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23个国家地区,乡村振兴模式案例解析
中国在改⾰开放后,⼏⼗年⾛完西⽅主流发达国家⼏百年的发展之路,城乡⽣存与发展环境产⽣巨⼤落差与不平衡。
2021年中央⼀号⽂件的出台,全国范围内践⾏“全⾯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中国乡村振兴如⽕如荼的开展。
放眼全球,全球范围内发达的国家、领先的区域,发展乡村拥有怎样的成功之道?乡村振兴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1
因地制宜型
⽇本造村运动
⽇本乡村
Ⅰ、适⽤背景
20世纪70、70年代,⽇本处于快速⼯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国家⽚⾯重视发展城市⼯商业,致使农村发展滞后。
为了振兴农村,实现城乡⼀体化⽬标,⼤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率先在全国发起了以⽴⾜乡⼟、⾃⽴⾃主、⾯向未来的造村运动。在政府的⼤⼒倡导与扶持下,各地区根据⾃⾝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培育富有地⽅特⾊的农村发展模式,形成了为世⼈称道和效仿的“⼀村⼀品”。
Ⅱ、振兴要点
挖掘本地资源、尊重地⽅特⾊为典型特点。⽇本因地制宜型模式是指在乡村治理中,以挖掘本地资源、尊重地⽅特⾊为典型特点,通过因地制宜地利⽤乡村资源来发展和推动农村建设,最终实现乡村的可持续性繁荣,以⽇本的造村运动最为典型。
Ⅲ、成功之道
⽇本“⼀村⼀品 ”。⾸先,⽇本政府根据本国的地形特点、⾃然条件状况,培育了独具特⾊的农产品⽣产基地,譬如⽔产品产业基地、⾹菇产业基地、⽜产业基地等。
其次,为了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政府采取对农、林、牧、副、鱼产品实⾏⼀次性深加⼯的策略。再次,充分发挥⽇本综合农协的作⽤,在农产品的⽣产、加⼯、流通和销售环节建⽴产业链,促进产品的
顺利交易。
接着,通过完善教育指导模式,开设各类农业培训班、建⽴符合农民需求的补习中⼼,提⾼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农业知识。
最后,政府对农业⽣产给予⼤量补贴和投⼊,⽀持农村发展。造村运动振兴了⽇本农村经济,促进了⽇本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Ⅳ、模式总结
因地制宜型模式在具体的乡村治理实践中,⾮常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路,通过整合和开发本地传统资源,形成区域性的经济优势,从⽽打造富有地⽅特⾊的品牌产品。从当前农村发展的现状来看,很难到适⽤于各地区的标准化乡村治理模式,因此,因地制宜型的乡村治理能够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有利于提升乡村社会的整体效益。
2
⾃主协同类型
韩国新村运动
韩国乡村
Ⅰ、适⽤背景
和⽇本造村运动的背景相似,韩国新村运动也是在国内重点发展⼯业经济,壮⼤城市发展,由此导致了城乡两极分化、农村⼈⼝⼤量外流、贫富差距悬殊的情形下开展的。
20世纪70年代,韩国政府为了改善城乡关系、推动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决定在全国实⾏“勤勉、⾃助、协同”的新村运动。⾃主协同型的韩国新村运动模式具有科学的发展策略。
Ⅱ、振兴要点
政府努⼒⽀持与农民⾃主发展结合。韩国⾃主协同型模式是以创造低成本推动农村跨越式发展的典型模式,主要通过政府努⼒⽀持与农民⾃主发展相配合共同推动与实现乡村治理的⽬标,以韩国的新村运动为代表。
第⼀,针对农村基础设施破旧的现状,政府在乡村积极兴建公共道路、地下⽔管道、乡村交通、河道桥梁,以此整顿农村⽣活环境,提升农民⽣活质量。
第⼆,通过改变现在的农业⽣产⽅式,推⼴⽔稻新品种,增种经济类作物,建设专业化农产品⽣产基地,
提升村民的经济收⼊。“农户副业企业”计划、“新村⼯⼚”计划以及“农村⼯业园区”计划也都是政府为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创建的重要举措。
第三,培育和发展互助合作型的农协,通过对各类农户提供专业服务和⽣产指导,以此促进城乡实现共赢。
第四,在各个乡镇和农村建⽴村民会馆,⽤于开展各类⽂化活动,激发农民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第五,政府在农村中开展国民精神教育活动,提⾼乡民的知识⽂化创造性地让农民⾃⼰管理乡村和建设农村。新村运动的实施改变了韩国落后的农业国⾯貌,重新焕发了乡村的活⼒,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标。
Ⅲ、模式总结
⾃主协同型模式,是⼀种⾃下⽽上的乡村发展⽅式,是在城乡差距⼗分⼤的国家或地区⾮常实⽤的⼀种乡村治理模式。⼀⽅⾯,政府为了维护⾃⾝的合法地位,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需要对农村进⾏整治和改造;另⼀⽅⾯,长期处于贫困处境的农民,也⾮常愿意通过⾃⾝的努⼒改变落后的现状,改善⽣活质量和增加经济收⼊。
3
循序渐进型
德国村庄更新
德国乡村
Ⅰ、适⽤背景
村庄更新是⼀项长期社会实践⼯作。德国循序渐进型模式是将乡村治理看做⼀项长期的社会实践⼯作,在这过程中,政府通过制度层⾯的法律法规调整,对农村改⾰进⾏规范和引导,逐渐地将乡村推向发展与繁荣,以德国的村庄更新为典型。
Ⅱ、发展阶段
德国的乡村治理起步于20世纪初期,其中对于村庄更新是政府改善农村社会的主要⽅式,历经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1936年,政府通过实施《帝国⼟地改⾰法》,由此开始对乡村的农地建设、⽣产⽤地以及荒废地进⾏合理规划。1954年,村庄更新的概念正式被提出,在《⼟地整理法》中政府将乡村建设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完善作为村庄更新的重要任务。
1976年,德国在总结原有村庄更新经验的基础上,不仅⾸次将村庄更新写⼊到修订的《⼟地整理法》,⽽且试图保持村庄的地⽅特⾊和独具优势来对乡村的社会环境和基础设施进⾏整顿完善。
到了20世纪90年代,村庄更新融⼊了更多的科学⽣态发展元素,乡村的⽂化价值、休闲价值和⽣态价值被提升到和经济价值同等的重要地位,实现了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德国村庄更新的周期虽然漫长,但是所发挥的价值和起到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对于乡村治理来说,这种对村庄循序渐进的发展步骤更能使农村保持活⼒和特⾊。
Ⅲ、模式总结
循序渐进型模式是针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政府需要不断调适现⾏的乡村治理⽬标、⽅式和⼿段,以求实现农村社会的整体效益,这是⼀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在循序渐进型的乡村治理模式下,政府通过宏观上的规划制定和综合管理,依靠制度⽂本和法律框架促进农村社会的有序发展。
4
精简集约型
荷兰农地整理
荷兰乡村
Ⅰ、适⽤背景
⼟地与乡村资源匮乏下成长起的世界第⼆⼤农业⼤国。精简集约型模式是指在国⼟⾯积不⼤、乡村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通过整合现有农村资源,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以荷兰的农地整理为代表。
荷兰的国⼟⾯积仅为4万多平⽅公⾥,却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农业出⼝国,这样的成就和荷兰乡村实⾏的精简集约型的农地整理模式是密切相关的。
Ⅱ、发展阶段
乡村风光
荷兰《⼟地整理法》与《空间规划法》的重要贡献
早在20世纪50年代,荷兰政府就颁布实⾏了《⼟地整理法》,明确了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各项职责和乡村发展的基本策略。在此之后通过的《空间规划法》对乡村社会的农地整理进⾏了详细的规定,明确乡村的每⼀块⼟地使⽤都必须符合法案条⽂。
1970年以后,荷兰政府重新审视了农地整理的⽬标,通过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和管理,避免和减少农地利⽤的碎⽚化现象,实现农地经营的规模化和完整性。从荷兰农地整理推⾏的发展⽅向来看,政府已经改变了过去单⽅⾯只强调农业发展的单⼀路径,⽽转向多⽬标体系的乡村建设。
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提⾼⾃然环境景观的质量;合法规划农地利⽤,推进乡村旅游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变乡村⽣活质量,满⾜地⽅需求等。通过农地整理,荷兰的乡村不仅环境良好、景观美丽,⽽且农业经济发达,农民的⽣活条件也⽇益优越。
Ⅲ、模式总结
精简集约型模式是国家在农村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形下,通过对乡村的精耕细作、多重精简利⽤的⽅式,达到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经济社会效益。在精简集约型模式运作下,⼀⽅⾯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保护了乡村地区的⾃然⽣态环境;另⼀⽅⾯也达到了村庄城市化、可持续性发展的⽬的。
5
⽣态环境治理型
瑞⼠乡村建设
瑞⼠⾃然⽣态乡村
Ⅰ、适⽤背景
瑞⼠,⽣态环境增强农村吸引⼒。⽣态环境型模式是指政府在乡村建设中,通过营造优美的环境、特⾊的乡村风光以及便利的交通设施来实现农村社会的增值发展,提升农村的吸引⼒,其中瑞⼠的乡村建设最为典型。随着社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瑞⼠的农村和农民不断减少,但是瑞⼠政府依旧将乡村发展作为推动国家前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实现乡村社会的繁荣。
从瑞⼠政府对于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上来看,⼗分重视⾃然环境的美化和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瑞⼠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对农业发放资⾦补助,向农民提供商业贷款,帮助其改善农村环境。
Ⅱ、成功之道
瑞⼠⽥园风光增加休闲旅游收益。通过国家财政拨款和民间⾃筹资⾦的⽅式,政府为乡村建设学校、医院、活动场所以及修建天然⽓管道、增设乡村交通等基础设施,以此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缩⼩城乡之间的差距。在政府对乡村的持续性改造下,使得村庄风景优美,⽣机盎然;乡村静谧,环境舒适宜⼈;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并且交通便利。
现阶段,瑞⼠的乡村将农村与周边的⾃然环境协调起来,以环境优美著称,有着独具特⾊的⽥野风光,因⽽成了⼈们休闲娱乐和户外旅⾏的好去处。
Ⅲ、模式总结
⽣态环境型模式是以绿⾊、环保理念为依托,强调将乡村社会的⽣态价值、⽂化价值、休闲价值、旅游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相结合,从⽽改善乡村⽣活质量,满⾜地⽅发展需求。⽣态环境型模式在⼯业发达、城市化⽔平较⾼以及乡村建设已经达到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较适⽤,也是农村现代化的样板。
6
综合发展型:法国农村改⾰
法国农村花园
Ⅰ、适⽤背景
法国,⼀体化农业+领⼟整治。综合发展型模式是指以满⾜农村现代化的需求为核⼼,通过农村建设的集中化、专业化以及⼤型化⽅式,推动乡村的综合发展,以法国的农村改⾰为典型。法国作为经济⾼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既是⼀个
以及⼤型化⽅式,推动乡村的综合发展,以法国的农村改⾰为典型。法国作为经济⾼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既是⼀个⼯业强国,⼜是⼀个农业富国。
法国只⽤了⼆⼗多年时间就实现了农村现代化建设,这主要是缘于法国政府采取了适宜的发展策略,积极有效地推进农村改⾰。法国农村改⾰主要包括两⽅⾯内容,“发展⼀体化农业”+开展领⼟整治。
所谓“⼀体化农业”,就是在⽣产专业化和协调基础上,由⼯商业资本家与农场主通过控股或缔结合同等形式,利⽤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企业⽅式,把农业与同农业相关的⼯业、商业、运输、信贷等部门结合起来,组成利益共同体。
实⾏“⼀体化农业”能够将农业和其余相关部门集合起来,通过其他部门和机构提供资⾦和技术指导带动农业建设,实现对农业的⽀持和反哺。
⼆是开展领⼟整治,通过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和⽀持经济⽋发达地区的乡村,实现农村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此加快乡村社会的现代化建设。
法国在进⾏农业⼀体化改⾰和开展领⼟整治⼯作中,政府都⾮常强调应⽤财政扶持、技术保障以及教育培训等综合的⽅式来⽀持乡村建设,助推乡村社会的善治。这些措施最终能够加快乡村地区的发展,使得城市和乡村地区的发展速度、经济⽔平和预期⽬标趋于平衡。
Ⅱ、模式总结
综合发展型模式是在国家整体规划和科学指导的精神下,通过有效协同的⽅式,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联
系,很好地整合了社会中各个部门的优势资源,使其共同致⼒于推动乡村社会的发展。综合发展型模式⾮常强调完善的合作机制,以融合和互促的⼿段建设利益共同体,形成⼯农共同发展的良性经济循环,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实现。
7
城乡共⽣型
美国乡村⼩城镇建设
美国⼩镇与乡村
Ⅰ、适⽤背景
20世纪初,美国城市⼈⼝不断增加,城市中⼼过度拥挤,导致许多中产阶级向城市郊区迁移,极⼤地推动了⼩城镇的发展。再加上汽车等交通⼯具的普及、⼩城镇功能设施的齐全以及⾃然环境的优越,进⼀步助推了⼩城镇的成长和发展。美国⼩城镇的发展与政府推⾏的⼩城镇建设政策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Ⅱ、振兴要点
美国,城乡⼀体化发展策略。城乡共⽣型模式以遵循城乡互惠共⽣为原则,通过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体化发展等策略来推动乡村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双赢局⾯,以美国乡村⼩城镇建设为典型。美国是世界上城市化⽔平最⾼的国家,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常推崇通过⼩城镇建设来实现农村社会的发展。
Ⅲ、成功之道
美国⼩城镇建设带动乡村发展。1960年,美国推⾏的“⽰范城市”试验计划的实质就是通过对⼤城市的⼈⼝分流来推进中⼩城镇的发展。在⼩城镇的建设上,美国政府⾮常强调富有个性化功能的打造,结合区位优势和地区特⾊,注重⽣活环境和休闲旅游的多重⽬标。
直⾄21世纪,⼩城镇有着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能够对全镇的经济社会进⾏统筹监管,保证⼩城镇发展的有序与稳定。由于美国城乡⼀体化已经基本形成,因此,美国⼩城镇建设能够很好地带动乡村的发展。
Ⅳ、模式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