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解答技巧:特殊句式的类型和判断⽅法【⾼中语⽂】
怎么发信息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般为“主—谓—宾”“定(状)—中⼼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
语前,修饰语在中⼼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变化。
★★技巧点拨★★
句式类型及判断⽅法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
⑴⽤'者……也'表判断
⑵句末⽤'者也'表判断
⑶⽤'者'表判断
⑷⽤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⑸⽤'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肯定判断
⑹⽤'⾮'表⽰否定判断
⑺⽆标志判断句。
⼆、被动句
⼀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
⑴⽤'于'表⽰被动关系。
⽤介词'于'引出⾏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
于秦。(禽,通'擒') 句中的'于'⽤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为的主动者'秦',表⽰被动。'于'可
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是主语是被动者,⼆是句⼦⾥有表⽰被动的词'于'。
⑵⽤'见'来表⽰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见'或⼜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
者'。例如: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恐见欺于王⽽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⑶⽤'为'表⽰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
词'。:例如:
①若背其⾔,⾂死,妻⼦为戮,⽆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也将被
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⑷⽤'受“”被“”受……于'表⽰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微波炉做蛋糕的方法例如:
①信⽽见疑,忠⽽被谤,能⽆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之望。'(张溥《五⼈墓碑记》)
⼆、古代汉语中⽆标志的被动句:
指句⼦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叫做是意念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但翻译时需要翻译成被动句。例如:
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资治通鉴》)这⾥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注意点:'见'有⼀种特殊⽤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对⾃⼰怎么样的客⽓说法,像现代汉语中
的'见谅'等就是此种⽤法。'⽣孩六⽉,慈⽗见背。'(《陈情表》)其中的'见'不表⽰被动,可以理解为'我'。
还有,'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上⾯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都接动词。这是⼀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
三、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⑴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质⽽⽩章;(蛇)触草⽊,(草⽊)尽死;(蛇)以啮⼈,(⼈)⽆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
⑵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从此道⾄吾军,不过⼆⼗⾥⽿。(公)度我⾄军中,公乃⼊。'(司马迁《鸿门宴》)
⑶⾃述省
如:(予)爱是溪,⼊⼆三⾥,得其尤绝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诗⾃序》)
⑷对话省
如:(孟⼦)⽈:'独乐乐,与⼈乐乐,孰乐?'
(王)⽈:'不若与⼈。''
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例如:
①夫战,勇⽓也。⼀⿎作⽓,再(⿎)⽽衰,三(⿎)⽽竭……。(《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论语》)
3、修饰语和中⼼词的省略例如: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不义(事),杀⼀⽆罪(⼈),⽽得天下,不为也。[中⼼词的省略](《荀⼦》)
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例如:
①杞⼦⾃郑使(⼈)告于秦。(《左传.肴之战》)
②郑穆公使(⼈)视客馆。(《左传.肴之战》)
③屠惧,投(之)以⾻。(蒲松龄《狼》)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①死马且买之(以)五百⾦,况⽣马乎? (战国策.千⾦市马)
②⾂与将军戮⼒⽽攻秦,将军战(于)河南,⾂战(于)河北。(司马迁《鸿门宴》)
③试与他⾍⽃,(他)⾍尽靡。⼜试之(以)鸡,果如⾂⾔。(蒲松龄《促织》)
④此⼈⼀⼀为(之)具⾔所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⑤旦⽇,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6、分句的省略例如:
①然⼒⾜以⾄焉,(⽽未⾄,)于⼈为可讥,⽽在⼰为有悔。(王安⽯《游褒禅⼭记》)
②骐骥⼀跃,不能⼗步;驽马⼗驾,(亦可⾄远),功在不舍 (荀⼦《劝学》)
四、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动+以+宾。
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之于国也》
2、动+于(乎,相当'于')+宾。
例如:青,取之于蓝,⽽青于蓝。《荀⼦·劝学》
君⼦博学⽽⽇参省乎⼰。《荀⼦·劝学》
3、形+于+宾。属蛇和属牛的合不合
例如:虽才⾼于世,⽽⽆骄尚之情。《张衡传》
4、介词宾语后置:介词'以“”于“”乎“”⾃'等后⾯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
语中⼀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例如:是故弟⼦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师说》
(⼆)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般常⽤逗号将主谓隔开。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
甚善矣,⼦之治东阿。《晏⼦治东阿》
渺渺兮予怀。《⾚壁赋》--我的⼼思飘得很远很远。
快哉此风! 《黄州快哉亭记》
(三)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举例:如:
'时⼈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例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应为'沛公在安')
3、以'是之'为标志。例如:
'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
(四)定语后置
1、'之…者…'为标志,即'中⼼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
'马之千⾥者。'(《马说》)
2、'中⼼词+后置定语+者',如:
'求⼈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中⼼词+数量词。如:
⑴'闻道百'(庄⼦《秋⽔》)
⑵'铸以为⾦⼈⼗⼆'(《过秦论》)
4、'中⼼词+之+后置定语',例如:
'蚓⽆⽖⽛之利,筋⾻之强。'(《劝学》)
★★经典例题★★
⼀、【2019年⾼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的⽂⾔⽂,完成10~13题。
吴起者,卫⼈也,事鲁君。齐⼈攻鲁,将⽽攻齐,⼤破之。鲁⼈或⽈夫鲁⼩国⽽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君⽤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侯贤,欲事之。魏⽂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卒最下者同⾐⾷,与⼠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哭之,⽈:“⾮然也。往年吴公吮其⽗,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吮其⼦,妾不知其死所矣。”⽂侯以吴起善⽤兵,廉平,尽能得⼠⼼,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侯既卒,起事其⼦武侯。武侯浮西河⽽下,中流,顾⽽谓吴起⽈:“美哉乎⼭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常⼭在其北,⼤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中之⼈尽为敌国也。”武侯
⽈:“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吴起不悦,谓⽥⽂⽈:“请与⼦论功,可乎?”⽂⽈:“主少国疑,⼤⾂未附,百姓不信,⽅是之时,属之于⼦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属之⼦矣。”⽂⽈:“此乃吾所以居⼦之上也。”吴起乃⾃知弗如⽥⽂。⽥⽂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作乱⽽攻吴起,吴起⾛之王⼫⽽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并中王⼫者。坐射起⽽夷宗死者七⼗余家。
(《史记·孙⼦吴起列传》)
把⽂中画横线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乃吾所以居⼦之上也。”吴起乃⾃知弗如⽥⽂。
(2)及悼王死,宗室⼤⾂作乱⽽攻吴起,吴起⾛之王⼫⽽伏之。
【答案】(1)⽥⽂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您⾼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在这⽅⾯不如⽥⽂。
(2)等悼王⼀死,王室⼤⾂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的地⽅,附伏在悼王的⼫体上。
【解析】此题考查⽂⾔⽂翻译的能⼒。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等,⽤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与特殊句式的翻译:(1)“所以”,……的原因。第⼀处“乃”,就是。第⼆处“乃”,才。“此乃吾所以居⼦之上也。”是判断句式。(2)“及”,等到。“作乱”,发⽣骚乱。“⾛”,逃跑。“之”,到。
参考译⽂:
吴起是卫国⼈,善于⽤兵,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败。
鲁国就有⼈诋毁吴起说:“鲁国虽然是个⼩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这时,吴起听说魏国⽂侯贤明,想去奉事他。魏⽂侯就任⽤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兵穿⼀样的⾐服,吃⼀样的伙⾷,和⼠兵们同⽢共苦。有个⼠兵⽣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
哭。说:“往年吴将军替他⽗亲吸吮毒疮,他⽗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如今吴将军⼜给他⼉⼦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魏⽂侯因为吴起善于⽤兵打仗,廉洁
不贪,待⼈公平,能取得所有将⼠的欢⼼,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魏⽂侯死后,吴起奉事他的⼉⼦魏武侯。武侯泛⾈黄河顺流⽽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殷纣的领⼟,左边有孟门⼭,右边有太⾏⼭,常⼭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武侯回答说:“讲的好。”吴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做国相。吴起很不⾼兴,对⽥⽂说:“请让我与您⽐⼀⽐功劳,可以吗?”⽥⽂说:“国君还年轻,国⼈疑虑不安,⼤⾂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您⾼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在这⽅⾯不如⽥⽂。⽥⽂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却畏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楚悼王⼀向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讨伐了秦国。诸侯各国对楚国的强⼤感到忧虑。以往被吴起停⽌供给的疏远王族都想谋害吴起。等悼公⼀死,王室⼤⾂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的地⽅,附伏在悼王的⼫体上。攻打吴起的那帮⼈趁机⽤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体。等把悼王安葬停当后,太⼦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体的⼈,全部处死。由于射杀吴起⽽被灭族的有七⼗多家。
⼆、【2019年⾼考天津卷】阅读下⾯的⽂⾔⽂,完成8~13题。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异习,政⽆异术。⾃朝廷达之郡国,⾃郡国达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事。故⼠不于学,则为奇⾔异⾏;政不于学,则⽆道揆法守。君⾂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朝斯⼣斯,不耕不耘,则⽆所得⾷,⽽有卒岁之忧。此⼈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风俗同,惟是故也。庞然大物是什么意思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为学政⾃为政居玩岁⾃好者不过能通经缉⽂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视薄书期会①之事,则⽈:“我⽅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矣,⼗室之⾢有师弟⼦,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夫与学者之罪也。
天涯明月刀配置要求衡之学⽈⽯⿎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不为便,⽽还其故,则⾃前教授②施君⿍。⽯⿎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③⼄⾣⾄官下,于是⽅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责均,虽⽇不䞹暇,然知夫学所
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何⽽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余独表⽽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以劝夫为政⽽不知学者耶?凡衡之⼠,知三君之⼼,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亦习夫他⽇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思致君之业。使政之与学复⽽为⼀,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有获与!
南唐旧梦明年⼋⽉旦,历阳张某记。
(选⾃《于湖居⼠⽂集》)
[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政令。②教授:学官名。③乾道:宋孝宗年号。
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2)则余安得不为之⾔,以劝夫为政⽽不知学者耶?
(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有获与!
【答案】(1)这就是⼈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