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踏青的介绍
关于清明节踏青的介绍
清明节踏青的意义:星期二英语怎么说
  清明节踏青的意义:
  踏青⼜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清明节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即追思先⼈,⼜健康⾝⼼,于是踏青成为清明节的习俗之⼀。
  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
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历⼆年⼆⽉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
  “佳节清明桃李笑,⾬⾜郊原草⽊柔。”清明时节,春暖花开,春和景明,正是⼈们出户郊游“胜⽇寻芳”的好时节,所以国⼈⾃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不过,这⼀习俗的形成最初却不是因清明节,⽽是与早于清明的上巳节有关。
  所谓上巳,原指三⽉上旬的⼀个巳⽇,旧时风俗因此⽇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xì)。另据《宋书·礼志》:“⾃魏以后但⽤三⽇不以巳也。”可知,曹魏以后,上巳节固定为每年的三⽉三⽇。
  上巳⽇,古⼈多到⽔边春游祭祀,除灾求福,主要是祈求⼈类的繁衍。这天,已经憋闷了整整⼀冬的⼈们纷纷⾛出家门,集体在⽔边举⾏仪式,祭祀主管婚姻和⽣育的神灵。所以,这个时候也是那些多情男⼥相会求偶的“春宵⼀刻”。此外,两个⽒族之间也往往借上巳节⽇在野外相聚,搞些对歌、跳舞的活动,沟通彼此的感情。后来,上巳节演变成郊外踏青游春,⽔边宴饮赏春的节⽇。
  由于上巳距寒⾷、清明皆较近,上巳郊外踏青的习俗便延续到清明节后。你想,谁不喜欢醉⾝于⾃然去漫赏⽆边的春⾊呢?所以,清明踏青寻春便成为历代⽂⼈下笔的题材。
  实际上,清明踏青的内在意义在于顺应时令节⽓,阳春三⽉,⽣⽓始盛,万物萌⽣,⼈们⾛出屋门,来到野外,积极主动地迎合时⽓,以促进⾃⾝体内的阳⽓流转,这对⾝体的健康⼤有好处。
清明节的其他风俗:
  清明节的其他风俗:
  1.蹴鞠
  鞠是⼀种⽪球,球⽪⽤⽪⾰做成,球内⽤⽑塞紧。蹴鞠,就是⽤⾜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们喜爱的⼀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的是⽤来训练武⼠。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如何正确跑步
  有宽⼤的球场,⽞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登长靴,⼿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史·礼志》也记⾦⼈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明代,马球仍流⾏。
  《续⽂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观打球的诗:“⽟勒千⾦马,雕⽂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筹。庆云随逸⾜,缭绕殿东头。”北京⽩云观前也有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1965年开始西安市⼜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古⽼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出现在中华⼤地上。
 2.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寒⾷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民因⽽呼之”,宋代宰相⽂彦博诗《寒⾷⽇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秋千挂彩绳。”秋千,意即揪着⽪绳⽽迁移。它的历史很古⽼,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今为⼈们
特别是⼉童所喜爱。
 3.扫墓
韩寒 杯中窥人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清明⽇,男⼥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并相传⾄今。
双下巴减肥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到茔地去举⾏,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样,所以祭扫的⽅式也
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即⽤⽩纸糊⼀⼤⼝袋。有两种形式:⼀种是⽤⽊刻版,把周围印上梵⽂⾳译的《往⽣咒》,中间印⼀莲座牌位,⽤来写上区号亡⼈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字样,既是邮包⼜是牌位。另⼀种是素包袱⽪,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蓝签,写上亡⼈名讳即可。亦做主牌⽤。关于包袱⾥的冥钱,种类很多。
 4.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们不仅⽩天放,夜间也放。夜⾥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串串彩⾊的⼩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带来好运。
 5.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成长快。因此,⾃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直流传⾄今。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
如何去鼻子黑头介⼦推有关。据说晋⽂公率众⾂登⼭祭奠介⼦推时,发现介⼦推死前曾经靠过的⽼柳树死⽽复活,便赐⽼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柳圈,以⽰赐福驱疫。
 6.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
  天津市天⽂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的。有的地⽅,⼈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古谚有“柳条青,⾬蒙蒙;柳条⼲,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的⽣命⼒,俗话说:“有⼼栽花花不发,⽆⼼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就活,插到哪⾥,活到哪⾥,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种说法:中国⼈将清明、七⽉半、⼗⽉朔看作是三⼤⿁节。清明节正是百⿁出没频频、索讨多多的时节。受佛教的影响,观世⾳⼿持柳枝蘸⽔普度众⽣,许多⼈便认为柳条有驱⿁辟邪的作⽤,把柳枝称为“⿁怖⽊”。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不⼊家。”清明既然是⿁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另外⼀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推。介⼦推为明志守节⽽焚⾝于⼤柳树下,让晋⽂公和⾂百姓痛⼼不已。第⼆年,晋⽂公亲率⾂爬上⼭来祭拜介⼦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柳树居然
死⽽复⽣。晋⽂公当下便将⽼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枝柳条戴在头上,以⽰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推的⼀种象征。
  7.射柳
  射柳是⼀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的记载,就是将鸽⼦放在葫芦⾥,然后将葫芦⾼挂于柳树上,弯⼸射中葫芦,鸽⼦飞出,以飞鸽飞的⾼度来判定胜负。
  8.⽃鸡
  古代清明盛⾏⽃鸡游戏,⽃鸡由清明开始,⽃到夏⾄为⽌。中国最早的⽃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鸡成风,不仅是民间⽃鸡,连皇上也参加⽃鸡。如唐⽞宗最喜⽃鸡。
女人花心  9.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种特有的民俗⽂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凳、打拳、龙灯、翘⾼竿、唱戏⽂等⼗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绝⼤多数在船上进⾏,极具⽔乡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