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ITRE10003—2020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新型能力分级要求
1、T/AIITRE10003《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新型能力分级要求》和T/AIITRE20002《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分级指南》属于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系列标准族,是对GB/T23001—2017《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和GB/T23003—2018《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指南》的细化和补充,T/AIITRE10003给出新型能力分级建设要求,T/AIITRE20002给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分级评定的程序和方法。
2、新型能力的打造是一项系统工程,组织应参照T/AIITRE10002提出的能力单元,从过程维、要素维、管理维等三个维度系统开展新型能力建设、运行和优化,建立包含策划、支持、实施与运行、评测与改进的“PDCA”过程管控机制,涵盖数据、技术、流程、组织等四要素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以及涵盖数字化治理、组织机制、管理方式、组织文化等的治理体系,并以过程管控机制为牵引,推动过程管控机制、系统性解决方案、治理体系三者之间的协调联动与互动创新,持续打造新型能力。
3、对应T/AIITRE10001—2020提出的数字化转型五个发展阶段,新型能力的等级由低到高可分为CL1(初始级)、CL2(单元级)、CL3(流程级)、CL4(网络级)和CL5(生态级)等五个等级,如图1所示。其中,参照T/AIITRE20001—2020,CL2(单元级)能力一般呈现为能力节点,通常归属于T/AIITRE10001—2020中5.3给出的新型能力主要视角中的一个视角。CL3(流程级)能力一般呈现为能力
流,通常归属于新型能力主要视角中的一个视角,适宜时会跨多个视角。CL4(网络级)能力一般呈现为能力网络,通常跨新型能力主要视角中的多个视角,覆盖组织全局,适宜时可覆盖相关生态合作伙伴。CL5(生态级)能力一般呈现为能力生态,通常跨新型能力主要视角中的多个视角,覆盖范围从组织全局扩展至生态圈。组织应结合发展战略和现状,分级开展新型能力建设,推动新型能力不断跃升,以支持价值的持续创造。
4、
CL1(初始级)能力应满足以下建设要求,包括但不限于:
a)按照GB/T23001—2017的要求建立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b)打造了新型能力,但尚未有效建成主营业务范围内的新型能力。
5、5.1.2策划
组织应有效开展可持续竞争合作优势分析,识别确定单元级能力(体系),完成过程管控机制、系统性解决方案、治理体系等的策划,包括但不限于:
a)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相关内容纳入发展战略或专项规划,开展数字化转型诊断对标等工作,规范开展可持续竞争合作优势分析,明确与其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合作优势、业务数字化和价值模式需求等内容;
b)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职能驱动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明确能力打造的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c)识别并确定拟打造的单元级能力(体系)及相应的能力单元/能力模块;d)识别并确认单元级能力打造的价值效益目标,以实现效率提升、成本降低、质量提高等目标为重点;
e)依据单元级能力打造需求,完成职能驱动型过程管控机制的策划;
f)依据单元级能力打造需求,完成系统性解决方案的策划,明确数据、技术、流程、组织等四要素及其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的需求和实现路径;
g)依据单元级能力打造需求,完成治理体系的策划,明确数字化治理、组织机制、管理方式、组织文化等方面及其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的需求和实现路径。6、5.2.2组织应制定单元级数据开发利用方案,有效开展数据采集、数据集成与共享、数据应用等,包括但不限于:
a)实现单元级能力所对应职能范围内核心数据的自动采集;
b)完成特定部门、特定业务领域或环节数据的标准化,实现单元级数据集成与共享
c)构建单元级数据模型,支持优化主营业务单一职能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
7、5.2.5组织
组织应制定相关方案,对单元级能力建设、运行和优化涉及的职能职责调整、人员优化配置等做出适宜安排,包括但不限于:
a)根据单元级能力所对应的业务流程优化设计要求,完成业务部门或特定管理层级的部门与岗位等职能职责的调整;
b)根据单元级能力对应的职能职责调整和岗位胜任要求,配置具有胜任力的人员
8、5.3.1组织应建立覆盖数字化治理、组织机制、管理方式、组织文化等的治理体系,形成职能驱动型管理模式,有效支撑单元级能力的建设、运行和优化。9、数字化治理
组织应建立相关规定,围绕单元级能力建设、运行和优化,从数字化治理制度、数字化领导力、数字化人才、数字化资金、安全可控等方面,建立适宜的数字化治理体系,包括但不限于:
a)建立职能驱动型的数字化治理相关制度,明确单一职能范围内数据、技术、流程和组织等四要素协同优化的程序和方法;
b)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等组织决策层领导能够准确理解职能驱动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及以单元级能力建设为主线的数字化转型机理和方法;
c)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及相关人员职能化的职责和权限得到合理划分和规定,形成长期性制度安排,并得到有效沟通、理解和执行;
d)配备与单元级能力相匹配的数字化人才;
e)将资金投入纳入组织相关财务预算,资金投入适宜、及时、持续有效;
f)采用必要的信息安全技术和手段,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和防范机制;
g)适宜时,应用安全可控的技术或系统。
10、5.3.4管理方式
组织应从管理方式创新、员工工作模式变革等方面,建立与单元级能力建设、运行和优化相匹配的管理方式,包括但不限于:
a)采用职能驱动的科层制管理方式,开展数字化辅助管理决策;
b)通过开展培训等方式提升员工数字技能,利用软件系统降低工作复杂度,提高员工业务执行行为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11、6.1.2策划
d)识别并确认流程级能力建设的价值效益目标,主要通过生产运营优化,实现效率提升、成本降低、质量提高等目标。适宜时,探索延伸业务,通过产品/服务创新,追求主营业务增长;
12、6.2.1组织应围绕流程级能力,基于业务线级数字化和传感网,形成覆盖数据、技术、流程和组织等四要素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有效实现跨部门、跨业务环节的数据集成与共享利用、技术集成融合应用、流程贯通与优化和职能职责协同调整等,支持跨部门、跨业务环节的业务集成融合。
13、6.2.2数据
组织应制定流程级数据开发利用方案,有效开展数据采集、数据集成与共享、数据应用等,包括但不限于:
a)在相关业务流程范围内,自动采集组织运行各环节的主要数据;
b)开展流程级数据规范化管理,完成业务线内产品、物料、人员等主数据的标准化,并开展主要业务系统的数据整合,实现流程级数据集成与共享;
c)构建主要产品、设备、工艺、业务等的流程级数据模型,支持优化流程级的生产经营活动。
14、6.2.3技术
组织应围绕流程级能力建设、运行和优化,制定技术实现方案,有效推动设备设施、IT软硬件、网络和平台等的建设与应用,包括但不限于:
a)根据流程级能力建设需求,完成设备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升级,实现关键设备设施之间的互联互通和集成优化,实现关键设备设施与经营管理层IT系统之间的集成优化;
b)根据流程级能力建设需求,对IT软硬件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集中管理、综合集成和优化利用,在研发、生产、服务等相关环节应用适宜的IT软硬件及信息系统,实现业务系统之间的集成运作;
15、6.2.4流程
b)深入应用信息技术,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业务流程状态量化跟踪和过程管控。
16、6.2.5组织
b)根据流程级能力对应的职能职责调整和岗位胜任要求,开展员工岗位胜任力分析,配置具有胜任力的人员。
17、6.3.2数字化治理
组织应建立相关规定,围绕流程级能力建设、运行和优化,从数字化治理制度、数字化领导力、数字化人才、数字化资金、安全可控等方面,建立适宜的数字化治理体系,包括但不限于:
a)建立流程驱动型的数字化治理相关制度,明确主要业务流程相关的数据、技术、流程和组织等四要素协同管理和动态优化的程序和方法;
b)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等组织决策层领导能够深刻理解流程驱动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及以流程级能力建设为主线的数字化转型机理和方法;
c)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及相关人员流程化的职责和权限得到合理划分和规定,形成长期性制度安排,并得到有效沟通、理解和执行;
d)设立数字化岗位和职位序列,重视数字化人才培养,根据关键绩效指标(KPI)开展数字化人才绩效考核;
e)按照流程级能力建设需求,设置数字化相关专项预算,资金投入适宜、及时、持续有效;
f)按照流程级能力建设需求,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采用适宜的信息安全技术、手段和机制流程,对信息安全进行过程管理和防范;
g)适宜时,应用或自主研发安全可控的核心关键技术、相关设备设施或业务系统等。
18、6.3.3组织机制
建立流程驱动型的矩阵式组织结构,设置以专责部门为核心的跨部门组织体系,能够统筹协调相关业务部门,协同推进业务集成融合;
19、6.3.4管理方式
组织应从管理方式创新、员工工作模式变革等方面,建立与流程级能力建设、运行和优化相匹配的管理方式,包括但不限于:
a)采用流程驱动型的矩阵式管理方式,能够实现流程驱动的跨部门、跨层级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管理活动;
b)利用业务流程系统赋能员工,以业务流程职责为牵引,协同有效履行业务流程职责、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并支持相关员工之间协同开展工作。
20、7.1.2策划
组织应有效开展可持续竞争合作优势分析,识别确定网络级能力(体系),完成过程管控机制、系统性解决方案、治理体系等的策划,包括但不限于:
a)制定以数字组织(企业)建设为核心内容的组织发展战略或专项战略规划,建立数据驱动的可持续竞争合作优势识别、获取、改进的制度安排,动态开展组织内外部环境分析、数字化转型诊断对标,明确与其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合作优势、业务模式创新和价值模式需求等内容;
b)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数据驱动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明确新型能力打造的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基于全过程的动态跟踪和优化分析,实现新型能力打造的闭环和动态管控;
c)系统识别并确定拟打造的网络级能力(体系),形成新型能力打造路线图,明确新型能力类型、等级需求、优先级等,将网络级能力(体系)打造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d)识别并确认网络级能力建设的价值效益目标,主要通过产品/服务创新,实现新技术/新产品培育、服务延伸与增值、主营业务增长等目标。适宜时,培育发展数字业务;
e)依据网络级能力打造需求,完成数据驱动型的过程管控机制的策划;
f)依据网络级能力打造需求,完成系统性解决方案的策划,明确数据、技术、流程、组织等四要素及其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的需求和实现路径,形成涵盖解决方案策划、实施和改进等的路线图;
g)依据网络级能力打造需求,完成治理体系的策划,形成管理模式变革的愿景、需求和实施路径,明确数字化治理、组织机制、管理方式、组织文化等方面及其
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的需求和实现方法。
21、7.2.3技术
组织应围绕网络级能力建设、运行和优化,制定技术实现方案,有效推动设备设施、IT软硬件、网络和平台等的建设与应用,包括但不限于:
a)利用组织(企业)级设备设施集控平台,实现主要设备设施的全面互联互通互操作、自适应管理和智能辅助决策,实现设备设施集控平台与其他应用系统平台的集成互联、互通操作;
b)建立完整的数字组织(企业)系统架构,对IT软硬件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集中管理、综合集成和优化利用,全面实现组织(企业)部门间、业务环节间IT软硬件及信息系统的集成运作;
c)实现组织(企业)内IT网络、OT网络与外部相关网络的互联互通,支持主要设备设施、业务活动等的互联互通互操作,以及跨组织(企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d)采用自建或第三方平台,支持核心业务上云,实现资源、能力和业务的模块化、平台化部署,支持动态调用和优化配置。
22、8.2.2数据多项选择
组织应制定生态级数据开发利用方案,有效开展数据采集、数据集成与共享、数据应用等,包括但不限于:
a)基于泛在连接,实现组织(企业)内部数据、供应链/产业链数据、生态合作伙伴关键数据、第三方数据等的在线按需汇聚;
b)构建生态级的数据共享体系,建立覆盖生态圈的数据标准规范,实现生态圈数据按需交换共享;
c)共建社会化的数据交换平台,实现组织(企业)与生态合作伙伴数据的按需开发利用。
23、8.2.3技术多项选择
组织应围绕生态级能力建设、运行和优化,制定技术实现方案,有效推动设备设施、IT软硬件、网络和平台等的建设与应用,包括但不限于:
a)设备设施高度智能化,实现认知协同,实现与生态合作伙伴之间设备设施的在线协同管控、互动优化、智能决策和按需共享;
b)与生态合作伙伴共建组件化、可配置、开放灵活的智能云平台,支持IT软硬件的社会化开发和按需应用;
c)实现组织内OT网络、IT网络以及组织外相关网络的互联互通,实现生态合作伙伴之间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操作;
d)组织(企业)成为社会化能力共享平台的核心贡献者,与生态合作伙伴共同实现生态资源和能力的平台化部署、开放协作和按需利用。
限于
24、四个级别对应四种人
单元级(经济人)、流程级(社会人)
网络级(知识人)、生态级(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