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诗与格律诗
谈中国文学,不可不谈诗,而谈中国诗,又不可不谈格律诗。为何这么说呢?无可否认的是,诗歌的美最主要体现在诗歌本身对诗人情感的表达,格律只是一个外在的框架。而这样的框架的出现也恰恰说明,诗歌从零散自由的模式发展成大众公认的一种更完美更适合吟诵的模式,格律由此而出。也就是说,格律是在诗歌能够很好地表达诗人情感的基础上,一种对形式,音韵方面的进步,是诗歌自身的一种精益求精的升华过程。故此说,谈中国诗不可不谈格律诗。
诗歌起源于先秦,而成熟于唐,也就是在唐之后,才出现了较为完善的格律体系。唐之前的诗也有多种形式,可统称为古体诗。唐之后形成了格律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有人把所有文言类的诗歌都叫做古体诗,是不对的。让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古体诗的发展过程。
诗的祖先是歌谣,是早期人类对自身生活环境方方面面的一种口头表达和传承,纪实性较高。在这些歌谣的传承中,后人得以理解和猜测先人的生活方式。此时的诗(歌谣),语言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主要的表现手法,多为集体创作。建安诗歌
春秋时期,将民间歌谣进行搜集整理而成“诗经”。与早期歌谣相比,“诗经”的表现手法多了比
和兴两种,句式以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同时也从口头性传承变为了书面性传承,传承的准确度大大提高。然而不变的是,“诗经”的作品同样为集体创作,同样反映当时人民的生活方方面面,纪实性较强。因此后人将“诗经”称为现实主义的源头。
数百年后,楚大夫屈原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开辟了诗歌的另一条道路。首先,屈原从句式上冲破诗经四言的限制,语句长而灵活。其次,以当地的楚言为声,极具地方特。同时,屈原常以“兮”这一语气词来调整句子节奏,加强情感的表达效果。而最最关键的一点变化是,屈原在诗中,表现的是一个诗人自己的精神世界,其丰富的想象力与远超凡人的精神境界,在华美隽丽的诗句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楚辞”的出现,使得诗歌不再依靠于集体创作,不再只能反映社会层面,而是给了精神丰富的人一个探寻内心展现内心的机会。由此,“楚辞”成为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随着天下的大一统,出现了为迎合统治阶级而生的乐府机构。乐府为统治阶级收集民间歌谣,配乐演唱以悦君王。此阶段诗歌统称乐府诗。乐府诗与“诗经”颇为类似,都是对民间歌谣的收集整理,然而此刻的民间歌谣,比之春秋时期的歌谣,更为成熟和上口,句式以五言为主,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内容上多以叙事为主,以某一故事反映一类事,揭露了封建社会对人民的压抑和封建统治的腐败。
汉乐府后,五言诗渐渐成型。魏晋南北朝之际,涌现大量优秀文人,乐府诗进入文人诗阶段。此阶段诗歌,从汉末建安诗开始,以三曹为代表人物,建安七子为主要人物,构成了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概的建安风骨,其诗内容充实,感情丰富,反映了战乱时代文人豪客心中的激昂悲愤。两晋之时,出现了田园诗与山水诗,形式上仍是以五言为主,只不过精神上多了一股隐逸气质,为诗歌注入一股新的气息。南北朝时期,诗歌这一艺术形式并未有大的进步,只是在现有基础上,增添不少优秀的爱情、边塞等类作品。总体上,魏晋南北朝的作品也可算作是乐府诗。
以上,便是古体诗的大体。
诗歌发展至隋唐之时,已然历数千年。从其起始之初,便是口吟口诵。彼时汉语本身的发展也不完善,音律方面更是尚未成型。而诗歌与语言同步,一是向着便于发音,一是向着在发音基础上表现得更有美感。于是,在乐府配乐的作用下,诗歌的音韵得到了初步规范,最早的韵书也在此刻出现。此后在文人们的不断雕琢,总结出了更多的字的音韵,以及诗歌句式结构,节奏的美感规律。加之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诗对仕的实用性也大大增强,此后对此投入研究的人多,起规范性也随之增强。这一阶段及以后出现的符合美感规律的作品,都称为格律诗,而美感规律,就是格律。
唐朝盛,唐诗也盛。在前人基础上,唐诗保留延续了现实浪漫二主义,乐府歌行旧体裁,边塞山水各诗派。人类情感所涉及的领域,已然被前人开拓完毕。唐诗之所以辉煌,之所以为人称颂,其本身对诗歌的贡献,不在于情感上的创新进取,其所做进步,便是孕育了建立在格律基础上的绝句与律诗,尤以律诗为代表。当然并非说唐诗之美全在格律,任何时候,文学作品的美都是体现在其精神与思想上的,外在形式只能起辅助作用,只不过,唐诗比起前诗,最大的突破在于格律。在律诗里,可以看到唐诗在诗歌走向成熟过程中落下的最后一步棋子。棋虽一步,却讲究多多。四联八句,有起承转合的章法(章律);句内意停顿的规律(节律);平仄有联间相对联内相粘的要求(声律);韵脚有偶韵奇白、首句可韵的说法(韵律);颔联颈联需工对,不韵首句需工对,其余可宽可工的规矩(对律);还有句内字数一定的定言(言律),诗内句数一定的定句(句律)。所谓格律,其实就是这七律。当然,格律的七律各有具体的要求,此处不表。
七律中的句律言律韵律,在古体诗中也有体现,然而只有达到更多格律的要求,才能称为格律诗。可以说,魏晋之后,诗歌表达的情感范围已基本确立,而格律的出现,使得中国诗达到了顶峰,再没有超越的途径。故宋以降,虽有佳作,但于诗歌整体而言,是再也不能有所进步,反而是逐渐退步了。
最后,关于每个阶段的诗歌所做的进步与突破,做个小结:
“上古歌谣”为诗之始,“诗经”集民智而开现实主义之先河,“楚辞”汇天赋而成浪漫主义之元宗,汉乐府赋之以音乐使其与语音相合,建安引慷慨激昂之魂,两晋注隐逸洒脱之风,唐以格律,使中国诗臻于巅峰,再难超越。
其实还有最后的最后,就是附上我自己尝试的一些作品,希望能得到老师的指点
高考前作
南江夜泛舟,扶剑为谁谋?
再欲泊鸿岸,观花满雁楼。
我是个复读生,这是第二次高考前夕作的
初雪
生平未许见银霜,单骑出关却愿偿。
惊爱眸前千素遍,唯惜不在故人旁。
这是生平第一次见到大雪后写下的
赠公子
暮秋仙客醉凡尘,谪降镶黄赫氏门。
携卷悠游冰雪地,拈针漫纫袖襟痕。
吟诗题赋惊文曲,驭兽挥鞭退马温。
谁道纳兰绝后世,原知公子是昔人。
送给一个儒雅的女性朋友,翩翩若纳兰公子
题重阳画
万仞枯石飞涧流,穿云裂地起峰头。
挥毫不问蓬蒿处,只欲凌霄逆朔秋。
重阳节画了幅画,题在画上。对于最后二字,还有点不满意
自己学诗,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就格律诗而言,相对还好掌握一些,抓住几个核心,基本上在传情基础上作出符合格律要求的诗是没有问题的,不过对于一些专业性的东西,还是比较难自己掌握,现在最困扰我的问题,就是关于拗救这方面的知识。自学有难度,还望老师指点。再有就是,词谱多变,各词家都有在原词谱上作改动,我辈若是填词,是否也可以灵活一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