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 诗歌创作特点
1.曹丕诗歌的内容及诗风创新之处。
答:魏文帝曹丕“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据史书说,他“好文学,以著述为务”。现存诗约四十首,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宴游诗。多写游赏之乐,文词富丽,多用对偶,在我国山水诗的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代表作有《芙蓉池作诗》、《于玄武陂作诗》等。第二类是抒情言志之作。主要写曹军南征之事,既描写行军的艰苦,更突出了“救民涂炭”的决心,代表作有《黎阳作诗》三首。第三类写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这一类诗体现了曹丕诗的水平。最著名的作品是《燕歌行》,此诗写一女子在不眠的秋夜思念淹留他乡的丈夫,情思委曲,深婉感人。同时.《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清人沈德潜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曹丕诗风的新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曹操是乱世英雄,所抒之情大都与历史命运感和平定天下的抱负有关,曹丕却更努力于个人情感的表达。他敏感而多情,在众宾欢坐的宴会上,他会突然体会到“乐极哀情来,寥亮摧肝心”;而日暖花开,
谷水潺潺的自然景物,给他带来的却是“月盈则冲,华不再繁”的忧虑。他对人生中凄凉情感的体验,可以说是超出于同时代其他诗人的。二是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曹丕善于选用清词丽句,配以谐和的音韵,表达他纤丽的情思。在艺术形式上,曹丕也勇于创新,他虽然仅存四十多首诗,却是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具备。如《大墙上蒿行》,长达七十五句,三百六十余字,三字至九字句都有.极尽纵横开阖之能事。三是曹丕诗代表了民歌的文人化与文人诗的民歌化之间的交互作用。曹丕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既努力摆脱民歌的束缚,又学习民歌的优长;既向文人诗迈进,又保留有民歌的某些特征,清丽自然,代表作品有《上留田行》等。
2.曹植诗的风格特征与艺术成就。
答:曹植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被称为“建安之杰”。钟嵘在《诗品》中说曹植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具体来说,他一生热衷功名,追求理想,遭遇挫折后,壮志不衰,多愤激之情,所以诗歌的内容充满追求与反抗.富
有气势和力量,形成了“骨气奇高”的一面;他的诗歌虽脱胎于汉乐府,但吸收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讲究艺术表现,已完全文人化了,其描写的细致和词藻的华丽,形成了“辞采华茂”的一面;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这一切凝聚在其诗歌创作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可谓“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的诗歌成就也主要表现在五言诗方面,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诗歌从“言志”到“缘情”,从尚质朴到重藻饰,建安诗歌是一个转折点,而曹植的诗歌正是这一转折的标志,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曹植诗歌不仅进一步开辟了文学抒情化的道路,也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诗歌艺术,主要表现在:一、诗歌风格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曹植诗歌既有豪气纵横如《白马篇》者,也有哀怨缠绵如《七哀诗》者,总体风格是刚健和柔美的统一。悲凉慷慨、风格刚健,是建安诗人的共性,而曹植诗歌精工富丽、骨气奇高,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二、注重对偶、炼字和生。如《公宴》诗中“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接连三联对偶,十分工整。其中,“被”、“冒”将静态景物赋予动感,足见
诗人炼字功夫。曹植这类诗已暗合律诗的平仄,富有音乐性,孕育了新体诗的因索。三、工于起调,善于警句。如《七哀诗》中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等,这些警句或在篇首或在篇中,为全诗增,四、发展了《诗经》比兴手法,并融合了《离骚》象征手法,如以转莲比喻流徙生活,以女无所归比喻怀才不遇等。
曹植对诗歌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后人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说:“韩退之之文,曹子建、杜子美之诗,后世所以莫能及也。”
3.三曹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及其诗风差异。
答:“三曹”指三国时期的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曹操以相王之尊,爱好文学,延揽文士,为建安文学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其次,曹操开学习乐府的风气。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富于创新精神。曹操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的感慨,语言古朴率真,所以胡应麟说曹操《短歌行》等诗是“汉人乐府本尚存”。再次,他多以四言诗写汉末动乱,抒发理想和壮志,就艺术形式而言,曹操的四言诗也为已经板滞僵化了的四言诗体注入了活力,使四言诗重放光辉,开创“建安风骨”新诗风。此外,曹操还开创了清峻、通脱的散文新风气。
曹丕是建安文学的组织者与倡导者,他留守邺城时,常与文士们相聚宴游,诗酒竞豪。曹丕与这些文人诗酒唱和,开创了文人雅集的先河,已具备了文人集团的性质。其次,他的《典论·论文》开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自觉的先声,是在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方面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篇纲领性文献。再次,他对古代七言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建安诗歌 曹植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首先,他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推动了建安风骨的形成。其次,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诗人。他在五言诗的创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业,却通过了曹植才获得完成。再次,他注意诗的词彩美和气韵美。钟嵘在《诗品》中评价他的诗说:“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此外,曹植也是建安文学的积极推动者。
在诗风上,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的特,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占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曹丕的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加强
了抒情化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词藻丰富华美,讲究对偶、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调和谐;讲究谋篇布局,风格“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总体说来,三曹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