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作者:刘纪
来源:《神州》2011年第32期
作者:刘纪
来源:《神州》2011年第32期
摘要:曹植,字子建,曹操的第四子。生于汉献帝初平三年,卒于魏明帝太和六年。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曹植的诗歌之所以得到后人如此高的评价,这其中不仅包括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其诗歌中体现出来的风韵之美。本文就以“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来试论一下曹植诗歌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曹植;骨气;词采
谈及建安文学,不能不想到一位备受古今人士推荐的一位诗人——曹植。曹植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曹植今存诗一百一十多首,四言十多首,除去残缺不全的,完整的五言诗约五十多首。这个数字比同时代任何人都多得多,这是数量上的比较:从艺术成就上看,他也是突出那一时代的所有诗人的。钟嵘《诗品》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而不”。
“骨”即“风骨”,“风”即“意气劲爽”之意,“骨”即“结言端直”之文辞。“奇高”有高奇、高妙之意。“骨气奇高”是曹植诗歌的一大风格和精神实质。
曹植诗歌中的“骨气奇高”,从诗歌内容看,主要是在建功立业的思想上的表现,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则是其诗歌的核心内容。曹植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前期他才华深得曹操赏识与宠爱,志满意得。诗作的基调比较开朗、豪迈,充满了积极昂扬的精神。“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展示其为国效力的决心以及不“流俗”的气质;“鰕{鱼旦}游潢潦,不知江海流。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诗人自比作“鸿鹄”,把小人比作“不识江海流”的鰕,“安识鸿鹄游”的燕雀,表现了其追求理想和卓而不的独特性格。在其前期作品中,要以《白马篇》为代表,文中描写的游侠少年形象,正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作者以飞动的笔势,写出游侠少年精湛的武艺,以及不顾一切奔赴国难的忠勇之气。篇末揭示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志气,正是作者在《求自试表》中所表明的“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的志气,也正是因为作者思想上的昂扬奋进,所以这位游侠少年的形象才在他的笔下呈现的凛然有神。
另外,在其他类别的诗歌中也无不渗透着建功立业的思想。如一些游仙诗中“四海一何
局,九州安所知”,“昆仑本吾宅,中州非我家”,正是诗人执著于自己思想的体现。又如弃妇诗,表面上写弃妇,写怨女,实际上是曲折的反映壮志难酬,在政治上被遗弃的哀怨之情。纵观曹植诗歌内容,充满了追求和反抗,积蓄着磅礴的气势和力量。故钟嵘评曰:“骨气奇高”,此之谓也。
曹植一生遭遇大坎坷,“生乎乱,长乎军”。在其父执政时期,他虽以“才大思丽”一度受到曹操的宠爱,几乎被立为王位继承人,但由于“任性而行,不自雕励”实际上并没有掌握实权。曹操死后,曹丕为帝,曹植的处境就更惨了。曹丕出于嫉妒之心,对曹植百般压制禁锢,几置于死地。《世说新语·文学篇》所载曹丕逼曹植作七步诗,当时曹丕令曹植在七步之内即作完诗,否则加以刑罚。于是,曹植便作出了著名的《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到他侄子曹睿统治时期,尽管曹睿没有直接加害于他,但他的处境并没有得到根本好转。因此,曹植感叹:“权之所在,虽疏必重。势之所去,虽亲必轻”。当曹植心中的浩然正气受到压抑无处宣泄,便在其诗歌中显示其“铮铮铁骨”。
“词采华茂”是“骨气奇高”在曹植诗歌艺术形式上的表现。在建安诗人中,曹植算是最讲
究艺术表现的,虽然追求华丽是他们共同的审美特点,并且也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来。但如果将其与曹植诗歌比较,就会明显的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华丽。我们通读七子等人的作品,感觉到只是精炼、工整、有文采而已。而曹植的诗歌却处处都可以给人一种动人的旋律,这就是“骨气奇高”的个性所致。因此阅读曹植的诗歌:一要欣赏他的组织工整;二要品位他在用字、灼字上的不凡。
如《斗鸡》:“雄正翕赫,双翘自飞扬。挥羽激清风,悍目发朱光。觜落轻毛散,严距往往伤。长鸣入青云,扇翼独翱翔。”这让我不禁佩服诗人对事物观察的细致,以及对事物场景的描述准确,但“翕赫;飞扬;激清风;发朱光;轻毛散”等词语运用,实非一般。用词华丽,一直是曹植在创作中的追求。在《七启序》中他公开表示对前代作家的“美丽”之词表示仰慕,而他对王粲“文若春华,思若泉涌”的评价中,也贯穿了自己对美的要求,《弃妇篇》中写到石榴:“石榴植前庭,绿叶摇缥青。丹华灼烈烈,璀采有兴荣。”绿叶一句不仅写出了石榴叶的绿,而且还写出了在风摇动下叶的叶背的青白。本来叶的叶面和叶背的颜差别就很细微,但曹植却用一青一绿把二者的区别准确的分别开来的。同样“丹华灼烈烈”以火焰的耀眼与灼人形容石榴花之妍美热烈。词采华茂是曹植诗歌的总体特点,不过随着诗人思想内容所表达的不同情调,又表现出不同的境界。在炼句上,也使用了不同一般的手
段。
他的诗歌虽然脱胎与汉乐府,但同时吸收了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并努力在艺术上加以创造和发展。如《美女篇》模仿《陌上桑》但描写的细致和词藻的华丽,与《陌上桑》迥异其趣,正表现了这种倾向。他依靠自己对《诗》、《骚》、赋极深的文学修养,发展了诗歌技巧。他丰富多彩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涵《楚辞》窈窕深邃的幽远;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的温丽悲远的情调。
风骨和词采,是曹植诗歌风格最显著的特点,它为后世创作提供了一个优良传统,并且又做为评判作品的优秀标准,曹植诗歌的贡献和地位就建筑这基础上。就曹植整个的诗歌创作而言,他的艺术成就之高和篇章之富,在建安时代四首屈一指的,他以其光辉的成就,如一颗明星般地照耀着当时的诗坛,配合着当时一班文人的共同努力,为五言诗的发展壮盛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向峰.文学的艺术技巧[M].春风文艺出版,1981
[2]李宝均.曹氏父子和建安文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张松如.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M].吉林教育出版社,1984
[4]聂文郁.曹植诗解译[M].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
[5]杨匡汉.缪斯的空间[M].花城出版社,1987
[6]胡国瑞.魏晋南北朝文学史[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7]李鸿然.文学理论基础[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4
[8]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建安诗歌 [9]孙明君.三曹与中国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0]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