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为例
浅谈高中历史情景体验式教学的运用
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陈凌
【内容提要】如何让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是高一历史教学的一大课题。针对学生普遍喜欢“听故事”的爱好,如何创设故事情境吸引学生,让他们在情节推动下完成教学目标,而故事的核心人物如何选择,是否“以小带大”更能贴近生活,贴近人心?本文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的教学为例,探索情景体验式教学的运用。
【关键词】故事小人物
在和高一新生的交谈中,我了解到有些学生在初中里喜欢上历史课的一个原因,就是老师会在课上讲一些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而有些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的一个原因就是老师讲得太枯燥乏味。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并从中获得对历史问题的深刻认识,同时又能应对考试要求呢?我觉得,高中老师不妨顺应学生喜欢听故事的“情结”,采用“小故事大道理”的情景体验式教学,带领学生“神”入教学内容,达到一种坐上“时光机器”身临其境的体验效果,应该会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基于“情景”和“体验”两个核心理念,糅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教育思想、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思想而提出来的教学模式,主要含有“情境创设”和“体验思考”两层意义。“情境”,主要是指与教学目标呼应,与认知活动、情意活动相结合的一种人为优化的场景刺激。“体验”,主要是指通过亲身经历或实践来认识事物,主体用自己的情感去领悟和体会生活意义,探寻生命存在的价值。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相互作用,建构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启发学生的认识从具体生动的表象开始,进而发展到理性的认识,通过对历史的感受和体验而形成对历史的抽象认识。我所提出的“故事情境体验”,是指教师根据某一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一个能贯穿整堂课始终的历史故事,由此优化教学架构,用文字、图片等手段创设出前后呼应的生动的若干历史场景,针对这些历史场景分别预设若干问题启发
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感悟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
我在上人教版必修2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时尝试运用了故事情景体验式教学,将故事情境和问题创设相结合,把本课的三目内容置于一个精心设计的历史小故事当中,用若干问题把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使整课内容浑然一体。
如何设计这个能贯穿始终的历史故事呢?我的出发点是“小人物大历史”。历史是人创造和书写的,真正推动历史发展的是广大人民。把小人物的故事放到当时时代的大背景中,更能了解历史的本真。透过小
人物的典型命运,也就能知晓在特定时代中大多数人的命运,乃至折射出整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历史走向。考虑到本课三目内容“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之间的逻辑关系,我将故事主体预设为一户生活在江南的普通农家,以19世纪中后期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变化为平台,以这个家庭跌宕沉浮的发展为主线,将三目内容环环相扣以电影情节播放般的格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每个片段让学生感受、思考、探究。下面就以本课为例加以介绍。
【导入】“如果说历史潮流浩浩汤汤,那么在这潮流中,小人物的命运就宛若一页扁舟,但我们往往能从小人物的命运中看到大历史,今天我们就以小人物的视角来亲近这段近代史。”简明扼要地点明本课的设计思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模式,调整状态,及时进入预设程序。
【新授】
情境设置一:
江南松江地区。伴随着织布机的声音,阿兰的一天又开始了,她的一天总是这样开始的,丈夫阿牛一大早就赶着家中的水牛到田里去耕作,她在家里织布,一切都是那么宁谧,美好。阳光,微风,织机的声音。仿佛幸福就应该是这样!
然而,战争打破了她简单的幸福,英国人的炮火声,黄头发,高鼻子,蓝眼睛的洋人,这个国家真的会有什么不同吗?但这些都让那些大官去操心吧,她和她的阿牛哥只要耕田织布就好……
思考:1.男女主人公的生活体现了什么经济方式?
2.从政治角度看,“这个国家真的会有什么不同吗?”
3.阿兰真的能这样一成不变地生活下去吗?
通过这段生动的描述,让学生进入中国19世纪40年代的特定时代,走近普通农民的生活,感受他们平静的幸福,也畅想社会转型即将带来的变迁。地点定为“江南松江”,主要考虑上海最早遭受列强的经济入侵,最早感受近代西方文明,所以这里百姓生活的变化最为明显。问题1的设置,起到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内容和特征的作用。问题2的设置,培养学生横向联系历史知识的能力,与必修1第4单元战争的影响相关,让学生透过“英国人来了”的表象看到给中国社会带来深刻影响的本质。问题3的设置,给学生营造了自由畅想的空间,也为进入下一个情境做好铺垫和过渡。
情境设置二:
战争的炮火声渐行渐远,转眼间五年过去了,她见到了很多新奇的玩意儿, 洋灯、洋钟、洋纸、洋酒、洋糖……她最感兴趣的是洋布,样子、花比她身上的土布要漂亮得多,而且便宜,但自己织的布已经够穿了。
又五个年头过去了,日子过得让她忧心忡忡起来。从小就知道自己的家乡松江是“衣被天下”,中国手工
棉纺织中心,全国各地的布商都到这里来收购土布。原来,她织的布卖得很好,用来贴补家用,还能有富余。但现在随着洋布越来越多,价格已降到土布的三分之一,最近布商来得越来越少了。但奇怪的是来村里收购茶叶、生丝的商人多起来,阿牛说看到不少洋商集中在口岸码头将大批茶、丝装载运走。
可政府的税越来越重,家里还有俩孩子要养,整个家庭的压力都在那几亩田上了。这样下去,总不是办法……这样的日子和祖辈们的不一样了……
思考:1. “这样的日子和祖辈们的不一样了”,阿兰的生活主要的变化有哪些?从经济角度说明“不一样”的本质。
2.阿兰生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这段情境生动地描述了老百姓在战争后感受到的生活变故,从本质上体现出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经济结构出现的新动向。问题1的设置,引导学生提炼“主要变化”,通过“洋布增多,土布降价”、“茶
叶、生丝大量被收购”等具体现象,理解男耕女织的生产生活模式难以为继,自然经济由此开始解体的本质。问题2的设置,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理解随着五口通商,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开始成为欧美国家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从而使中国原本封闭的经济结构打开了缺口,进而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培养其辩证唯物史观,如何正确评价欧风美雨对古老中国的洗礼。
情境设置三:
又十年过去了。阿牛为了这个家,十年前去码头当了个搬运工,她带着两个儿子春生和腊娃田头、家里两边忙,总算把这日子给撑下来。这十年,战争时战时停,“长毛”、洋人,乱了套了,好在自家这一带还算安顿。
春生、腊娃和同村的富贵玩得挺好,但人家祖上是地主,他爹还做买卖,家里出钱送到上海的新式学堂读书去了。兄弟俩也想到那儿闯一闯,大儿子春生经富贵他爹介绍就先到美国人的旗昌轮船公司打工去了,没过几年,洋人这公司竟然被上海轮船招商局收购了。中国人能把洋人企业挤垮,还真够牛的。
思考:1.“长毛、洋人,乱了套了”,如何理解?
2.“新式学堂”是哪一批人创办的?“新”在哪里?“旗昌轮船公司”和“上海轮船招商局”先后出现说明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如何变动。
3.小儿子腊娃甘心永远在家乡待下去吗?
这段情境是为第二目“洋务运动”而设计的,这是战争二十年后清政府的一次“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所以时间上预设为“又十年过去了”。问题1的设置,实际上是针对洋务运动的背景,当时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中。问题2的设置则是针对洋务运动的内容,并由此强调其影响,揭开了中国工业化的序幕,
引领了时代潮流,洋务派是中国近代化的先行者。这样也就完成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之二——创办洋务企业的教学目标。问题3的设置,预留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要在符合当时历史特征的前提下去创设可能发生的“故事。”
情境设置四:
又五年过去了,小儿子腊娃也到了立业的年纪,他也想像他哥那样,经过这么多年的勤学苦练、摸爬滚打,在轮船公司从打杂到成为一名船体装配工。
腊娃确实也走出了农村,但不同的际遇造就着不同的人生。地主家的富贵在新式学堂毕业后到上海机器织布局做了一名技术员,看着工厂能日进斗金,富贵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自己办纺织厂当老板,让腊娃去帮忙。勤快的腊娃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跟着富贵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思考:1.富贵办的纺织厂是什么性质的企业?他办厂具备哪些条件?
2.他们厂经营时可以参考的相同性质的企业有哪些?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什么地区、什么行业?
3.这家工厂能顺利地发展起来吗?
这段情境是为第三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设计的。问题1的设置,不仅能引出这目主题,还能从动
机、技术、资金、劳动力等角度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工业创办的原因。问题2的设置,使学生结合课本内容,掌握最早诞生的几家民族企业,以及探究其特征,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的轻工业部门,这也是整个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两大特点,地区分布和工业结构的不平衡。为什么中国民企会呈现这些特征呢?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加以探究。问题3的设置,要求学生结合中国近代历史的基本特征综合分析,有一定难度,可以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加以拓展。最后用下面的预设情境让以上故事情节趋于完整。
由富贵的爹出资,他爹的几个朋友也入了股,共投资20万两,选址建厂,从香港购得英国制造的纱机10000锭,腊娃召集了村里的一批小青年来做工人,一年后,鸿运纱厂终于在上海杨树浦巨富路888号创办了。富贵既是老板又是技术总监。虽然投资和规模都不能跟洋人和官府办的工厂比,但好在棉纱销量不错。阿兰听小儿子说起此事也万分高兴,没想到机器这么神奇,比她当年的手工纺纱织布强几千倍。
情境设置五: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