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诗歌
乐府民歌,即乐府机关采集的入乐歌唱的各地民间诗歌,是我国诗歌史上继《诗经》、《楚辞》之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乐府民歌在内容上继承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实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广泛地反映了劳动众的生活与情绪;在表现手法上,叙事成分增加,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叙事诗;在形式上,突破了四言体与,以杂言和五言为主要形式,并最终导致了五言俗体取代了四体雅正的正统地位,使我国诗歌迈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汉乐府民歌是“汉世街陌谣讴”,即广大农村和城市中下层众的创作。它广泛地反映了广大劳苦大众的生活与情绪,以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反映社会生活本质深广,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珍品。《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诗篇,此外优秀的作品还有《陌上桑》、《上邪》、《怨歌行》、《东门行》等。东晋及南朝乐府民歌的基本内容是表现爱情,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写情极为缠绵悱恻,婉转动人,篇幅都比较短小,语言明白晓畅,清新自然,修辞手法相当巧妙。其代表名作是《西洲曲》等。北朝乐府民歌与南朝民歌情调迥然不同,诗中景象多具北方雄浑的特点,诗中多反映动乱带来的凄苦之音,即便是爱情诗,也多爽
快直露,风格上以古朴苍劲、悲凉慷慨为主,质直中显出粗犷,坦率中显出豪迈,与南朝的艳丽柔媚形成鲜明的对比。代表作品有《敕勒歌》、《木兰诗》等。
建安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人诗创作高潮。建安诗歌的内容多是反映当时社会的离乱,同时也表达诗人建功立业的要求和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艺术上意境宏大、笔调明朗、抒情直接,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建安风骨”,特指那种意气骏爽、情志飞扬而又遒劲有力的风格。代表诗人是“三曹”、“建安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王粲、孔融、陈琳、阮王禹、刘桢、应杨、徐干。
魏末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的诗歌创作,其内容多抒发忧生惧祸、高蹈遗世之情,艺术风格也多曲折幽深、清峻超拔的特,与建安的慷慨悲凉不同。西晋文学最为繁荣的时期是太康、元康年间,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擅美一时,诗风渐趋华靡,称为“太康体”,以陆机、潘岳、张协、左思的成就较高。东晋末至刘宋初,陶渊明在田园诗方面独开异境,成为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他的诗歌思想内容贴近生活,富于真情实感,语言平易,不饰雕琢,且意境鲜明,耐人寻味。这种平淡自然的美学追求影响深远,成为后世公认的一种难以企及的最高境界。
建安诗歌南北朝诗歌以南朝胜出,并成为唐诗全面繁荣的必要准备和过渡阶段。分三个阶段:首先是“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山水诗派的出现,第二阶段是以沈约、谢朓等人为代表的“永明体”的出现,最后阶段是以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庾信父子及陈后主陈叔宝等为代表的“宫体诗”兴盛的阶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