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形象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作者:陈连丰
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02
可怜的孩子        摘要: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形象最引人瞩目:有饱受折磨、苦尽甘来的孩子,也有理想化了的儿童。尽管他们的形象各不相同,但也不乏相似之处:他们纯真的爱、对老师的恨和对成人们专制的憎恶是相同的。本文旨在以《大卫·科波菲尔》和《雾都孤儿》为例,对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形象进行分析,从而阐释作品中儿童人物的不同遭遇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狄更斯 儿童形象 现代教育 大卫·科波菲尔 雾都孤儿
        狄更斯是英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直接为儿童创作的作品并不算多,但即便如此,从儿童文学的观点来看他依然是一位重要的作家。他在叙述和描写中运用了大量的儿童文学表现手法,运用儿童的视角去观察生活或表现理想。因此,在儿童世界中他是一位享有很高声誉的人物,他的名字往往和大卫、奥利弗·退斯特等众多儿童形象联系在一起。作为启示人类心灵的艺术家,狄更斯有着敏锐的社会观察力,能把握时代的命脉,关注社会热点,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也远比一般人更深刻、更全面。本文仅以《大卫·科波菲尔》和《雾都孤儿》为
例,对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形象进行分析,从而阐释作品中儿童人物的不同遭遇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狄更斯笔下儿童形象
        在狄更斯的小说中,他创作出了几十个儿童形象。很多都是在伦敦迷雾、盗窟贼窝、暴君学校、后母家中众多的孤独可怜、游荡迷惘、挨打受辱、惊悸不安的孤儿、苦儿、弃儿、流浪儿、小乞丐。其中有《雾都孤儿》中的奥利弗·退斯特、小蒙克斯、诺亚·克雷坡尔、杰克·道金斯、南茜;《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小大卫、小爱弥丽、小爱妮丝等儿童人物。
        狄更斯笔下的这些儿童形象,无论是从他们的生活上还是精神上来讲,他们的世界都是不完整的。他们或无父无母,是真正意义上的孤儿,不过还好他们有其他亲人或是保护人,童年命运虽有坎坷,但总的来说是幸福的;他们或有父有母,却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这些可怜的孩子可以称得上是精神上的孤儿。这些儿童形象的刻画,无疑与作家自己的童年生活与经历是分不开的。所以,作为作家他非常同情这些孩子。他将自己的感情深深溶入其中,力求能引起大家的共鸣。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形象大致可分为两类:饱受折磨后,苦尽甘来的
孩子和理想化的儿童。
        (一)饱受折磨后,苦尽甘来的孩子
        这类形象的儿童在《大卫·科波菲尔》中有大卫·科波菲尔和《雾都孤儿》中的奥立弗·退斯特等。大卫·科波菲尔是个遗腹子。尽管他的父亲在他出生的前半年就过世了,他的孩提时代依然是非常幸福的,因为他还有疼爱他的母亲和佣人佩戈蒂。然而,没多久母亲就与既吝啬又残忍的摩德斯通先生重新组成了家庭,从此平静的家庭失去了原有的那份祥和与幸福,小大卫的快乐不复存在了。他只能在寂寞无聊、意志消沉的时候回忆从前的往事。最后,他在实在无法忍受的情况下,逃了出来,没想刚出伦敦城,他的行李和钱包就被别人给抢了,只得风餐露宿,一路上吃尽苦头,才走到了他唯一的亲人——姨婆贝西小那儿,姨婆收留了他。到此,小大卫总算是历尽磨难,脱离了苦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3]
        身陷囫囵的奥利佛得到了和蔼的布朗罗先生的帮助,但这仅仅是他一系列冒险经历的开始。恶劣的环境、重重的误会、人性的黑暗包围着奥利佛,在流浪中他历尽艰辛,但奥利佛始终保持纯真的心,对生命抱有希望,甚至让二号贼首赛克斯的南茜良心发现,在他天真纯洁的身上看到往日清白的自己,最终冒着生命危险将奥利佛救出贼窟。然而,南茜为了
救这位可怜的孤儿而被杀。奥利佛·退斯特经过百般周折之后,终于知道了自己真实的身份,最后得以与亲人团聚。即使这些无辜的孩子经受了由社会、家庭带来的痛苦,沦落成孤儿,但相比那些在寻幸福过程中倒下的孩子,他们的结局更让人心生暖意。
        (二)理想化的儿童
        狄更斯的小说中还有一类可以称之为理想化了的儿童形象,他们尽管历经磨难,却依然秉性不移,一心向善,永远保存着善良、纯真的天性,在他们身上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善的坚定信念与美好理想。如《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爱妮丝和《奥立弗·退斯特》中的同名主人公及其小伙伴狄克。我们永远都可以在爱妮丝的脸上、身上,看到一种蕴含着的恬静、温婉以及安详的神态。她的年纪虽小,却已经是她父亲的小管家了。她的父亲是个律师,自己经营着一家律师事务所,可自从爱妮丝的母亲去世后,他就一直萎靡不振,无心打理一切。所以,小女儿还是他的精神支柱。阿格尼丝心地善良,性情温顺,对待大卫既体贴与友善,令大卫始终觉得哪里有爱妮丝,哪里就有真、善、美……”狄更斯通过这些形象,表现他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对人性中美好品质的赞美。
        二、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形象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狄更斯在他所处的时代被评论家们称为穷人的诗人,这和狄更斯的出身和早年生活是密切相关的。狄更斯思想的核心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它贯穿在狄更斯所有的作品当中,其中最强烈的表现之一就是狄更斯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大背景下对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他特别善于从儿童的角度来反映当时的社会。他始终密切地关注着儿童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成长教育和生存状态:他替那些不疼爱自己子女的父母感到羞耻,同时也谴责那些用畸形关系来维持度日的家庭;他知道对一个儿童的教育培养比给他一袋金币有用得多。[5]
        (一)社会风气影响孩子的价值观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在英国迅速发展的时期,英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工业革命的完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创造了前提,同时也猛烈地冲击着旧的社会经济制度。在资本主义新制度建立过程中给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劳动众带来剧烈的阵痛,同时更暴露出其根本性的弊端。一些五、六岁的小孩在工厂里摇着纺车,每天干十二三个小时。英国议会曾于一八三四年通过济贫法 决定在各工业城市建立为贫民提供基本食宿的济贫院,把那些无业待赈的人和孤儿等统统投入济贫院,那里纪律森严,犹如监狱强迫被收容的人进行不堪胜任的劳动,借以过着半饥不饱的生活,让他们慢慢地饿死。因此,
工人们愤怒地咒骂济贫院是穷人的巴士底狱。奥利弗就亲身经历过给人印象最深的两个场所,济贫院和贼窟。
        社会的最底层,代表着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最阴暗的角落,那里暗无天日的生活,尤其严重地摧残着儿童的身心发展。从《雾都孤儿》中可以看到,千百座的济贫院就是千百座穷人的监牢,仅仅由于怕当倒毙街头的饿殍,失业者才不得不走进这人间地狱。暴露了当时的慈善机构是如何虐待贫儿以及伦敦贼窝及黑社会是怎样把一个个本性善良,甚至机智可爱的儿童引向歧途的。这里的儿童精神和肉体都备受摧残和扭曲,他们得不到社会应该给予的爱护和教育。
        (二)错误的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终身
        正如莫洛亚所说:倘若说某种细腻的柔情成为英国家庭生活的主要彩;某些野蛮的东西从英国的生活中消失了,……[2]《雾都孤儿》中那个在贫民院里用手指喂大的、胆敢向管事请求添一点稀粥的叛徒”——贫儿奥利弗,《大卫·科波菲尔》中在工厂担负力所不能及的工作的大卫·科波菲尔都在人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狄更斯用这些形象真实地展现了那些得不到家庭温暖,受不到家庭教育的儿童的苦难。
        (三)扭曲的学校教育理念腐蚀孩子的心灵
        大卫·科波菲尔求学于塞勒姆学堂。校长克里克喜欢对学生施之以野蛮的打骂教育。这种教育不仅伤害了被教育者的肉体,摧毁了他们的尊严,而且也扭曲了他们的心灵和人格。克里克常打孩子们,大家对他恨之入骨,却不敢表露出来,反而曲意奉承,千方百计地讨好他。
        与此相反,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孩子成功的基础。在小说中,狄更斯向大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教育模式。在《大卫·科波菲尔》中,斯特朗博士创办的学校就是一例。他以爱施教,从不打骂学生,营造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全新的学习环境。从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生,个个都是有用之材。现在教育制度不断改革,除了对孩子的知识教授的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得他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结束语
        英国文学史上再也不出第二个像狄更斯这样关心穷孩子命运的大作家。他通过小说的形式,提出了方方面面的儿童教育的问题。狄更斯通过对这些儿童形象的刻画向社会呼吁:
给孩子一个温暖、人性的家。孩子需要完整、健康的家庭教育。俄罗斯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尼··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热情地向少年儿童推荐狄更斯的作品:因为他的小说里道德思想是从故事叙述中自然地、分明地流露出来的。儿童教育事关一个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因此,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也不管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还是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正确培养、教育儿童健康成长,始终都应受到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各方面的重视。
        参考文献
        [1]Dirk den Hartog Dickens and Romantic Psychology[M].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7.
        [2]安德列·莫洛亚.朱延生译.狄更斯评传[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3]查尔斯·狄更斯.李彭恩译.大卫·科波菲尔[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4]傅晓燕.狄更斯.城市职业作家三要征研究[J].求索,20073.
        [5]蒋承勇,郑达华.狄更斯的心理原型与小说的童话模式[J].外国文学研究,19951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齐晓燕.论狄更斯小说的儿童视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9.
        [8]朱虹.狄更斯小说欣赏[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