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童在生活中与同伴交往受到限制,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语言。有的家长缺乏特殊教育知识,过于溺爱孩子,教育孩子缺乏耐心,家长事事包办;有的家长无法承受现实,夫妻之间经常发生矛盾,把孩子送给祖辈照顾,与孩子接触少,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家庭环境;有的家长过于自卑,把孩子关在家里,孩子很少到户外活动,接触大自然。以上种种情况会加重智障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程度,同时也会导致错过智障儿童特殊教育和训练的最佳时期。
智障儿童缺乏个人动机与兴趣,主动性差,意志水平低下,在训练中一味采取强迫手段,或者乏味的机械训练,智障儿童会产生厌烦、恐惧、害怕等不良情绪,训练遭到失败,甚至会产生副作用。所以在训练中创设良好的氛围是至关重要的,让智障儿童喜欢身处其中,在快乐的气氛下自动自发,全力去做,这样也容易发展出原本不足的能力。如何创设氛围,让智障儿童得到快乐体验呢?
一、音乐合理化
目前,各路专家、学者都在研究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及特殊教育的有效方法,得到的一致
结论是:音乐效果显著。虽然我国对智障儿童进行音乐才刚刚起步,然而国外早在数十年就将音乐或综合音乐、舞蹈、绘画等在内的艺术的方法与技术运用在特殊教育中,为特殊教育拓宽了道路,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智障儿童对音乐敏感性强,教师在训练中选择一些他们喜欢的音乐,可以有效地调动和调整智障儿童的情绪,使他们很快地进入到教师设计的游戏活动中并配合,教师对音乐的选择也要因人而异,音乐参与智障儿童感觉统合训练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情节趣味化
赋予感觉统合训练过程游戏化的情节,能增强趣味性、娱乐性,更进一步激起智障儿童良好的情绪和积极从事活动的力量,从而使他们活跃起来。
如趴地推球,球推进的是一个个小动物的嘴巴,仿佛在给小动物喂食;钻进布袋,学做蚕宝宝,随着蚕宝宝的一天天长大,钻出布袋,跳着去游玩;推着羊角球,钻过山洞,绕过树林,形成一列列火车;坐于平衡台上,和老师、小朋友拉大锯;趴于滑板上,学做小乌龟,一边游泳一边和小鱼、小虾做游戏;圈和罐相结合、纸和瓶相结合、滑板和布袋相结合,学做小鸟、小青蛙、小士兵;将奥特曼打怪兽、解放军炸碉堡、警察抓小偷等智障儿童
所喜爱的情节融入感统训练中,情节简单明了,智障儿童从中能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到成功与自信,从而产生愉快情绪,在活动中也会更专注投入。
快乐音乐 三、语言游戏化
在感统训练中,教师语言的游戏化,能让智障儿童产生积极的情绪,充分调动智障儿童的主动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关心、启发、暗示、引导和鼓励指导智障儿童,而不是以主观命令去代替他们想、代替他们做,其目的是启发他们的想法,使他们玩得更愉快。
如,当智障儿童“推小车”(羊角球)大汗淋淋时,可以用游戏的口吻说:“小司机到加油站去加点油吧!”调节孩子的活动量。
又如,为了让智障儿童掌握滑板爬的动作,教师可以用游戏的语言说:“小乌龟快抬起头来,小鱼和小虾游过来和你们做游戏喽!”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用角的身份贯穿活动,教师处处以游戏的口吻进行引导,智障儿童定会兴趣盎然,同时主动参与,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
四、动作儿歌化
单纯讲授动作的要领,智障儿童很难理解而且会感到枯燥无味,如果将要领编成琅琅上口、充满游戏性和趣味性的儿歌,效果就会迥然不同。
如,在“有趣的平衡台”中,要求幼儿利用身体的各部位在台上保持平衡。我们就编了儿歌:“一二三四五六七,大家都来坐摇椅,左摇摇,右摇摇,像个快乐的不倒翁。”孩子们一边摇,一边跟着教师听、念儿歌,既加强了动作要领的掌握,又不单调枯燥,既调节了宽松自由的气氛,又提高了智障儿童活动的激情。
五、器材形象化
“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智障儿童也不例外。”感统器材彩鲜艳,造型美观,能吸引智障儿童的注意,引起智障儿童的兴趣。孩子看到它,想去摸一摸、试一试、玩一玩,这就是它的独特之处。为了让感统训练变得更为生动愉快,让智障儿童变得更为积极主动,我们赋予这些器材生命、灵性,将它们形象化、游戏化,并围绕感统训练的某一器材设计一系列的活动方法。
如“有趣的滑板”,我们将它变成“汽车”,智障儿童独自坐在上面,手作方向盘状,用脚跟
帮助移动,前后左右开车;我们将它变成“小船”,智障儿童卧于上面,以腹部为中心,抬高头,抬起腿,用手臂当作船桨,使小船在水中自由滑行;我们将它变成“大转盘”,智障儿童趴在上面,靠双手的双掌来旋转身体;还将它变成“小火车”,两个、三个、四个智障儿童连在一起,靠前一个孩子的力量带动后面的幼儿前进;还将它变成“小推车”;等等,既是一种力量的锻炼,又是对颈部肌肉及协调能力的培养。在日常的感统训练中,我们充分利用感统器材的独特性,教师对各种感统器材进行大胆形象的创新和想象,再将其贯穿、融入到活动中去,提高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汤盛钦《特殊儿童康复与训练》。
[2]张鸿懿 马延慧《儿童智力障碍的音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