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土风流,盛于洛下。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后世将正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也称为“正始之音”。 代表诗人有阮籍、嵇康等。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正始诗歌也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貌。
大小谢:指的是大谢“谢灵运”和小谢“谢朓”, 他们开创了南朝的山水诗歌,扭转了玄言诗歌笼罩诗坛的传统,成为南朝诗坛的一个重大变化。谢灵运,东晋人,是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汉族。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善于用富艳精工的语言记叙游赏经历、描绘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鲜明、意境优美的佳句,对唐代的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谢聎,字玄晖南朝齐人,因与谢灵运的经历非常相似,因此被称为“小谢”,他的山水诗风格清俊秀丽。写景抒情清新自然,意境新颖,富有情致,
嵇(jī)康三国时魏末文学家,思想家与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字叔夜。与魏宗室通婚,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谯郡铚人(今安徽省宿州西南),善于音律。创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合称“嵇氏四弄”
阮籍(210~263),三国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于散文辞赋
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的对立。所谓“文”,就是专尚辞藻华丽,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骈文。所谓“笔”,就是专以达意明快为主,不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散文。文笔分裂后,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骈文盛行于六朝,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等。中唐古文运动以后,稍告衰落。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至清初,作者接踵而起,又程复兴趋势。清未渐趋衰微。
竟陵八友
   组成: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简要介绍
  南北朝齐永明年间,有一大文士集合于竟陵王萧子良左右,形成了一个文学体,文学史上称“竟陵八友。”高祖(萧衍)与沈约、谢朓、王融、肖琛、范云、任昉、陆垂并游焉,号曰‘八友’。”这些人中,沈约、谢朓、范云、都是一代文人。他们彼此唱和,互相推波助澜,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南齐书·陆阙传》:“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毅。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永明体作家把声律和对偶方面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上,所作诗平仄协调,音韵铿锵,词采华丽,对仗工整,体裁短小,为格律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是从“古体诗”到格律严谨的“近体诗”的过渡,故又称新体诗。“永明体”文学家们虽然在运用声律等技巧上有一些成就,但思想内容却比较贫乏、空洞,形式主义倾向严重。其中一些骨干成员,齐亡后仕梁,在萧衍、萧纲父子影响下大写轻靡柔艳的情诗,成为宫体诗的主要作家。文学史上又称这—时期的文学风格为“齐梁体”。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齐梁体,
通两朝而言之。”清姚范《援郭堂笔记》:“称永明体者,以其拘于声病也;称齐梁体者,以绚艳及咏物之纤丽也。”
  竟陵,今湖北天门市,旧称竟陵县,为萧子良封地,自古人文昌盛,故以此名,后亦有竟陵文学派。
建安七子: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人。“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他们都亲受汉未离乱之苦,后聚于曹氏父子门下,又号“邺中七子”。他们的作品大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或抒发自己建立功业的抱负,创作上各具个性,又具有有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共同风格,代表了建安时期较好的诗歌创作成就。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及蔡琰为代表的诗人们的俊爽刚健风格。他们继承汉乐府反映现实的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风格慷慨悲凉、质朴刚健,也叫做“建安风力”。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彩、这些特点构成了“ 建安风骨 ”(也叫 “ 汉魏风
骨 ”)这一时代风格
永明体:“永明体”亦称“新体诗”,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谢朓等人把四声的学问运用到诗歌创作中, 强调声韵格律。创造了一套要求诗歌掌握平仄,声韵的规律,要求避免四声八病,同时讲究对仗,字数,这就是永明体。
《世说新语》: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南朝宋刘义庆编撰,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淡,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特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世说新语》对后世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不仅模仿它的小说不断出现,而且不少戏剧、小说也都取材于它。
《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它是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一十多篇,开创了我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
简答题:
1.左思诗歌文学成就:
(1)它的主题深刻。作品虽然写的是左思自己在门阀士族制度下所受到的压抑、抗争与不平,但是这一主题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具有普遍的典型性,反映了整个寒族出身的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抒写寒士的不平
(2)直抒胸臆的变体,以咏史的方式抒写怀抱,将咏史与抒怀结合,开创了咏史诗创作的新路。
(3)语言精当,出语自然。钟嵘评他:“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语言质朴气味,大胆直率,感情慷慨激昂。
建安诗歌(4)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5)继承了建安风骨,书写怀抱,抨击现实,多反抗不平之音,其实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2.陶渊明诗歌题材的主要内容:
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其次还有行役诗、赠答诗等。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田园诗: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这是被诗人理想化、艺术化了的一种境界。反映了诗人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同时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和官场丑恶的一种否定。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等。抒写了对躬耕生活的体验和对劳动的热爱,并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情厚谊。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描写自己生活的困顿和农村的凋敝,反映了诗人的理想化境界之外的现实世界。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乞食》等。
2.咏怀诗和咏史诗:陶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相近,咏史亦是咏怀,它继承了阮籍《咏怀》和左思《咏史》的诗歌传统。诗的主要内容是抒发个人思想、情怀和志节。有的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有的忧患生命价值的实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有的反映了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坚守个人志节的高尚品格;也有的以“金刚怒目式”的方式抒发着激愤的情怀。如《饮酒》、《拟古》、《杂诗》、《咏贫士》、《咏荆轲》、《读山海经》等多属这一类。
3.其它:陶渊明的行役诗是其宦游其间的作品,多是写行役之苦和厌倦仕宦思慕归隐的内容。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等。赠答诗多是写朋友之间的友情。如《答庞参军》、《与殷晋安别》等。此外陶渊明还有一些哲理诗。如《形影神》等。
3.谢眺诗歌的艺术特点。
  答:
  第一情景交融谢眺的诗歌大体上承谢灵运,结构为写景加抒情与说理,不少作品从遣辞到谋篇都有谢灵运诗歌的痕迹,但玄言说理成分在他的诗中已基本消失。
  第二,他的诗风清新明丽,格调明净潇散,从而改变了谢灵运诗的那种繁富典重的风格。
  第三,他的诗在语言上音律谐适,流畅自然,读来琅琅上口。
  第四,熔裁警句。他的诗歌与谢灵运一样,也存在着“有句无篇”的缺点。
4.谢灵运诗艺术
(1)鲜丽清新,自然可爱
(2)境界开阔
3语言富丽精工,词句的锤炼;
4工整精练,精工富艳的风格。
5细腻高超的景物描摹刻画
(6)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和“性情渐隐,声大开”的新特征。
7结构上的程式化特点。谢诗从整体结构而言,往往先作出游,次写见闻,末尾谈玄说理,拖着的一个玄言的尾巴。 
 5. 鲍照的诗歌创作成就。
(1)体裁比较全面,有古诗、乐府、五言、杂言、七言。
(2)风格独特: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3)山水诗以五言古诗为主,风格上以深秀幽奇、严整厚重为主要特点。
4)他的七言乐府尤具有创造性,七言乐府诗以《拟行路难》十八首为代表。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他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并且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从而为七言体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