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的物质,同时也在观察与实验中发现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的产生,如产生气体等。本课是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观察更多伴随物质变化产生的现象:发光发热、颜变化、产生气体、产生沉淀,进一步帮助学生判断是否产生新物质,从而确定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但本节课的学习难点在于物理变化也像化学变化那样伴随着现象的产生,如何判断哪些现象是物理变化产生,哪些现象是化学变化产生,仍需回到“是否产生新物质”这一根本问题。
本节课需要学生进行一个长时间观察实验并做记录,教师可以提前一周将实验材料放置于教室供学生观察。通过较长时间的观察,学生会发现只在水中或只在空气中的铁钉基本不生锈,在空气与水的交界处生锈严重,这说明铁生锈需要水和空气同时存在。根据教参,这一对比实验似乎并不需要推理出这一实验结论,而将重点放在寻证据证明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但研讨
部分又需要学生结合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各类防锈措施背后的科学依据,所以教师应做适当引导。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已经有了较深的理解。本节课所关注的物质变化伴随的现象大多是学生亲自体验过或使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蜡烛燃烧、白醋和小苏打的反应、加热白砂糖、铁钉生锈、燃放烟花、食物发霉或成熟等,只有产生沉淀的化学反应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故采用动图加教师讲解的形式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会有许多现象发生。
2.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可以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来判别它们。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描述物质变化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
2.能够根据物质变化的现象判断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
1.尊重证据。当多人观察、实验出现不一样的结论时,乐于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2.能坚持长时间认真细致观察铁钉生锈的现象,发展探究铁钉生锈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人类可以利用科学与技术干预物质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铁钉生锈的实验现象,收集证据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难点:许多物理变化也像化学变化那样伴随着一些现象的产生,如何区别哪些变化是化学变
化产生的,哪些现象是物理变化产生的。
【材料准备】
实验记录单、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1.聚焦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鸡蛋和白醋反应,铁锅生锈,苹果氧化。师询问学生“物质变化过程中会伴随着很多现象。想一想,我们知道的变化中可观察到哪些现象?”
学生活动:鸡蛋和白醋反应有气泡产生,铁锅生锈其颜变红,苹果氧化其颜变黄。
设计意图:延伸拓展前三节课所学知识,引出新课。
2.探索
(1)变化中伴随的现象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蜡烛燃烧、小苏打与白醋反应、加热白砂糖、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铜,提问学生:“这些物质变化伴随着哪些现象?属于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通过观察图片发现:蜡烛燃烧伴随着发光发热,产生了炭黑和水,属于化学变化;小苏打与白醋反应产生气体,属于化学变化;加热白砂糖有颜变化,产生了焦糖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铜产生沉淀,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设计意图:学从学生的已知入手,总结这四种反应所伴随的四种现象。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燃放烟花、木柴燃烧、香蕉出现黑点、面包发霉、打开汽水瓶盖时气泡涌出等图片。
学生活动:燃放烟花、木柴燃烧伴随有发光发热现象,属于化学变化;香蕉出现黑点、面包发霉伴随有颜变化现象,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对于打开汽水瓶盖有气泡涌出,学生会有较大争议,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明自己的判断依据。
教师活动:讲述汽水的制作原理:通过加压的方法,将大量的二氧化碳密封在糖水里。当我
们打开汽水瓶时,压力变小,溶解的二氧化碳就释放出来了,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物质变化,使其根据现象判断物质变化的类型。一方面,需要学生建立化学变化一般伴随着发光发热、产生气体、颜变化、产生沉淀等现象;另一方面,需要学生认识到,并不是所有伴随着这四种现象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另外,授课教师应将问题简化处理,如汽水中也有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产生碳酸或是碳酸分解的反应,但在此处不做解释探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