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底蕴,还包孕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璀璨精华。它们兼具语言和文学典范价值,是很好的语文学习文本,其中既有听说读写语言教育层面的内容,也有思想道德人文教育层面的内容。然而,从目前教科书编制的基本现状来看,古代诗词的选编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本文试以江苏教育出版社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2004年初审通过,以下简称苏教版)为例,来讨论古代诗词选编的一些问题,为传统文化的课程化、教材化提供一些思考。
一、选文篇目及数量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共收录古代诗词13首,其中包括6首诗、6首词、1篇古代戏剧(元曲归入诗词类),具体篇目如下: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必修三,《离骚》;必修四,《蜀道难》《登高》《琵琶行》《锦瑟》《虞美人》《蝶
恋花》《雨霖铃》《声声慢》;必修五,《长亭送别》《渔父》。
我们知道,整个苏教版高中五册书总共有114篇选文(不包括每个单元后的写作部分选文),其中除了13首古代诗词,还有7首现当代诗词,39篇现当代文章,24篇古代文章,以及外国选文部分——4首诗,25篇文章。这13首古代诗词占教科书全部选文的10%左右,涉及12位作家,其中只有屈原是两首诗歌同时选人。很显然,苏教版古代诗词集中表现的是诗词大家的代表作。这13首诗词,大致诗与词各半。其中4首唐诗,5首宋词,占整个古代诗词选文的70%左右。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对于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有着不可估量的奠基作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把古代诗词选文的重心集聚于此无可非议。同时我们注意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对现当代作品大胆取舍,选取了很多新作家的新作品,但古代诗词的选文态度则刚好相反,强调的是对原有教科书的继承,显得较为温和保守。除《蝶恋花》和《渔父》外,其余11首都是以往人教版教科书中的经典篇目。
关于古代诗词选文篇目及数量,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总体来看,教科书编写者按照文质兼美的原则,倾向于选择历代诗词名家的代表作。问题的关键在于,究竟哪些诗词名家入选,哪些诗词名家的哪些代表作入选。这里我想指出的是,教科书编写并非一件
独立的工作,它首先要遵循课标的规定,课标一般都会有教科书编写建议,都会在附录中列出诵读篇目,这些诵读篇目应该成为教材选文的重要来源。至于选编多少数量合宜,这个问题虽没有一致意见,但也要参照课标的规定。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版)》在附录中列出30首诗词曲作为诵读篇目,同时注明:以上篇目推荐给学生诵读,不一定都选作课文。“不一定都选作课文”,恰恰表明大部分都需要选作课文。从我们统计的几种版本教科书古代诗词选文的比例来看,苏教版的比例是偏低的。大致情况如下:
苏教版教科书(2004年版):13篇,占全部选文(5册114篇)的11.4%;
人教版教科书(2002年版):47篇(其中12首出现在古代诗词单元后的其他古诗读背部分),占全部选文(6册186篇)的25.3%;
沪教版教科书(2006年版):30篇,占全部选文(6册155篇)的19.3%;
台湾翰林版教科书(2006年版):16篇,占全部选文(6册95篇)的16.8%。
二、选文时代分布及题材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里说:“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骄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古代诗词的选编通常会涉及每一代的代表性文学。苏教版教科书古代诗词的时代分布如下:先秦,《离骚》《渔父》;唐朝,《蜀道难》《登高》《琵琶行》《锦瑟》《虞美人》;宋朝,《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元朝,《长亭送别》。从中我们看到,苏教版教科书选人了10首唐诗宋词,时代重心也在唐宋,只是从先秦一下子跳到了唐朝,中问少了无论诗歌还是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时期——汉魏晋南北朝,与之对应的乐府民歌、三曹、建安风骨、五言诗、大小谢、陶渊明等等这些对后世诗歌有重要影响的内容均付之阙如。例如传统经典篇目《孔雀东南飞》,就是汉末已臻于成熟的五言诗代表作之一,其语言生动活泼、剪裁繁简得当,结构完整紧凑,达到了汉乐府民歌的最高水平。古代诗词选编是不是一定要按文学史的编法,一代紧承一代,这可以讨论,但从现有的几种教科书编写情况看,很少有从《诗经》、楚辞,跳过汉魏晋直接到唐宋的。在我们看来,文化是相承的,锁链的扣子是一环一环紧扣,少了汉魏晋这一个特别关键位置的扣子,传统文化这条锁链就有散落的危险。没有诗骚、汉魏晋古诗的铺垫和积累,唐诗到达顶峰般的兴盛也是不可想象的。
从题材来看,苏教版古代诗词集中于以下两类:爱情类,《蝶恋花》《长亭送别》;感怀怀古类,《声声慢》《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虞美人》《登高》《雨霖铃》。苏教版的感怀及怀古题材诗词所占比例近一半,共有6首;其次是爱情题材,共有2首。这类诗词被看重,一定程度表明语文教科书选文的标准在向文学和教育价值回归。比如,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最能反映作家的真性情。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都是千古绝唱,很自然地被选人教科书。不过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古代诗词中,怀古诗是内容与思想都比较沉重的一类作品。这类诗都是怀古惜今,“有感而发”,往往是诗人处于某种背景之下,前往瞻仰或凭吊历史古迹,回顾古人的业绩或遭遇,自己内心产生共鸣,不禁发出对古人业绩的慨叹或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因此,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如何进一步拓展题材,如何规避感怀怀古类题材超出高中生人生阅历的思想和内容,都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三、编排体例
语文教科书古代诗词选编事实上包含选文和编排两个问题。前面谈的是选文,接下去谈谈编排的问题。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在编排体例上有个明显的特点:采用人文专题单元,以人文话题统领,又包含人文精神和语文因素。人文话题的选择重点,着眼于高中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都是体现生命精神,传承文化传统,反复出现并持续地起着完善人格作用的一系列命题。在梳理和整合相关文化内涵后,提炼出一组更高位的人文话题。请看下表:
人文话题统领,使每个单元具有人文内涵,学生从这些人文内涵中汲取精神的滋养,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过也应该看到,以人文话题编排古代诗词也可能存在局限性。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时下颇有好几种国文课本是以内容分类的。把内容相类似的古今现成文章几篇合成一组,题材关于家庭的合在一处,题材关于爱国的合在一处。这种办法,一方面侵犯了公民科的范围,一方面失去了国文科的立场,我们未敢赞同。”对于这个局限性,有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在同一主题下将不同文体,甚至将文言文与现代文混编,既不利于学生掌握文体知识,又不利于学生形成完善的文学史、文化史体系。以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为例,将屈原的《渔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培根的《论厄运》、周国平的《直面苦难》合编在一起,时序显得混乱,时间跨度大,一会儿是古代作品,一会儿是现代文章,一会儿又是当代散文;空间
跳跃广,一会儿是中国作品,一会儿是外国作品,选文的时代和体裁呈现“马赛克式”的跳跃,自然会给学生的学习乃至教师的教学带来不少困扰。
这里有必要简单补充一下体裁的概念。体裁,是指文章的体制、样式,也称文体,具有模式化、规范化的特点。体裁是—个不容忽视的文学概念,往往一种文学体裁本身既代表了其独有的文化内涵和特点,这也是区分、归类不同文学作品的标准之一,如诗歌、诸子散文、小说等。还以苏教版必修五“直面人生”单元为例,这5篇不同体裁、国别、时代的选文之所以放在—个单元的原因,可能也正如本单元的主题词那样,就是它们都与人生观有关,这是其相同之处,但是也要看到,这几乎是5篇选文唯一的共同之处。在直面人生主题下把诗歌、书信、政论文、散文放在—起,同时里面还包括古代作品、现当代作品、外国作品,这样的编排不仅会混淆体裁的概念,不利于学生依循不同体裁的作品来阅读品味,学会读诗读词,学会读小说、戏剧,而且直接会改变语文课的走向,关注课文内容或相关的话题,而忽视承载这些内容和话题的语言形式本身。
我以为台湾翰林版的做法值得借鉴:第一册选入《乐府诗二首》,第二册选入《古诗选二首》,第三册选入《唐诗选三首》,第四册选入《宋诗选三首》,第五册选入《词选三首》
,第六册选入《散曲选三首》。时代相序,体例相同,不仅能了解每一时代诗歌的特点,而且能看到不同时代诗歌的发展变化过程。
四、版本及注释问题
在教科书的编排过程中,古代作品的版本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不同教科书中,一般都在注释第一条中注明选文出处,苏教版古代诗词注释也不例外。具体如下:《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占》,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离骚》,选自《楚辞》(《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蜀道难》,选自《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登高》,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琵琶行》,选自《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锦瑟》,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虞美人》,选自《全唐五代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蝶恋花》,选自《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雨霖铃》,选自《乐章集校注》(中华书局1994年版);《声声慢》,选自《李清照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渔父》,选自《楚意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长亭送别》,选自《全元戏曲·西厢记》(人民艾学出版社1990年版)。
由上可以看出,苏教版古代诗词注释的一个明显特点,即明确指出选文出处。选编入教
科书的13首古代诗词大多来自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别集校注类书籍,同时还有出版年份,显得规范而精确。从诗词研究角度看,选取古代诗词版本的先后顺序应该是——别集整理本(如《蜀道难》,选自《李白集校注》),选本(如《锦瑟》,选自《唐诗三百首》),总集本(如《扬州慢》,选自《全宋词》)。这样一个先后顺序的出发点是校注水准,如同样是杜甫的《登高》,选自从“千家注杜”中脱颖而出的《杜诗详注》,相较于《全唐诗》可能要更为精准一些,因为研究对象越具体和细化,研究成果也可能随之更为权威。事实上,随着后人研究工作的不断继续,某个诗词名家的别集整理版总会出现一种或者几种被公认的代表版本,如苏教版选文多采的版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和《蜀道难》(选自《李白集校注》)等。同时鉴于古籍整理和出版的特殊性,出版社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苏教版多采用的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别集整理本,就相对比较权威。与之对比,人教版选编的《扬州慢》选自《全宋词》、《锦瑟》选自《唐诗三百首》,是有失考量的。
有一点要提示的是,苏教版教科书在注释中还须注明版本的作者。以《蜀道难》(选自《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为例,其中诗文的作者李白自然可以不用提,不过校注部分的作者还是要点明的。照前文所述,这样做一是显得尊重,二是也可以从作者来
初步衡量这本书的校注水准。事实上,上海古籍出版社《李白集校注》的扉页是这样描述作者的:(唐)李白著,瞿蜕园、朱金城校注,两位校注作者在文学和史学古籍校注方面是颇有建树的。教科书注释如能明确注明版本的作者,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性地对学生介绍一下这本书和作者的背景知识。
另外,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古代诗词选文所用的版本与传统版本有比较多的出入,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强虏灰飞烟灭”,通行版本却是“樯橹灰飞烟灭”;再如《琵琶行》中的“似诉平生不得意”,通行的版本却是“似诉平生不得志建安诗歌”;又如《蝶恋花》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有些版本却是“望断天涯路”。这种现象在苏教版中不是少数,苏教版似乎在刻意地标新立异,或者说刻意地与传统版本有所不同。古代诗词向来有不同版本,这与刊刻、手抄、流通、收藏等因素有关,比如说从古代刊刻的技术角度考虑,每一次重新刊刻往往意味着新的错误也将随之产生,时至今日孰对孰错已不易考证。苏教版这种大范围采用其他版本的做法的确值得商榷,我们建议涉及有争论的地方应该在注释中明确指出来。另外考虑到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倾向于直接采用最为通行的版本即可,高中生是学习古代诗词,毕竟不是在做专门的诗词研究,不知以为然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