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需要中的精神
曾仕强老师为我们讲解中华文化特质,把它归纳成一条,即易经的核心阴阳调和之道,也就是中的精神。
20桂花是什么颜世纪的著名围棋大师吴清源先生也曾在其著作《中的精神》当中描述过这样一段话:“所谓‘中’,在阴阳思想中,既不是阴也不是阳,应该是无形的东西。无形的‘中’,成形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和’。”这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与孔子说倡导的中庸之道不谋而合。
孔子自称是“述而不作”,这也是符合中的精神。所谓“不作”正是为了能够客观地“述”,不带有任何感情彩与主观偏见。按曾老师所说,孔子述的是人性。为什么孔子的学说几千年来仍然是不朽的学说,他的观念与地位仍然在当下具有不可磨灭的光辉?正是因为虽然朝代在变更,历史在发展,但是根本的人性没有变。正如此,孔子及其学说才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复函
抽屉拉手
汉代的董仲舒把孔子和他背后的儒家抬到一个很高的地位,把古老中国多样的学术学统做了面相分析
一次彻底的大洗牌,从先秦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变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我们不敢妄断这样做给中华文化的发展究竟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但可以肯定,至此以后,儒家及他所属的知识分子的地位得到巩固。而孔子的地位更是在后世不断的提高,甚至被摆上神坛。孔子得到越来越多的封号,例如曾老师本课的题目“至圣先师”。
曾老师也指出,这并非孔子的本意。孔子不想成为神或圣人,他也只是一位普通人罢了。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强调的就是人要具有自主性,人需要了解自己,要有自知之明。如《论语》中所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点倒是与古希腊神话中那则最著名的神庙外的神谕有共通之处。那则神谕说道:“人啊!你要认识你自己!”
    我们通过什么来认识自己?通过自省。《论语》中说的好,吾日三省吾身。那我们又拿什么来反省自己?这就是“礼”。礼是什么?是出自内心要遵守的某种约束,他是由心而发的。如果不是发自内心,那就是流于形式,那就是敷衍和做作。这些约束渐渐形成我们日常都要遵守的规则,到了孔子那里,他做了一项特别了不起的工作,也就是他自称的“述而不作”,删订诗书,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六经”。所谓“经”,按曾老师的解释,也就是经常要遵守的规则。怎么办歌词
我们的中华文化规则中的核心,便是“中的精神”。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同一首动听的乐曲一样,“和”不是容不下完全不一样的声音,而是要调和不同的声音,使他们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样,是为中和。
无论是《易经》,还是《论语》,他们所表达的中华文化的特质,都是一样的。我们是中国人,我们需要中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