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如“我是高中生”。但在古代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用作判断动词。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例: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⑵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⑶臣之所好者,道也。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也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例:⑴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⑵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也不译,只在主谓语间加“是”。
例:⑴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缺失的一角 ⑵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⑶梁,吾仇也。⑷此天子气也。
⑸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意思4、有的判断句“者”“也”都不用,即“……,……”式。翻译时,只须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例:⑴刘备,天下枭雄。 ⑵晋鄙嚄唶宿将。
⑶此亡秦之续耳。
5、用“乃”“为”“即”“则”“皆”“必”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的格式。
例:⑴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⑶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⑷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当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⑸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⑹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问题英文
社会化管理6、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中也有,但起义较晚并且少见。
例:⑴巨是凡人。 ⑵问今是何世。 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7、判断句前加“非”“不”等否定词,构成否定判断句。
例: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⑵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二、被动句。
在古代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分为两大类。
(一)意念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也叫无标志的被动句,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例:⑴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兵挫地削: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
精致的反义词是什么 ⑵珍宝尽有之。 (珍宝全部被占有了)
⑶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大臣没有罪过却被灭族的有几十家)。
(二)有标志的被动句,常见的格式有以下几种。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
例:⑴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炒面的配料 ⑵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⑶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⑷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格式;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格式。
例:⑴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⑵见犯乃死,重负国。(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⑶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⑷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格式;如果需要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以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受+谓语+于”的格式。
例:⑴岂受此人诟詈耶。
⑵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
⑶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⑷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格式,这种形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当用“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时,谓语前面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格式。一直沿用到今,只是古代汉语里,“为”的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应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