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认为“语文学习成绩=(家长监督引导+老师监督帮扶+赞美老师的词学生自觉性)×(学生智力+老师水平)”。通过分析这五方面因素,发现农村小学学困生自觉性不足、得到的家长和老师的监督帮扶有限,进而引发农村小学语文成绩的严重分化。尝试通过培育信心、改善课堂教学等教学手段,结合家校互动,来充分提高学困生的有效学习时间
关键词:语文 成绩 分化 原因 对策
一、现状与隐忧
一般而言,学生的学习成绩遵循正态分布规律,呈“橄榄状”分布,存在优劣差异本是正常现象。但事实上,农村小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特别是语文成绩,因知识连贯性强、外延性广,学困生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科,数十年来都违背了这一统计学铁律。其隐忧不容忽视,往小里说,小学生语文成绩跟不上,直接影响到将来的语文学习,间接影响到其他学科,打击了
儿童求学上进的信心,最终影响到升学考试成绩乃至一生的命运;往大里说,语文教育事业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其失衡、失败都必然极大地影响国家战略的实现。
二、原因分析
据有关研究,学习成绩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学习时间和学习效率。本人研究认为,学生的学习时间表面上看大致相同,但能维持较高注意力的时间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时间,这取决于学生的自觉性和外部的监督;学生不自觉、走神严重,学习时间再长也是无效的;外部监督主要是家长的监督引导和老师的监督帮扶。这一关系可简化为一条等式:“学习时间=学习有效时间=学生自觉性+外部监督=学生自觉性+家长监督引导+老师监督帮扶”。同理,学习效率取决于学生的智力和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固然可能是学生自我摸索,但小学生年纪小、能力有限,很大程度上受到老师的影响,简化为一条等式就是:“学习效率=学生智力+学习方法=学生智力+老师水平”。因此,应用于语文学习则为:“语文学习成绩=(学生自觉性+家长监督引导+老师监督帮扶)×(学生智力+老师水平)”。
这一等式是语文学习成绩的解释模型,主要存在五个变量,也是农村小学生语文成绩分化的五个因素。
1.学生自觉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自觉性的根本来源。语文学习兴趣浓厚的往往是成绩优秀者,他们从中可以得到成功的喜悦,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反之,语文成绩较差的人得到的更多是失败与失落,长此以往则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成为学困生。不同成绩的反作用下,学习兴趣出现差异,影响了学生自觉性,进而引起有效学习时间的差异。[1]
2.家长监督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家庭情感生活的贫乏总是跟智力生活的局限交织在一起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导师,也是第一责任人。但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对孩子的监督引导不足:有的是迫于生活压力,较少时间监督子女;有的是缺乏经济实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的是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沉埋麻将、酒桌,受读书无用论影响,不但难以对子女的学习提供直接的帮助,而且教育方式大多简单粗暴,重结果而轻过程,只会打击孩子自信,使其畏惧学习、丧失学习兴趣乃至厌学,起了负面影响。
与此相反,成绩较好小学生得到更多的期望和帮扶,个别还得到家族、村镇的鼓励和资源倾斜,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孩子成绩的进一步提升。
可见,农村家长监督引导力度明显分化,导致农村小学生语文成绩分化得更早、更严重。
3.老师监督帮扶
由于当前教学考核制度问题,学生难以得到老师均衡的监督帮助。语文成绩好的学生能为班级争分数、拿奖项,更容易得到老师的青睐与监督帮扶;反之,学困生往往因拖后脚而容易被老师忽略,乃至放弃。这种情况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较为普遍,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成绩的进一步分化。
4.老师水平
农村小学教师现在大都进行专业化管理,水平上已不存在重大问题,对农村小学生语文成绩的两极分化影响不大。
5.学生智力
学生的智力相对来说是稳定的。由于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难度和负担较小,学习时间还
比较充裕,因此学习效率的重要性还不明显,局限了智力因素的影响。从这一点来看,智力因素虽是农村小学生语文成绩两极分化的重要因素,但对分化的扩大化影响有限。
综上,农村小学生语文成绩两极分化更多是因为有效学习时间的差异,是学生、家长和老师自身的观念问题、态度问题,而不是学生智力与老师水平问题。
三、教学对策
解决语文成绩两极分化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学困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只有让学困生赶上学习进度,将“尾巴”割掉,两极分化的状况才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1.沟通、辅导、树信心
对待学困生,片面批评、鞭策、督促是没效果的,还会发展为问题学生,必须辅以充分的沟通和辅导手段,先打开心结,再想方设法提高有效学习时间。教师应善于抓住时机,有的放矢地对学困生进行教育和鼓励,开展理想教育、赞美教育,多给他们笑容和问候,让他们感受到爱心。只有打通了心结,消除学生距离感,才能了解他们学习的真正困难所在,进而对症下药。在辅导中,我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而是鼓励学困生勇敢地表达意见,充分
体会自己的长处、优点和自身的价值,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学习心态,在融洽互动中选择高效的辅导方式。通过有效的沟通、辅导,培育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觉性,提高有效学习时间。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现在,有的大学如中山大学早已实行分层教学,以充分满足学生考研、就业和社会活动等各种不同需要,效果很好。我们现行体制中的高中阶段也分成了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初中的学困生大都上了高职,学到了一技之长,效果也不错。小学教学强调教育公平,为避免歧视,不编快慢班,考试不排名次。这样,照顾学困生的教学就只能依靠教师的监督帮扶。
我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因材施教、尝试分层教学,有针对性地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备课时,多考虑学困生语文知识难点和易错误的问题;上课时,多与学困生互动,不让学困生低农村小学生语文成绩分化原因与教学对策的探究
郑 娟
(珠海市金湾区小林实验小学 广东珠海 519000)
摘 要:本文认为“语文学习成绩=(家长监督引导+老师监督帮扶+学生自觉性)×(学生智力+老师水平)”。通过分析这五方面因素,发现农村小学学困生自觉性不足、得到的家长和老师的监督帮扶有限,进而引发农村小学语文成绩的严重分化。尝试通过培育信心、改善课堂教学等教学手段,结合家校互动,来充分提高学困生的有效学习时间
关键词:语文 成绩 分化 原因 对策
一、现状与隐忧
一般而言,学生的学习成绩遵循正态分布规律,呈“橄榄状”分布,存在优劣差异本是正常现象。但事实上,农村小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特别是语文成绩,因知识连贯性强、外延性广,学困生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科,数十年来都违背了这一统计学铁律。其隐忧不容忽视,往小里说,小学生语文成绩跟不上,直接影响到将来的语文学习,间接影响到其他学科,打击了儿童求学上进的信心,最终影响到升学考试成绩乃至一生的命运;往大里说,语文教育事业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其失衡、失败都必然极大地影响国家战略的实现。
二、原因分析
据有关研究,学习成绩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学习时间和学习效率。本人研究认为,学生的学习时间表面上看大致相同,但能维持较高注意力的时间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时间,这取决于学生的自觉性和外部的监督;学生不自觉、走神严重,学习时间再长也是无效的;外部监督主要是家长的监督引导和老师的监督帮扶。这一关系可简化为一条等式:“学习时间=学习有效时间=学生自觉性+外部监督=学生自觉性+家长监督引导+老师监督帮扶”。同理,学习效率取决于学生的智力和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固然可能是学生自我摸索,但小学生年纪小、能力有限,很大程度上受到老师的影响,简化为一条等式就是:“学习效率=学生智力+学习方法=学生智力+老师水平”。因此,应用于语文学习则为:“语文学习成绩=(学生自觉性+家长监督引导+老师监督帮扶)×(学生智力+老师水平)”。
这一等式是语文学习成绩的解释模型,主要存在五个变量,也是农村小学生语文成绩分化的五个因素。
1.学生自觉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自觉性的根本来源。语文学习兴趣浓厚的往往是成绩优秀者,他们从中可以得到成功的喜悦,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反之,语文成绩较差的人得到
的更多是失败与失落,长此以往则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成为学困生。不同成绩的反作用下,学习兴趣出现差异,影响了学生自觉性,进而引起有效学习时间的差异。[1]
2.家长监督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家庭情感生活的贫乏总是跟智力生活的局限交织在一起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导师,也是第一责任人。但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对孩子的监督引导不足:有的是迫于生活压力,较少时间监督子女;有的是缺乏经济实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的是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沉埋麻将、酒桌,受读书无用论影响,不但难以对子女的学习提供直接的帮助,而且教育方式大多简单粗暴,重结果而轻过程,只会打击孩子自信,使其畏惧学习、丧失学习兴趣乃至厌学,起了负面影响。
与此相反,成绩较好小学生得到更多的期望和帮扶,个别还得到家族、村镇的鼓励和资源倾斜,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孩子成绩的进一步提升。
可见,农村家长监督引导力度明显分化,导致农村小学生语文成绩分化得更早、更严重。
3.老师监督帮扶
由于当前教学考核制度问题,学生难以得到老师均衡的监督帮助。语文成绩好的学生能为班级争分数、拿奖项,更容易得到老师的青睐与监督帮扶;反之,学困生往往因拖后脚而容易被老师忽略,乃至放弃。这种情况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较为普遍,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成绩的进一步分化。
4.老师水平
农村小学教师现在大都进行专业化管理,水平上已不存在重大问题,对农村小学生语文成绩的两极分化影响不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