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古诗词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偃蹇谁怜汝”表达了“我”对“青山”的无动于衷的埋怨,“劝我溪边住”则转换成“青山”对“我”的规劝。
B.“岁晚太寒生”中的“寒”既指自然界的寒,也可理解为心灵的寒。
C.下片叙写明月从“来”到“去”,表明词人吟诵《离骚》,夜深未眠。
D.在词人笔下,“明月”高洁而又善解人意,表明词人希望和明月一样具有高洁情操。
2.结合最后一句“听读《离骚》去”,分析本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1.D
2.表达了词人忧国忧民、有志难申、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离骚》抒发了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郁愤不平之情。辛弃疾一生渴望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斥和打击,不为朝廷所用,不得已闲居乡里,其满腔忧愤之气,借用屈原的《离骚》,恰好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解析】辛弃疾的古诗
1.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学生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项”。
D项,“希望和明月一样具有高洁情操”错,在词人笔下所表述的明月只是词人被贬独游时的知音。
故选D。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开头“青山”两句,写出了词人对青山的一片痴情。他似乎想把巍然独立的青山招到近旁,可青山无动于衷,于是便发出善意的埋怨:“青山啊,你那么高傲,有谁会喜欢你呢?”“岁晚”两句写貌似傲岸的青山其实对词人充满了情意。下片着重写山中明月,既承接上片“劝我溪边住”,又另辟新的境界,展示明月与词人的情谊。“山头”两句写出了山中望月的特点。词人住在山中溪
畔,唯有流水中浮动着的月影相伴,这是多么难得的伴侣,多么难得的友情!“夜夜”两句表明,这次游山逗留了不止一日。明月不仅有形有影,而且有意有情,它似乎在默默地听着词人读《离骚》。明月由“来”到“去”,说明词人深夜未眠,足见其忧愤之至。辛弃疾一生渴望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斥和打击,不为朝廷所用,不得已闲居乡里,其满腔忧愤之气,借用屈原的《离骚》,恰好充分地表现了出来。《离骚》抒发了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郁愤不平之情。由此可见最后一句“听读《离骚》去”表达了词人忧国忧民、有志难申、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
【点睛】
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