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有的“野人献曝”心理
文/NASH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方法论的学习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事物的一般规律,从而更好的去认识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人的主观选择,极易被不同的收入水平、政府的政策和制度等因素而影响,因此掌握合适的方法论就显得相当重要;通篇看来,林先生对于经济学方法论的叙述与讲解着实让我受益匪浅,然而对于本书,令我感触最深的,还要数林老师作为一个学者,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学学者,所展现的对于学术的谦逊又不妄自菲薄的学术态度,也就是林先生在本书中经常提及的“野人献曝”之心理。
“野人献曝”,出自《列子·杨朱》:“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绵纩狐貉。”比喻贡献的不是珍贵的东西;在本书中,林先生每每在陈述自己观点前,常常加上:我之所以会……也是抱着一种“野人献曝”的心理……换言之,难道林先生的观点着实不够珍贵吗?实则不然,林先生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经济学家,其论文被学术界广泛引用,已成为引用率最高的研究中国问题的经典文献;其著作《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更是被翻译成六七种语言自动成为全世界研究中国发展问题的经典教材。由此可见,林先生的“野人献曝”实则是一种自谦;然而不同于传统中国学者所谓的“向人建议时的客套话,”林先生的自谦更像是一种遇敌之后的亮剑,表面上是自谦,实则是基于对自身的实力有着极大的自信心后,对于对手方保有足够多的尊重,而展现出来的一种不怒自威的学术态度;这点从林先生对加里·贝克尔教授评论的回复即可看出:即使是面对昔日的恩师的质疑,林先生在保有对老师的尊敬之后,便开始与其展开激烈辩论,锋
芒毕露,引经据典;从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林先生对于自己所研究从事的方向是有极大的信心的,而这种自信心的来源,除开林先生本身孜孜不倦的研究以及天赋从而获得的巨大的知识累积外,更来源于林先生所具备的“批判精神”,
即“质疑一切,但同时又不否认一切”:即使你是权威,是专家,这点我不否认,但是对于这个观点,我有我自己的想法,我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时间也足够长,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有充足的发言权。”经济学的一大魅力之处就在于即使是两个具有完全相反论点的经济学者,也能同时获得诺奖;而这种批判精神,对于我们这一代90后的管理学学生是相当匮乏的:学生们已经习惯了轻松的从网上材料,然后不假思索的将
权威的信息运用到自己的论文里,相当缺少自己的思考,这岂不与我们一直提倡的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目标大相径庭?(当然我并不是指完全不能参考,而是应该在一个范围内的参考,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自己的思想。)
总结,我认为我们90后的大学生,尤其是萨里学院的学生(旨在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学生)应当具有林先生的“野人献曝”之精神,一方面,要保持足够多的谦逊态度(事实上我一直很欣赏中国人自古以来所具备的谦逊之态度),先敬对方三分,但同时又要常怀有“批判精神”,不迷信权威,要有自己的思想,敢于说No;另一方面对于学术还应具有充分的自信心,既包括对自己学术能力的自信心,同时也要
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怀有充分的信心,要相信自己所研究的事物是有价值的!如林先生在文中提及的在自己赴芝加哥留学时自己的硕士论文,即为研究中国大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在当时,几乎所有学者都认为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命题都是二流科学,是非主流的,林先生的研究则给当时的经济学界带来了一股清风!
而在本文的最后我想以我最喜欢的一位思想大家,王阳明的诗为本文结尾(林先生也在其著作里提到过过的:“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道山高月更阔”。亮剑读后感
愿每一求学之人皆有“大如天”之眼,从而道尽学海之阔,人生之远!
愿每一求学之人皆有“野人献曝”之心理!
感谢阅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