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9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7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下列词语:追悼、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
    2.默读课文,有一定的速度。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
2.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品质。
3.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品质。
重难点分析: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是本文的重难点,主要通过联系上下文,引入时代背景的介绍来突破重难点。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介绍作者和鲁迅先生。出示课件
作者周晔是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作者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写的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晚年的几件事,表达了对伯父的敬爱之情。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个世界级的文学大师。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自由交流.
3.看题目思考: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教案
交流预设: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关系。“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既表达了对亲属的怀念,也表达了对鲁迅的崇敬之情。
 
 
 
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课上交流,积极开发利用学习资源,既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也进一步了解鲁迅这个人,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4.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关于鲁迅的资料,教师梳理总结.
二、初读课文,了解每部分的大意。
1.初读提示:出示课件
(1)逐段阅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总结每部分的段意,试着给每部分加小标题。
2.教师检查读书情况。
(1)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唁”“浒”“镊”“敷”等.
(2)分辨字形,练习书写几个重难点字:
“蹲”左窄右宽。
“奥”米下面不封口。
“嚼”右边与“舜”区别开。出示课件
3.同桌交流各部分大意,然后全班交流。
(1)“深切的怀念”第一部分: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沉痛地悼念他。
(2)“谈论《水浒》”第二部分:鲁迅先生教育作者认真读书.
(3)“笑谈‘碰壁'”第三部分:鲁迅先生以“碰壁”为比喻抨击社会。
 
 
 
 
 
    让学生给每部分加小标题,锻炼了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检验了学生读懂课文的效果。
 
 
 
 
 
 
 
 
 
 

(4)“救助车夫”第四部分: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车夫。
(5)“关心女佣”第五部分: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出示课件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鲁迅这个人。
1.再读课文提示:出示课件
(1)再读课文,边读边出本文中心句。
(2)结合查阅的资料初步讨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2.交流预设:
鲁迅是一个伟大、受人爱戴……的人.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回忆上节课的内容,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谈一谈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二、围绕“鲁迅先生为什么受到人们的爱戴?由此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这两个问题学习各部分内容。
(一)自读第一部分,思考并讨论:出示课件
1.人民众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层次层层深入,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挖掘课文内涵的学习兴趣,
 
 
 
 
 
 
 
 

交流预设:参加追悼会的人多、送来的花圈和挽联多、送花圈和挽联的有各种各样的人.
2.由此可见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交流预设:鲁迅是个受人爱戴的人.
3.总结:这段讲了人民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引起了“我”的深思,更激起“我”对伯父的怀念。
(二)学习第二部分。出示课件
1.我是怎样读《水浒传》的?结果如何?
交流预设:“我"囫囵吞枣地看一遍……伯父问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2.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等词的解释。
3.伯父听了“我"的回答,怎样说?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
交流预设:伯父年纪这么大学习还这么认真,与伯父相比,作者学习太马虎,在伯父身上到了差距,同时也感到了伯父对作者的学习态度的委婉的批评。
4.总结:可见鲁迅先生是一个对待学习严肃认真,关心下一代的人。
 
 
 
    采用牵一发动全身的方法,围绕“鲁迅先生为什么受到人们的爱戴?由此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两个问题,调动学生利用多种形式学习,例如:讨论、交流,勾画批注,理解关键词语,谈感受,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描写,背景引入等.从而充分深刻地感受鲁迅这个人,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大形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考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