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选用合适的指标衡量独立审计的审计质量,一直是困扰学术界的难题,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这方面就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本文从现今常用的衡量独立审计的审计质量指标入手,逐个分析其衡量审计质量的内在逻辑,适用范围以及优缺点,最后得出结论,并为以后寻求更为合适的指标提供一点思路。
【关键字】审计质量,衡量指标,指标评析限于
一、引言
独立审计是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可信度,降低企业代理成本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其质量的高低。审计质量的不可直接观测性也使得评估审计质量的成本太高,为降低评估成本,需要审计质量的替代指标。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替代指标被开发出来,但是每个指标都有其自身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本文逐个回顾各个指标的开发思路,并对其优劣进行评述,为以后指标的开发提供一点点思路。
二、审计质量衡量指标
(一)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
用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作为审计质量的衡量,以在职的审计师是否取得相关的资格证书作为指标。选用此指标,其内在逻辑如下:只要审计师取得相应证书,具备从事审计服务的基本资格,审计过程中遵从审计准则,则其审计质量就是高的。此指标所存在的大量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此指标只可以作为审计质量的最低衡量标准;第二,此指标不能衡量审计师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个体差异;第三,审计师会受到多种影响。基于以上分析,审计师取得相关资格证书并不能作为衡量审计质量的较好的指标。
(二)审计师独立性
1.直接指标
1)会计师事务所规模
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衡量审计质量内在逻辑如下:在完善有序的法制、市场环境下,“大所”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如果市场是有效的,“大所”的审计质量必然高于“小所”。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驳斥这种结论: 1、不健全的法律制度;2、事务所所面临的审计风险;3
、事务所本身存在的代理冲突;4、不健全的市场机制、审计市场的恶性竞争以及对高质量审计的内在需求不足。因此,在市场更规范,法律更完善的美国,事务所规模的确可以代表审计质量,但是我国无论是在市场还是法制上都相对落后,事务所规模是否可以代替审计质量还有待商榷。
2)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
以非标意见作为审计质量衡量指标,其逻辑如下: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体现了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的独立性以及对审计风险的谨慎程度, 是审计质量的体现。以此指标替代审计质量,首先在逻辑上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审计师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越高,只能说明此审计师越保守,在审计执业时所设定的重要性标准越低;其次,审计师在出具审计意见时,会受到审计风险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审计意见的出具是审计师与所审计的客户双方博弈的结果。
3)其他直接衡量指标
除了以上两个常用的直接指标外,其他的直接指标包括审计收费、行业专长等。但是以上的指标也有一定的局限,审计收费受到审计业务复杂程度、客户资产规模等因素的影响。而关于行业专长,有研究表明我国事务所专长与审计质量负相关。
2.间接衡量指标
1盈余稳健性系数
用盈余稳健性系数替代审计质量,其逻辑如下:会计稳健性限制了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限制了他们利用信息优势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可能。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经过高质量审计的财报更应该体现出会计原则所要求的稳健性。此指标确实可以反映企业财报是否遵循会计原则所要求的稳健性,但是其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此指标对于企业进行负向盈余管理没有解释力,我国企业总体表现出的盈余稳健性特征并不是代表高盈余质量,而只是“洗大澡”盈余管理行为所带来的表象。
2)非正常应计利润
选用非正常应计指标衡量审计质量的逻辑如下:企业为达到各种目的,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高质量的审计对盈余管理有抑制作用,所对应的非正常应计的绝对值就较小。此指标的逻辑是以非正常应计替代盈余管理,再用盈余管理替代审计质量,但研究表明,企业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利用非经常损益,非正常应计对于企业盈余管理的解释力度很弱。所以这种
替代关系只能解释审计质量的一部分,大部分没有解释力,如果仅仅用被审计企业的非正常应计,将不能完全衡量审计质量。
(三)综合衡量指标
既然无论直接还是间接指标衡量审计质量都不够全面,就有学者尝试构建综合指标,提出要准确评价一家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单一指标是不够的,需要一个合理的综合体系来实现。如审计收费和事务所规模综合衡量审计质量、质量控制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内部分级督导与三级复核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和职业后续教育与员工素质情况等。
选用综合指标,对审计质量的替代效果最好,但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是如何分配分指标的权重,这也可以作为以后继续研究的方向。
三、研究结论以及以后继续研究的方向
选用合适的指标衡量审计质量,一直都是困扰学术界的难题,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这方面就没有突破性的进展。本文主要对以往的研究作出一个总结和评述,具体揭示其研究逻辑与优缺点,希望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一个比较全面的基础。随着时代的改变,审计的功能
也在不断地拓展中,从以往单纯的审计、鉴证,扩展到现代的咨询、认证等功能,审计的对象也不再仅限于以往单纯的企业财报,而是拓展到针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的“3e”审计。
参考文献:
[1]潘琰,辛清泉.论审计合约与审计质量[j].审计研究,20035):38-41.
[2]刘峰,周福源.国际四大意味着高审计质量吗?来自我国a股市场的初步证据[j].会计研究,20073):79-85.
[3]蔡春,黄益建,赵莎.关于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制造业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5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