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讽刺手法的运用
《装在套子里的人》怎样运用了夸张讽刺的手法表现人物的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9小题。
三万元的遗产
马克·吐温
湖滨镇是一个居住着五六千人的可爱的西部小镇。这个镇上的教堂很多,因为镇上的人个个都是虔诚的教徒,到处弥漫着亲善友好的气氛。
赛拉丁·福斯脱是镇上最大商店里的簿记员,他一天到晚勤勤恳恳。在湖滨镇干他这一行的人,他是唯一领高薪的——800元。这个数字实在是可观的,人人都承认他应得这样的报酬。他的妻子爱勒克是个能干的内助,她一天到晚当一个贤妻良母,好好地操持家务。
有一天,来了一个了不起的消息!这个消息真是使人吃惊、使人欢喜!那是从邻近的一个州来的,塞拉丁唯一的一个活着的亲属住在那里,名叫提尔贝利·福斯脱。他是个独身老汉,已经7
0岁了,据说家境相当富裕,性情也相当古怪和执拗。提尔贝利给塞拉丁写信来,说他不久就会死了,打算把3万元现款的遗产给他;他说这并不是为了表示感情,而是因为他一生的晦气和懊恼多半都是由金钱而来的,现在他希望把这笔钱转让给一个适当的对象,使它继续干那害人的勾当,满足他的心愿。这笔遗产将在他的遗嘱里交代清楚,如数照付。但是有一个条件:塞拉丁必须能向遗嘱执行人证明三件事:一是他没有在口头上或是书信里表示关心这笔遗产,二是他没有探听过这位将死的人向地狱前进的过程,三是他没有参加葬礼。
“3——万——块钱!”这几个令人神往的字像美妙的音乐似的,在这两个人的脑子里响个不停。这一天,塞拉丁记账记得一塌糊涂、错误百出;爱勒克也不能专心干她的事情,甚至拿起一个花盆却忘记她打算干什么。
当晚,两支铅笔一直在忙个不停——各人拟订各人的计划:爱勒克盘算着如何把这笔钱投资,塞拉丁则考虑怎样把它花掉。
最后还是塞拉丁打破了沉寂。他兴高采烈地说:“啊,爱勒克!我们首先开支1000块钱,买一匹马和一辆轻便马车为夏天用,买一架雪橇和一件皮子的膝围为冬天用。”
爱勒克果断而沉着地回答说:“动用本钱吗那可不行。我们千万不能动用这笔本钱,那么做是不妥当的。我们要赚大钱!”
“赚大钱。那太好了。往下说吧,爱勒克。什么办法”
“煤,新开的矿。我打算投资1万元买煤矿优先股。他们半年付一次利息,1万元钱变成3万——只要一年!”
“哇喔——”塞拉丁拿起杂记本子来,开始核算购置东西的钱数,这次所要买的是他希望尽早弄到手的那些享乐用品。“马——马车——雪橇——膝围——漆皮——高筒礼帽——转柄表——镶新牙。”
“别忙!我还得给煤矿上赚来的那3万元出路,是不是我把它派了两次用场:一次做油生意,一次做麦子生意。”
“爱勒克,这太妙了!总共赚了多少”
“我想——,算得稳当一点,大约可以净赚18万,也许还可以再多一些。”
“哎呀呀!这岂不太妙谢天谢地!我们拼命苦干了多年,终于交上好运了。爱勒克!”
“塞拉丁,我打算给教堂整整捐300元——到那时,我们还有什么道理怕花钱!”
“你这一着做得再漂亮不过了,亲爱的;你这毫无私心的人,这种举动正合你那慷慨的性格。”
然后他们就上楼去睡觉,可是因为高兴得昏头昏脑,竟至忘记了熄掉蜡烛,让它在客厅里点着。塞拉丁主张让它点着算了,他说即令是值1000元,他们也不在乎。可是爱勒克还是下去把它吹熄了。这一着倒是做得正好,因为她往回走的时候,又想出了一个好主意,趁着那18万元还没有冷掉的时候,把它变成了50万元。
当然,在兴奋的情绪中,他们没忘第二天就写信到这位本家居住的地方去,订了一份当地的报纸——《萨格摩尔周刊》——那上面有最及时的讣告消息。
接下来是漫长的等待。星期六终于来到了,他们收到了报纸。爱勒克迫不及待地把报纸外面包的纸撕开,她和赛拉丁的两双眼睛立刻就扫视着讣告栏。结果却大失所望!哪儿也没有提到提尔贝利。
“也许距离太远,也许下个星期就有消息了。”塞拉丁告诉妻子。
然而,5个星期闷沉沉地过去了,《萨格摩尔周刊》每星期六都按时来到,可人的消息却从未降临。这时候塞拉丁的耐性再也支持不住了,他痛恨地说:“这个该死的家伙,他大概是永远不死了!”
就这样,4年过去了,那个盖空中楼阁的习惯、做白日梦的习惯发展得多快啊!美梦没有到来,倒是等来了《萨格摩尔周刊》的编辑,因为他们在过去4年中,一心一意地忙于别的事情,居然把报费忘却了,欠款共计6元。
对福斯脱夫妇而言,再没有比这位客人更受欢迎的了。他对提尔贝利伯父的情况一定很熟悉,想必知道他什么时候有进坟墓的希望。当然不能正面提出问题来,因为那就会使那笔遗产落空。
塞拉丁抑制住他那火热的渴望,极力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气问道:“我——,我在贵地有一个远房本家,名叫提尔贝利。他——他——身体还好吗”
“他身体还好天哪,他到阴间去已经4年了!”
福斯脱夫妇浑身都因伤心而发抖,其实内心的感觉好像是高兴。
塞拉丁不动声地——以试验的口吻说:“啊!真是,人生就是这样,谁也不免一死——连阔人也免不了这一关。”
“阔人”那位编辑哈哈大笑起来,“那可不恰当。他是一钱莫名的,镇上的人最后不得不凑钱来埋了他。”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事发生的湖滨镇是个美丽的西部小镇,这里“到处弥漫着亲善友好的气氛”,人人都有虔诚的信仰,人人都勤恳工作、幸福生活,简直就是自由伊甸园式美国梦的典范。
B.穷困潦倒的提尔贝利·福斯脱虽未直接出场,却是情节发展的关键。他一生为钱所困,却在临死前设局愚弄福斯脱夫妇,可见他洞悉了福斯脱夫妇深藏不露的人性本质。
C.本文的对话描写精彩。通过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读者可以看到:福斯脱夫妇同时做着发
横财的白日梦,分别代表了当时美国社会盛行的消费主义和投机主义。
D.选文戛然而止的结局令情节“断崖”,福斯脱夫妇数年的美梦归于破灭——那笔遗产不过是黄粱一梦,残酷的现实和他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令人唏嘘不已。
8.请概括分析福斯脱夫妇的主要形象特点。(6分)
答:
9.幽默讽刺是马克·吐温小说的主要特点,请从文中举出三处具体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
答: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9小题。
有声电影 老舍
二还没有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
二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人——二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恰巧打牌嬴了钱,于是大请客。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
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眼镜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
出发了。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折回家里,了半点多钟,没着。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小秃。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她们。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字不给。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也很能“文明”一气。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也不能进去。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谁不知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地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
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的“吃——”,但是压不下去二的指挥口令。二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
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到了座。不过,总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又是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二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
小舅妈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的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二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
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三舅妈想了
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出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特意换上高底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
B. 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谈家事而心安理得,都是作者眼中当时社会生活的怪现象。
C. 小说开头部分写二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地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
D. 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也可指二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列“有声”的喧哗表现,可谓一语双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