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精美教案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3课。本课继续研究太阳系,重点关注太阳系中天体的运行。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它支配着太阳系中所有其他天体的运行。月球在绕地球运动的同时,也被地球携带着绕太阳公转。在运行过程中,天体会发生一些有趣的天文现象,比如日食。
教科书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模拟三球运动。学生可以利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发光,地球仪(或大球)模拟地球,用乒乓球(或小球)模拟月球。第二个活动是模拟日食。第三个活动是汇总观察结果。本课通过这三个活动为主线开展循序渐进的探究学习。
【学分析
日食是学生已知或观察过的一种天文现象,把日食作为主题,对学生来说不仅有趣、有吸引力,还在于日食的发生与地球、太阳、月球三者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有关,有助于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组成和运行状态。同时,日食现象说明了宇宙天体是运动着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认
识天体运动的典型素材之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日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科学探究目标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模拟日食现象。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和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保持关注典型天文现象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
【教学重难点】
点: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模拟日食现象。
点: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和解释。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三张颜和大小不同的圆纸片、支架、双面胶、画日食现象的圆片纸、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看图引入。
出示太阳、地球、月球运动轨道图。
2.提出问题:你们观察过日食吗?知道日食是怎么发生的吗?
预设:学生对日食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它支配着太阳系中所有其他天体的运行。月球在绕地球运动的同时,也被地球携带着绕太阳公转。在运行过程中,天体会发生一些有趣的天文现象,比如日食。
3.学生对日食现象进行简单交流。
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调查学生前概念,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二、
1.模拟三球运动。
(1)出示手电筒、大球、小球。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这些物品模拟太阳、地球、月球的运动?在模拟三球运动的过程中,你观察到了什么?
(3)组织学生自由分享,相互交流。
(4)通过交流,提取信息。
总结: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相对位置时刻在发生变化,在某一个特殊时刻,太阳、地球和月球有可能会处在同一条直线上,手电筒的光线有可能会被挡住。
2.模拟日食。
(1)提出问题:月球真的能挡住太阳吗?能否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我们的推测?
(2)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物体来模拟天体?天体的大小关系如何?天体应该如何摆放?人应该在哪里观察?如何观察?等等。
(3)出示模拟实验器材:三个大小和颜不同的纸片、支架。
(4)讲解模拟实验方法:将三张纸片摆放在一条直线上,在地球纸片上打上一个观察孔,让月球纸片和观察孔高度一致,将月球纸片转到离地球纸片远近略有不同的两个位置上,通过观察孔观察“月球”挡住“太阳”的情况。
(5)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将看到的日食现象画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3.汇总观察结果。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教师张贴班级汇总表,给每组学生提供两张圆片纸。
(2)学生将1号位置(近)和2号位置(远)所看到的日食现象画在圆片纸上,张贴在班级汇总表中。
计意图:通过模拟三球运动为模拟日食做铺垫,然后学生汇报观察总结这三个活动,让学生对日食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三、
1.提出问题:你们观察到日食现象了吗?月球处于远近不同的位置时看到的现象有何不同?
学生结合班级汇总表,交流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小结:当月球位置距离地球较近时,月球能够挡住整个太阳;当月球位置距离地球稍远时,月球不能挡住整个太阳。
2.引导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描述太阳系是怎样的天体系统。
教师总结:太阳系是一个运动着的天体系统,这些天体都在不停地相对运动,相对运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些有趣的天文现象。
计意图:通过研讨学生能够从汇总表中得出“近大远小”的道理。同时也帮助学生梳理对太阳系这个天体系统的理解。
四、拓展
1.出示“金星凌日”的图片(或视频),介绍“金星凌日”是如何发生的。
2.提出问题:金星的直径和地球差不多大,为什么金星看上去那么小?
3.学生结合本节课学习,对“金星凌日”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设计意图:借助“金星凌日”现象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于天体的相对大小、相对距离、相对位置关系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建立宇宙的空间观念意识。
【板书设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课的活动手册有三个内容需要填写:一是让学生画出观察到的日食现象;二是根据模拟实验,画出日食发生时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示意图;三是对模拟日食实验进行解释。
因为学生在“地球”纸片上的观察孔进行观察,所以看到的现象会比较直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一只眼观察。画日食现象时,太阳没有被挡住的部分留白,被挡住的部分涂黑。
画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示意图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模拟实验中三个纸片所摆
放的位置来画,这里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要从立体图转化为平面图。
“我的解释”部分学生可以对1号位置(近)和2号位置(远)所看到的现象不一样进行解释,也可通过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对日食现象是如何发生的进行解释。
小学科学教学环节方法解读
(一)质疑环节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质疑,以及学生自我质疑等多种交互关系。质疑的目的是为了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发现所要学的知识,通过各种质疑渠道和学生的积极思维,完成科学学习任务,达到科学教学目标,多渠道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做学习的主人。
学法指导:
1.学会抓住重点,巧妙疑问。
2.指导能够大胆质疑。
3.学会带着疑问去查阅资料变有疑为无疑。
4.能够将生活中的小疑问通过学生间的质疑利用科学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5.通过质疑,能够解释一些现象,培养敢于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在学习了“探索宇宙”一文,了解了宇宙的奥秘,认识了探索宇宙的意义。
6.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
(二)自学环节自学的目的在于学习科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探究的技能和技巧,并改变以往的教师——学生的单向信息流程为教师——学生的双向交互的信息流程的学习模式,强化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强化学生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自学习能力。
学法指导:
1.学会阅读课文,根据导学提纲分析重点、难点。
2.学会理论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例如通过学习“巧妙的结构“能够对常见建筑物分类:
电视塔——屋架结构,凉亭——支柱结构,大坝——实心结构
3.学会实验操作,能独立完成一些小制作
4.学会科学活动的过程、分类。
5.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技能。
初步学会整理信息的方法。
(三)交流环节交流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思考,善于表达的学习效果,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