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文学复习纲要
一、文学常识:
1、秦文学值得后人称道的有两部作品:《吕氏春秋》和《谏逐客书》。《吕氏春秋》是秦统一以前,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纂的。全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共二十余万字。《谏逐客书》是秦相李斯的代表作,是谏劝秦王取消错误的逐客令而要有气量容纳人才的一篇上书。颇有战国纵横说辞之风。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汉文学史纲要》)这是一篇趋向骈偶化的政论文。前人曾追认它“是骈体初祖”(李兆洛《骈体文钞》)。
2、西汉政论文代表作家是贾谊、晁错。贾谊代表作:《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晁错代表作《论贵粟疏》。东汉政论散文代表作家王充,《论衡》是其代表作,体现了“疾虚妄”的创作宗旨。与王充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的是王符和仲长统。
3、西汉史传散文的代表作是《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全书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组成,计130篇。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目的进行《史记》的创作。东汉史传散文的代表作是班固的《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苏武传》。
4、汉赋分为赋、散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三类。赋如贾谊《鵩鸟赋》、董仲舒《士不遇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汉代散体大赋是由隐语和战国散文演变而成的,多采用主客问答体形式,句式灵活,韵散相间。汉赋四大家是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和张衡(四大家代表作)。张衡既是散体大赋代表作家,也是东汉散体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归田赋》,它是现存东汉第一篇完整的抒情小赋。
5、汉代诗歌可分为民歌和文人诗歌,民歌以汉乐府诗最重要,文人诗歌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采收乐府诗最完备的诗歌总集是《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编。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而以相和歌辞数量最多。汉乐府诗中成就最高的作品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此诗又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梁代徐陵的《玉台新咏》。
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质木无文”。 标志着汉代文人五言诗渐趋成熟的作品是张衡《同声歌》和秦嘉《赠妇诗》。《古诗十九首》代表着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都是抒情诗,艺术性很高,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一字千金”。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代萧统所编的《文选》(或称《昭明文选》)。
6、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线索:建安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次大丰收,其代表人物有“三曹”、“建安七子”和蔡琰。正始诗歌,其代表人物有“竹林七贤”,而真正代表正始诗歌成就的是阮籍、嵇康。太康诗歌,作家众多,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除左思外,成就不太高。永嘉诗坛,代表人物有刘琨、郭璞与玄言诗人许询、孙绰等。晋宋之际,陶渊明是成就最高的诗人,田园诗之祖。齐、梁永明体诗,代表人物有谢朓、王融、阴铿。梁、陈之际的宫体诗。北朝文学以庾信成就最高,庾信是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
曹操诗歌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是建安诗坛的领军人物,他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曹丕的七言诗《燕歌行》被认为是我国早期七言诗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曹植的诗确如钟嵘《诗品》所说:“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曹植是建安时期最杰出的诗人。真正代表曹植辞赋艺术成就的是后期巨作《洛神赋》。“七子”之称首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的是建安时期蜚声文坛的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瑒、刘桢七人,建安七子中王粲成就最高,刘勰誉之为“七子之冠冕”,其辞赋代表作是《登楼赋》。蔡琰的五言体《悲愤诗》成就也最高,是其代表作。
正始诗坛“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其中阮籍、嵇康 文学成就最高。阮籍诗歌的代表作《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不是一时一地之作,而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这些诗抒感慨发议论,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嵇康的诗歌创作以四言之作成就最高,代表作是《赠秀才入军》十八首。嵇康之文长于论著,极富政治彩,风格峻切豪壮。《与山巨源绝交书》是其散文代表作。
西晋太康年间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比肩文坛,蔚为兴盛。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左思的《咏史》诗,喊出了寒士的不平,在当时独树一帜,被称为咏史诗的“变体”。郭璞的《游仙诗》借游仙写其坎壈之怀,文采富艳。东晋诗坛被玄风笼罩,刘琨的诗歌抒写国破家亡之痛,英雄末路之悲,慷慨激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扶风诗》是其代表作。以王羲之、孙绰、许询为代表的玄言诗人,作品哲理性强,缺少诗意,“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成就最高的诗人,他以平淡自然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描写田园景物,歌咏生产劳动,抒发真切的生活感受,被后人称为中国田园诗之祖。但陶渊明并非全然的静穆,他的《咏荆轲》《读山海经》被鲁迅称作“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7、南朝文学: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的诗以山水为主,开山水诗一派。刘勰说他:“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词必穷力而追新。”(《文心雕龙·明诗》)对于自然山水的刻画可谓精妙,但有佳句而无名篇。如“芰荷叠映蔚,蒲稗相因依,”(《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如《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等。
鲍照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鲍照代表作是《拟行路难》建安诗歌18首和《拟古》八首。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鲍照是南朝诗人中第一个大量写七言诗的诗人,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鲍照的辞赋《芜城赋》(骈俪化),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
齐梁时期,随着声律说的兴起,诗体发生了重大变化 “永明体”(新体诗)的出现。代表人物是谢朓、沈约、周颙和王融等。谢朓山水诗的艺术成就较高,诗风 “清新流丽”, 富有意境美,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复春洲,杂英满芳甸”(《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等表现出诗人平静和谐的心境。
宫体诗盛行于梁后期和陈,代表作家为梁简文帝父子萧纲、萧绎及徐摛、庾肩吾、徐陵和早期庾信等,陈后主及其侍从文人也可归入此类。宫体诗风格轻靡绮艳。其内容主要以宫廷生活,游戏娱乐为主,描写女性。词采华丽,追求声律对偶,是永明新体的进一步发展。
徐陵编选《玉台新咏》全书收录自汉迄梁诗歌660多首,是《文选》之外,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南北朝时代的诗歌总集,其中包括古代最杰出的叙事长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
萧统主持编纂的《文选》,是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典籍。《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文选》崇雅而《玉台》趋俗,《文选》不重民歌而《玉台》收录尤多。《古诗十九首》出自《文选》。
8骈文与骈赋
骈文:孔稚珪《北山移文》是齐代骈文的代表作品。梁代陶宏景《答谢中书书》和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庾信《哀江南赋序》
骈赋:江淹《恨赋》和《别赋》。庾信的《哀江南赋》是南北朝骈赋创作的高峰之作。
9、郦道元《水经注》和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是北朝时期出现的重要散文著作。
10、南北朝民歌:南朝民歌温柔旖旎,精致华美。北朝民歌大气雄浑,呈现刚健之美。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堪称南北朝民歌的杰出代表。
11、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新的文学样式——小说,出现了众多作品,是我国小说史上的重要阶段。从内容上看,可分为两大类,谈鬼神怪异的“志怪小说”和记录人物轶闻琐事的“轶事小说”,也称“志人小说”。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是干宝的《搜神记》。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葛洪的《西京杂记》和邯郸淳的《笑林》等。
12、魏晋南北朝文论:曹丕的《典论·论文》我国现存第一篇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论,提出“诗赋欲丽”的文体要求。陆机的《文赋》是我国第一篇文学创作专论,用赋体写成,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文体主张。钟嵘的《诗品》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论,专门评论五言诗和五言诗人。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学批评巨著,是文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共五十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大部分,最后为《序志》篇,是全书的总序。《文心雕龙》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二、释词
1、七体:汉初枚乘的《七发》“说七事以启发太子”,它全篇是散文,辞藻繁复,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自此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七体,各朝作家时有模拟,亦简称七。七体之名始见于《文选》。
2、乐府:本是上古掌握音乐的行政机关。西汉时设置掌管民间歌乐的音乐机构,时间不会晚于汉武帝时。乐府有采集民间诗歌、组织文人创作及负责演唱等职责。乐府机关汇集了大量的民间和贵族、文人的创作。魏晋之后,人们把汉代乐府演唱的诗歌也称之为乐府,于是“乐府”又成为诗体的名称。其中的民歌部分即称乐府民歌。两汉乐府民歌今存四十首左右,它们主要保存于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的《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几类之中,是两汉乐府中的精华所在。
3、《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萧统编的《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创作时代为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之世,思想内容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点,都带有生命意识觉醒后的感伤彩。艺术上浑
然天成,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耐人寻味。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4、建安风骨:所谓“建安风骨”既是建安时期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总体风格特点。“风”主要是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主要是指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汉末社会动乱,生计艰难,这一方面给士人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又一方面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现实,又使他们又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加上诗歌中强烈的主观抒情彩,故使这一时期的诗歌总体上呈现出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特,具有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代表作家为三曹,七子及蔡琰。
5、“建安七子”:“七子”之称首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的是建安时期蜚声文坛的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瑒、刘桢七人,他们与曹丕、曹植兄弟有密切的文学交往,形成一个文学集团,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兴盛局面。由于“遭乱流离,自伤情多”,他们的诗歌反映了社会动乱以及个人建功立业的抱负,现实性都很强。其中王粲成就最高,刘勰誉之为“七子之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