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俩“列宁”来青演话剧
吕铭康
(刊于:《半岛都市报》2011321 B23版)   
最近,国家话剧院来到青岛演出话剧《四世同堂》,他们精湛的演艺受到了青岛观众的热烈欢迎。这使我不由想到了同样是英荟萃演技高超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他们在 30年前——1981年7月中旬也曾经光临青岛,先是在四方剧场演出曹禺的名剧《日出》,然后再到永安大戏院(平度路22号,当时叫:延安剧院,现已拆除)演出法国莫里哀的喜剧《悭吝人》。当时,我一看节目单中的艺术家名单就喜出望外,因为其中有两个我仰慕已久的“列宁”:一个是新中国舞台上的第一位“列宁”——刁光覃,再就是国产电影的第一位“列宁”——周正。为此,我就迫不及待地先后与他们二位见面。
1957年,刁光覃在话剧《带的人》饰演列宁
    据我所知,刁光覃是著名表演艺术家、导演。他主演了许多话剧,饰演了40余个不同类型的角。在话剧《蔡文姬》中,他与妻子、著名表演艺术家朱琳(饰演蔡文姬)珠连璧合,他扮
演的曹操,表演深沉含蓄,明快洗练;语言韵味醇厚,节奏铿锵;形体动作富于造型美。
714日下午,我赶往位于小村庄的四方剧场,在后台极其简朴的演员宿舍,见到了时年64岁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导演刁光覃。他当时担任北京人艺副院长,这次来青演出是由他率队,是话剧《日出》的导演。他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待人接物,和蔼可亲。我是开门见山提及他是新中国舞台第一位扮演列宁的舞台时,他显得格外意外和兴奋:“许多年没有人向我问及此事了。”
刁光覃告诉我,1957年为了纪念十月革命40周年,北京人艺决定排演苏联名剧《带的人》,由他饰演列宁。开始,他感到压力很大。因为这在当时没有人扮演过任何领袖人物,尤其是列宁。他在外形上仅仅是个头与列宁相仿,其他就只好依仗化妆造型了。为了重现列宁独有的形体动作和表情,家里到处挂着列宁各式各样的照片,他是随时不断地仔细认真模仿。他还把列宁的每一个形体动作,都出内心依据,体验其思想感情。平时他练得非常多,但演出时并没有全用。他认为,事前要反复练习,将自己化为角,这样才会有一个完整的形象。因此他在演出时,根本就没有考虑着一招一式是否列宁所具备的,而是完全按照剧情来表演,掌握列宁的自我感觉。
事后,他请我到剧场对面的街头小摊,坐着马扎儿,吃的馄饨和火烧。我们谈笑风生,何等潇洒自如,至今难以忘怀!此后,刁光覃再没来过青岛,1992年5月病逝,享年77岁。
1960 周正在中国电影《以革命的名义》饰演列宁
就在见到刁光覃的一周后,得知《悭吝人》剧组抵达,周正在剧中扮演忠于爱情的管家瓦内尔。我立即来到永安戏院旁的青岛市文化局招待所,与周正相见。这是个非常简陋的旅馆,四人一间,周正正在把用大网兜带来的棉被和脸盆、饭盒等逐一拿出。当时,我看到此情此景深有感触,做演员真是不易,这样的大演员外出演戏还得自己扛铺盖卷。
周正,1928年生,时年53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我喜欢周正绝不是仅仅是他在国产电影《以革命的名义》饰演列宁,而是我从小就经常在广播电台听过他的朗诵、小说连续广播和广播剧。他那铿锵宏亮、悠扬悦耳、节奏鲜明、感情充沛的声音,并且还出版了《谈谈朗诵》,早就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当周正听我提及他在电影演列宁的事,他显得异常兴奋。原因与刁光覃完全一样,也是因为这十多年来,根本就没有媒体就此过他。
周正说,《以革命的名义》是苏联名剧。1960年,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联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在舞台演出。以此来纪念革命者列宁诞辰90周年。讴歌革命的精神,忘记革命的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由他饰演列宁。此戏演出后,在全国影响很大,于是周恩来总理就指示把这出舞台剧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要让全国人民都能看到,内中所有人物依然是原班人马。周正接到任务后,既高兴又紧张。他觉得电影本来就是“遗憾的艺术”,自己扮演的又是人们极为熟悉的领袖人物,万一在拍摄过程出现丝毫纰漏,都会成为永远的遗憾。他考虑到电影有许多特写镜头,大大缩短了观众与演员的距离,与舞台剧迥然不同。为此,他特别注意体现列宁的神韵,尤其是眼神的运用。另外,他又看了不少与列宁有关的纪录片和电影,熟悉列宁的外部特征和习惯动作,这样才能在表演时成为“下意识”,令人感到自然生动。
话剧日出
周正1947年就涉足艺坛。1952年参加北京人艺,演出了许多话剧。还拍过多部电影和电视剧。他1957年来青岛拍摄电影《悬崖》(饰演男一号大学毕业生范钧)。这些年来,他主要参加朗诵的演出、录音,并担任国家级评委。我们相识之后不久,我每次出差北京,总是热情邀请到他家做客。那时,他妻子常年卧病在床,是他承揽了所有家务,生活得非常不易。
2011-3-18青岛夹缝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