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之句式
(一)文言文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1、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山西著名旅游景点(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2、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有标志
疏远是什么意思(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②“(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怎么脚臭
(2)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用“于”或“受……于……”表被动冰晶凤凰怎么样
“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4)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2>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
3、省略句
简述行政环境的作用<1>省略主语
这在文言文中很常见。句子是否省略了主语,要紧扣上下文或整段语言环境来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主要有3种类型。
(1)承前省。
例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2)蒙后省。
例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入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肺癌的早期症状
(3)对话省。
例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独乐乐)不若与人。”(《孟子》二章)
<2>省略谓语
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极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前句用了某个动词,后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翻译时省略的谓语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不至于影响句子的表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