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菏泽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菏泽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21.12.16
【字 号】菏政发〔2021〕11号
【施行日期】2021.12.1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
正文
 
菏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菏泽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菏政发〔2021〕11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市属各企业,各大中专院校:
  《菏泽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已经2021年12月16日市政府第11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菏泽市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16日
 
菏泽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首个五年;是菏泽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突破发展、后来居上的关键五年;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谱写生态菏泽建设新篇章的重要五年。
  一、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保护环境的文章  (一)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十三五”时期,是菏泽发展史上聚力突破、浓墨重彩的五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总目标和总抓手,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生态环境取得明显改善,繁星满天重新回归,蓝天碧水逐成常态。
  1.结构优化调整取得新成效。深入实施“四减四增”行动,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农业投入等结构优化调整。淘汰落后装置、设备、工艺4403余台套,年实现节能量1347万吨标准煤;制定斜交胎产能压减工作方案,做好化工行业专项整治工作,严格实施评级评价,深入落实“三个一批”计划,加快化工行业进区入园。完善清洁煤炭储运配送体系,全市11个县区、168个乡镇(街道)及所有行政村(居)建立了三级网格化管理模式;全市建立起市、县(区)、企业三级煤质检测体系。扎实推进能效对标活动,35蒸吨以下锅炉全部淘汰,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2%。大力提升铁路专用线货运能力,铁路运输量共计2358万吨。印发《推进全市多式联运发展实施方案》,加快洙水河港口、万福河港口发展建设,多式联运货物运输量共计1544万吨。出台《国三营运柴油货车淘汰工作实施方案》,淘汰国三及以下柴油营运货车21092辆。大力推广减肥增效技术,2020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5%,配方肥应用面积990万亩,商品有机肥用量2533万吨,水肥一体化新增面积859万亩。强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全市共建立农田土壤墒情监测点90余个,国家、省、市、县四级耕地质量监测点206个,健全了耕地质量监测网络。
  2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取得新突破。制定实施《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等“1+1+9”系列文件,九场标志性战役取得决定性成效。“十三五”空
气质量改善目标圆满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度削减,全市PM2.5、PM10浓度分别较2015年下降442%、361%,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较2015年分别累计削减134%、134%、200%、234%。深入推进水污染防治,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创建任务基本完成,3条主要出境河流断面水质全部达标,省控断面水质基本稳定达标,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居全省前列。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加快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提前超额完成省下达的治理任务。深入推进“十百千”工程和美丽村居建设“四一三”行动,打造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92个,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快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愿景正在加速实现。
  3环境风险防范取得新成果。紧盯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实行清单化调度,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坚决抓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坚持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2020年全年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165起,移交公安机关拘留案件23起。强化危险废物环境治理和监管,全市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置体系,实现处置能力与产生类别、数量基本匹配。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保工作,实现医疗机构及设施环境监管与服务100%全覆盖,
守牢疫情防控“最后一道防线”。制定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治方案,加大重金属削减力度,严控涉重金属行业、矿产资源开发等新增污染。辐射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辐射环境质量保持在天然本底水平。
  4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立了市、县生态环境委员会,强化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定出台《关于菏泽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实施意见》,颁布实施《菏泽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菏泽市水污染防治条例》,以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性法规形式明确各级各部门、社会各方面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全面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初步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建设了市级智慧环保监控平台和指挥中心,创新实施“互联网+环保”新路径,将所有重点污染源监控数据全部接入,实现线上监控与线下网格化监管体系有机融合和智能监控系统建设全覆盖。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菏泽市在全国执法知识竞赛活动中获得第一名。健全部门联动、通报考核、生态损害补偿等工作机制。完成固定污染源清理整顿和排污许可发证登记工作。
  (二)生态菏泽建设任重道远。
  “十四五”时期是全市突破发展、后来居上的关键五年。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山东、视察菏泽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对菏泽提出“后来居上”的殷切期望,为全市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持久动力。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原城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战略叠加优势凸显,为推动经济社会绿转型发展提供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全市处于政策红利期,突破菏泽、鲁西崛起和支持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等政策效应加速显现,为建设中国牡丹城、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田园城市,创造了诸多优势和条件。
  同时,菏泽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拐点期,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程度与人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生态菏泽建设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压力和挑战不容忽视。一是结构性污染依然存在。菏泽市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农业投入与用地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燃煤机组装机容量普遍偏小、污染偏重,焦化行业用煤指标占比偏大,木材加工、包装印刷、塑料加
工、机械铸造等传统产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公路运输量占比高达9167%。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不高,超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现象依然存在,减污降碳源头治理压力巨大。二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大。2020年,全市PM2.5浓度53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514%,O3浓度上升趋势未得到根本遏制,老旧柴油货车存量大、淘汰任务重,扬尘污染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问题时有发生,复合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河流水质中氟化物等特征污染物突出,地表水考核断面稳定达标压力大。市区仍存在雨污合流管网和污水管网混错接点问题,老旧小区雨污合流现象比较普遍,黑臭水体治理需持续发力。镇村生活污水、农田退水、滩区畜禽养殖污染等农业农村环境问题依然存在。生态保护监管工作基础薄弱,生态修复任务艰巨。三是环境安全风险仍然较高。全市涉危废企业较多,安全风险系数高,危险废物产生量大、种类多、分布范围广,非法倾倒、填埋问题仍有发生,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置隐患依然存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危险废物等环境风险隐患大。全市放射源、射线装置和核技术利用单位基数大,辐射安全管控任务艰巨。重点环保设施和项目安全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需尽快补齐短板。四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需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更多依靠行政手段,相关责任主体内生动力尚未得到有效激发,齐抓共管的大环保格局有待进一步深化。绿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市场化政策工具
尚未实质性破题。生态环境监管力量与繁重的监管任务还不匹配,监管监测信息化建设滞后,“三线一单—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排污许可—监察执法—督察问责”六位一体的环境管理体系尚不健全,科技创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撑作用仍需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