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语言传播特征看泛媒体时代信息图形设计的重要性
作者:陈默 魏雅亭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30期
        摘要:泛媒体时代,执行媒体功能的不再是专门的媒体机构,进行信息传播的也不再仅限于直观的媒体渠道,而是形成了人人都是媒体的情况,信息传播要求信息更加有趣丰富、便捷高效、直接概括、综合复合,才符合这个时代的传播要求。在此背景下,由于图形语言具备跨地域、跨语言、跨文化障碍,直观性、简洁性、概括性,强冲击力和吸引力等传播特征,都要求了我们在现代信息传播中重视信息图形设计的重要。
        关键词:泛媒体;图形语言;传播特点
        泛媒体指的是由于互联网和数字设备的高速发展,执行媒体功能的不再是专门的媒体机构,进行信息传播的也不再仅限于直观的媒体渠道,而是形成了任何人、组织、机构都可以进行信息传播,任何能够进行信息传播的平台,网络、微博、手机、电视、数字屏幕……甚至是一面白墙、一件T恤衫都可以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这就形成了我们生活的世界到处都是媒体中介,人人都是媒体的情况,这就是我们所认为的泛媒体时代。
        泛媒体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他在《理解媒体》一书中认为:媒介即信息,同时宣称各种媒体,包括广播、电视、电话乃至电灯都是人的延伸。而当今各种新产生的媒体种类繁多,更新速度日新月异,我们和媒体的互动也越来越频繁。2010年5月14日,中国首个媒介智库——泛媒研究院在北京成立,2018年8月28日,“泛媒研究院成立暨全球品牌100强发布会”发布会上泛媒研究院院长、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李海容教授宣称:真正的泛媒时代已经到来,这些都标志着我们已经进入了泛媒体时代。
        一、图形语言跨文化障碍的传播特征可以让信息传递更轻松
        图形在诞生之初就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视觉信息传递方式,相比语言、文字、数据等,图形具有跨地域、跨语言、跨文化的信息传播特征。图形语言以视觉形象为基础,不需要经过特定的学习,在文化、种族、地域等差异方面也相对其他信息媒介小得多,以欧洲旧石器晚期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为例,不论是任何人,都能非常简单地读懂其记录和表达的信息内容。图形语言的这种传播特征可以让信息图形在泛媒体时代传播更便捷、更轻松。
        二、圖形语言的直观性更符合泛媒体时代高效传播的要求
        在泛媒体时代的今天,随处可见的媒体平台、随时随地的信息发布,都让当今的信息传递更为高效和快速,大量而磅礴的信息让人们没有时间缓慢地进行信息接收和消化理解,因而直接、简洁、易懂就成为当今信息传播的重要要求。而图形语言因为其直观性的传播特征,使其更具说明性与说服力,也更让人可以理解。
限于        三、图形语言的简洁性、概括性更适应泛媒体信息传播的需要
        有句俗语叫做“千言万语不及一幅画”,这就表示图形语音在传播信息的时可以比文字包含更大的信息量,许多相对复杂、抽象、主观的信息内容,通过图形的表达,可以传达出更深刻、丰富的内容,让人很快的接受其丰富的信息。图形语言不只浓缩了信息内容,而且视觉化的信息传播还因为其感性思维的特点,可以留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展现原本信息可能不具备或者不清晰的“潜台词”。
        四、图形语言的强吸引力和冲击力是其当下成为传播重要形式的原因
        泛媒体时代,数字化传播让我们每天接受的信息量都非常巨大,同时又养成了我们用更娱乐化的心态对待信息传播内容的习惯,而图形语言更强的视觉传播感染力、更吸引眼球的
信息冲击力、更大的注意吸引力都无疑更符合当前时代的信息传播要求,其既能准确转译信息并生动展现信息内容,又可以最大程度满足信息接受人的客观需要和情感诉求。
        五、结语
        在泛媒体时代,海量的信息、媒体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让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变得越来越高效和被动,碎片化阅读成为常态。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理解,对于过专业和复杂的概念无闲暇去思考和领会。图形语言由于其在传播上的优点,逐步成为当今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之一,其不仅可以把复杂的专业知识或信息变得通俗易懂,提高信息传播速度和效率,而且由于其视觉化的特征,可以拥有更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适用于各种新媒体终端,具备更强的吸引力让人们更愿意接受信息。因而,信息图形设计成为当今泛媒体时代不能忽视的重要的信息表达形式。
        参考文献:
        [1]李海容.泛媒时代媒介创新与未来[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2]王伟.图形语言的传播特点探讨[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
        [3]张淑平.新媒体传播的手段与特征[J].西部广播电视,2013.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贾乐蓉.新世纪大众传媒的发展:中俄学者的对话[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