谈旬子《劝学篇》的教育理念
摘要:本文从“学习改造人的品性;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要理念联系实际;学习要持之以恒”四方面谈荀子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教育理念;注意积累;持之以恒
中图分类号:k204 文献标识码:a 荀子劝学篇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067-02
儒家文化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有着巨大的影响,以语文教育为主体的我国古代教育,主要传授《四书》、《五经》,传统的忠孝思想、责任感思想和节制思想。儒家文化不仅直接呈现在语文课程中许多文言文的教学篇目里,而且渗透于多数现代文的篇目中,可以说,它是如今语文教学的大背景。儒家文化以孔子、孟子和荀子等人的思想为主要代表。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他从人性本恶出发,研究知与行的关系、积与善的关系、环境与行为养成的关系,从而引导我们要知行合一、积善成德、注重个人修养。他的思想和社会实践对战国社会政治和思想学术的发展,以及对中国古文化的传承,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著作《劝学篇》里的教育理念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
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等,都被人们当作指导学习的格言来称引。下面就几个方面来谈谈荀子《劝学篇》的教育理念。
一、学习对改造人的品性起决定作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曝,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的是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根据同样的道理推论,人只有经过不懈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学习对改造人的品性起决定作用。
有一组题目为“我家有三个90后”的电视栏目,说的就是学习对改造一个人的品性有重大作用。一位来自北京的母亲在演播室声泪俱下地谈起中国传统文化救了她们的全家,颇有感触。这位妈妈说起来很激动:我们家生意做得大,收入可观,有钱人家孩子有的坏毛病,我家的孩子全有,钱在他们眼里就成了纸。老二去年下期竟买了五六双耐克,一双就八百多;老三迷恋网络逃课,我去他学校附近的网吧,随时都可以逮到他;老大见到长辈没大没小,从不称呼,还经常玩失踪;几个孩子虽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却一点也不和睦,打打闹闹,有时为了争一点很小的东西而弄得挂彩;我做好的饭菜,他们是当仁不让,放学回家肚子也
饿了,又是长身体的时候,挑自己喜欢的吃个底朝天,根本不管其他兄弟,更不记得还有个为他们做饭的妈妈;房子卫生一塌糊涂,平时都是我给他们打扫,可过后维持不了半天,又搞得一团糟,被子皱成一团,衣服乱扔……孩子他爸又在外打点生意,我一个人在家带三个孩子,文化程度也不高,生活方面都弄成这样,更谈不上在学习上管教孩子了,真是让碎了心……但自从我的孩子有机缘接触到经典《弟子规》,在“少儿读经强化班”学习一段时间后,情况却大大改观了……如今在我住的那个小区里,左邻右舍对我的几个孩子是赞不绝口。
上面的故事很令人感动,学习竟然可以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使一直不能被驾驭的孩子能及时内省,渐渐懂得体谅父母,体谅他人,这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二、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作用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学习可以使人由“恶”变“善”,因此,他强调“輮”的作用。通过这个比喻,说明即使原来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改变”成完全合乎道德规范的人。这显然是对学习者更大的鼓励,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作用。
我们学过《伤仲永》这篇课文,仲永的天赋超过了一般人,五岁时就能指物作诗,且能博得大家的好评。但他的父亲为了眼前的利益,没有给他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让他继续受教育,而是带着他四处作诗挣钱,不再学习。最终,一个天才蜕作庸人。仲永才华、天赋的消失,说明先天遗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学习。学,可以使平庸之人成才;不学,则可以使天才变成平庸之人。
我们也学过《孙权劝学》这篇课文,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鲁肃惊叹其再非“吴下阿蒙”。孙权与仲永两个人,一个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个年幼不学,学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提出这样的观点,对后世的学者是大有裨益的。
三、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作者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这是对学习的高度见解。接着,连设五喻,展开论证,作者先从生活经验说起:站在高处望,比踮起脚见得广阔;登高招手,顺风呼喊,手臂并非更长了,声音并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却能远远地看到,清楚地听
到;可见利用高处、利用顺风的作用之大。推而广之,“假舆马”、“假舟楫”的人,也并非善于走路或擅长游泳,可是他们却能“致千里”、“绝江河”,由于设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因此读起来不但感到亲切,而且觉得可信。随着不断设喻,阐明的道理越来越深入读者心灵,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就是说,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推论起来,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也就可以变为有才有德的君子。
语文学习也是一样,不仅仅是从书本上学前人现成的知识,而要理论联系实际。如今许多学生一心只读书本上的知识,完全无视现实生活。某校在一次期末考试中竟闹出过这样的笑谈:一个考生竟然把一道语文阅读题中的“连战”解释为“连起来打战”。大家都知道,有段时间电视台一直在播“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等新闻专题。作为学生,即使不看新闻,不看报纸,不听广播,至少听同学聊天时也应该听说过。说明这些学生除了看书,就再也没有参加其它的活动了,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平常埋头苦读,到了就业时,还是觉得眼前一片迷茫,不知该怎样融入到社会中去。众所周知,高校每年考研中,政治这一科目必然会考几道时事政治题,如果不及时去了解国家的时事,怎么备考?作为一个当代学生,尤其是高校的学生,不懂国家时事,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悲哀。
张志公说“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原则之一,是开展实地实验”;刘国正说“把语文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语文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都从不同程度强调了向实际学习的重要性。从学习的原则看起来,事情须怎样做,就应怎样学。譬如游泳要在水里游,学游泳,就必须在水里学。若不下水,只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做游泳的动作,纵然学了一世,到了游泳的时候,还是要沉下去的。
所以,如今一些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常带学生到户外去体验,搜集素材,这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某七年级语文教师布置学期八篇大作文分别为 “第一次游泳”、“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下厨”、“第一次学轮滑”……暑假,他组织学生一起到户外游泳,鼓励每个学生勇敢下水,让学生亲自体会游泳的感受,或是惊恐,或是刺激,或是兴奋,上岸后又让学生交流各自的心得与经历,使学生写起作文来真实而又有说服力,甚至让不会游泳的人读了作文后也跃跃欲试;周末,他又组织一批又一批学生轮流到自己家里聚餐,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自做一道自己喜欢的菜,体会下厨的滋味,做菜的程序,其间喜悦与期盼的心情,同时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不再对作文望而却步,而是盼望作文课,一动起笔来便收不住笔。理论联系实际,也是现代语文教学法中所强调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