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组诗(节选)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理解诗歌中炽热爱情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二、教学提示
㈠教学重点
1. 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㈡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㈢教学建议
1.指导学生查与本课有关的资料,课外阅读《组歌》的其他几首诗。
2.篇章语义分析和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增强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兴趣。
3.通过对拟人手法的讲解,使学生产生兴趣和动手模仿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实施
一、预习指导
㈠作家作品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他的早期阿拉伯文作品被认为对现代阿拉伯文学发展具有关键性贡献。到今天其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
他的作品光是英文版便卖出将近一千万册,广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罗丹将他充满神秘彩的绘画与布雷克的作品相比。他的修辞与翻译,被称为"纪伯伦主义"。他的文字音韵起伏、充满诗意,内容则满溢关于生于死的永恒智慧。纪伯伦是颇具盛名的作家与画家。他的修辞与翻译,被称为"纪伯伦主义"。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他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
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㈡写作背景
诗人的故园地处地中海的东端.这也许是海洋的臆想在他的散文诗《浪之歌》里如此亲
浪之歌
切的缘故。那在万籁俱寂的深夜里独白往复拍打着岸边,歌唱复如叹息的人海的梦幻般的图最,——定是这首散文诗诗思的缘起,而这是仅仪在地图上遥想人海,而未曾在海边久久流连的人所不能写出的。
纪伯伦常被称为哲理诗人,但他的散文涛的内涵常常多于一般的哲理诗,就这首《雨之歌》而言,和哲理诗相同的是,它主要采用的电是拟人化的手法,但是它并不以得小某种竹理、教谕为日标,它最终形成的是一个具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化解为简单的道理的形象。
㈢基础知识
1.注音
炽热(chì)  祷词(dǎo)  执拗(niù)  俊俏(qiào)  衷情(zhōng)  馈赠(kuì)  憔悴(cuì)  真谛(dì)  夫穹(qióng)  璀璨(cuǐ càn)  镶嵌(xiāng qiàn)  翱翔(áo)  长吁短叹(xū)  千山万壑(hè)
2.释词
生生不息:不断地成长、繁殖。
海誓山盟:原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这里指有了生命的浪对海岸立下的爱的誓言。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别人的意见。
馈赠:赠送(礼品)。
夜阑人静:夜深人静的时候。阑:将近。
彻夜不寐:整夜不睡觉。彻:通,透。寐:睡。
璀璨:形容珠宝光彩鲜明。
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不好看。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中。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的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酷肖:酷似。
学习浪之歌
二、导入新课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三、整体感知
㈠朗读全诗
1.朗读全文,注意读出感情和节奏。
2.默读思考:这首散文诗中的“浪”各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的浪
如:热情洋溢的浪一往情深的浪无比忠诚的浪多情浪漫的浪温柔善良的浪痴情的浪缠绵的浪任性的浪等
㈡概括大意:
1.(1~4)描写海浪和海岸的恋情。
2.(5~7)描写海浪守护着人间世界。
㈢课堂讨论
1.本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本散文诗里,海浪被赋予了浪漫之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在前四节中,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着,作者将这个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人世界的守护者,在“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眠”,在星空、美人鱼、礁石和情人组成的画面中,它发出永恒的共鸣,“时而歌唱。时而叹息”,而海浪的歌唱也就是海浪的叹息。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明确:《浪之歌》通过海浪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海浪对海岸的这种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
海浪除具有人的特点,能借以很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外,还具有浪的特点。如她的“任性”,总不能平静的心胸,晨昏情感的变化,潮水涨落时不一的举动等等。
3.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明确:用海浪对爱情的态度寓意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海浪为博爱者,对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深沉。无论黎明还是傍晚,无论是涨潮时还是退潮时,她都对海崖一往清深。当“礁石”不同情她、理解她,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诗的末尾写道:“这就是我有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幻化为作者自己的声音。作者就是这样借海浪忠贞的爱情表达自己对社国的感情。
纪伯伦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予深厚的恋情。《浪之歌》只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
归结:
这是一篇借物抒怀之作,也是纪伯伦著名散文诗篇之一。
读完《浪之歌》,透过浪花、海岸这些形象,我们不禁想起了诗人自己,想起他对祖国炽热而苦苦的恋情。熟悉诗人的人都知道,他的祖国──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黎巴嫩──给予他的并不是很
多。远在他少年时代,为了生存,他同家人不得不背井离乡,不远万里来到美国求生。后来,立志报国的诗人,又被“莫须有”地遭到放逐。在自己的国土上,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不得不长期旅居异国,身老他乡。然而,这种因贫穷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造成的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子深情。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他除将海外流离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寓深厚的恋情。《浪之歌》便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他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诗中的海浪形象是极为感人的。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又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潮涨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倒在情侣的脚下。面对她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异常感激的,他亲吻她,还容忍了她的“任性”。但与海岸连在一起的“山崖”,却不同情她,理解她,不管她如何向他献媚,微笑,倾吐心声,始终装聋作哑,置之不理。他这种态度,使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寂静的夜晚,大地万物都在睡神怀抱中沉沉酣睡,唯有她辗转反侧,难以安眠。然而,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出无限的忠诚。海浪对爱情的这种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
海浪除具有人的特点、能借以很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之外,还具有浪的特点。如她的“任
性”,总不能平静的心胸,晨昏的情感的变化,潮水涨落时不一的举动等等。都符合海浪的特性。由此也说明,这一拟人形象是塑造得很成功的,显示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
四、微观探究
㈠课文探讨
1.海浪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她对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深沉。黎明,她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誓愿;傍晚,她又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潮涨时,她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依恋地扑到在情侣脚下。当“礁石”不同情她、理解她,对她的献媚、微笑,倾吐心声,始终装聋作哑,置之不理时,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寂静的夜晚唯有她辗转反侧,难以安眠。但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决心“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出无限的忠诚。
2.“呜呼!彻夜不眠使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这里的连结词使用好像不合常规?
明确:确实如此。这也正是散文诗不同于抒情散文的地方。这里用“然而”或“但是”来替换“纵使”,在语义上更明白一些,语法上也较符合规范。不过,“纵使”,至少在汉语里有鲜明的强调意味。用在这里,使
文意为之一紧,因而在效果上不仅获得了某种转折的味道,而且使这段话在语义层次上变得更为丰富和有气势。和诗的结尾联系在一起,凸现出诗人一种类似我们熟悉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形象。
㈡质疑问难
读了《浪之歌》,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五、归纳总结
纪伯伦笔下的自然万物仿佛都是诗人的一个面影,一个道具,浸染着他的气息,跳动着他的诗心。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接下来,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一个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眠”,在星空、美人鱼、礁石和情人组成的画面中,它发出永恒的共鸣,“时而歌唱,时而叹息”,而海浪的歌唱也就是海浪的叹息。
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
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
诗人的故国地处地中海的东端,这也许是海洋的意象在他的散文诗里如此亲切的原由。那在万籁俱寂的深夜里独自往复拍打着岸边,歌唱复如叹息的大海的梦幻般的图景,一定是这首散文诗诗思的缘起,而这,是仅仅在地图上遥想大海,而未曾在海边久久流连的人所不能写出的。
学习雨之歌
二、导入新课
三、整体感知
㈠朗读全诗
1.反复朗读感悟,体会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默读思考:这首散文诗中的“雨”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的雨
滋润万物的雨让山河欢乐的雨让花草欢笑的雨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充满爱心的雨启迪心扉的雨沁
人心田的雨等
㈡概括大意:
1.(1)我是雨线,装点大自然。
2.(2)我是露珠,滋润大地。
3.(3)我的付出,使山河花草欢乐。
4.(4)我是传情信使,让云彩、田野相恋。
5.(5)写下雨的过程。
㈢课堂讨论
1.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明确:全篇采用拟人手法,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的作用,最后写下雨的过程。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明确: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刻画了雨作为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3.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明确:灵活运用拟人手法。
一是对雨的拟人化处理,从第三节“我哭”开始,对引起一系列相关意象——花草,云彩和田野等等——”也相应加以拟人化。
二是雨的形象时时在变化,或拟人的角度不同,或由拟人地转换为拟物,例如第六节“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行进”,似乎又获得了一只鸟的形象。
此外,除了自然界的具体的物象之外,一些抽象事物也常常被拟人化,如第二节“清晨的女儿”中的清晨,以及第五节“不动声的死神的怀抱”中的死亡等。
文中的空间感宽广浩大的,天上地下,雷电云雨,山河湖海,无所不至,但由于拟人手段的广泛运用,使文中的世界成为一个“人之境”。
归结:
本文的雨是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于拟人手段的广泛运用,使天上地下、雷电云霓、山河湖海成为一个“人之境”,但直到第七节“窗上的玻璃”和“敏感的心扉”出现,才真正引出了人的世界,也正是因为人的存在,雨才获得了信者的身份——在潺潺的雨水中,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被引领着去触及平日常常离我们很远的记忆、梦想。
纪伯伦散文诗中的世界总在运动之中,叹息、泪水和微笑只是人类世界运动过程的诸方面,也是人类世界的运动着的镜子。
四、微观探究
㈠课文探讨
1. 作者在短小的篇幅里分别用了哪几种形象来描绘雨?
明确: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
2.雨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作者借雨歌颂了什么?
明确:雨是一位奉献者和使者,歌颂了无私的爱与奉献精神。
3.你是怎样理解“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的死神的怀抱”这句话的?
明确:(开放题,自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