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嬗变与周边外交新思维
□杨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本文探讨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和周边外交战略的变化及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从中得出了一些启示。关键词:新世纪周边安全环境周边外交
一、问题的提出
周边安全环境涵盖的范围很广,既包括以政治军事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安全环境,也包括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在内的非传统安全环境。本文主要讨论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影响较大的周边传统安全环境因素。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极其复杂。一方面,中国周边邻国众多且情况复杂多样。按照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的观点,在国际竞争中,邻国越多,特别是接壤邻国越多越不利。①基辛格也曾经指出阻碍中国崛起的关键性因素是中国存在太多的邻国。另一方面,中国所处的亚洲地区更是世界热点的汇聚之地,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无论从固定因素还是从变动因素看,中国的地缘政治地位决定着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严峻性。所以正确认识当前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并根据周边安全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中国周边外交思维显得更加重要。
二、新世纪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新变化
进入新世纪后,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进一步加深,相互依存不一定必然导致合作,在一定条件也会引发冲突②。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相互依存一方面有利于实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塑造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有利因素,另一方面相互联系与相互依存的增多可能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出现新的利益冲突,给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造成了新的不安全因素。
(一)日美同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与扩展。一方面,日本为了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利用美国的要求和支持"借船出海",不断突破向海外派兵的限制,扩大对美军事支援的范围。另一方面,美国也试图通过进一步扩大和强化日美同盟,以把日本变成"远东的英国",从而维护其在亚太地区的霸主地位并为其全球战略服务。基于日美双方的需要,2005年新《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出台,大幅提升了日本在美国全球反恐战略和地区安全领域内的地位和作用,默许日本军力发展脱离"专守防卫",朝着"先发制人"方向发展,继续加强对朝鲜的军事压力,加强对中国的关注,遏制中国的发展。日美同盟的战略目标不再局限于亚太地区,而是意指全球。2005年2月美国公布的"共同战略目标"明确界定了美日同盟的全球性质,指出其全球共同战略目标包括:促进人权、民主和法治等基本价值;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阻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消除恐怖主义;加强联合国的作用;稳定全球能源供应等。③美国学者科萨认为,9・11事件以来美日"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是史无前例的,大大超出美国的期望"。④
(二)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双重心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正在崛起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中国的崛起给东盟国家提供越来越多的地区公共物品。但是历史上,一个大国的兴起往往会引起周边国家的恐慌、担忧和疑虑。⑤东盟国家担心中国的崛起会伴随着大中华意识的回归,担心中国又像历史上那样成为东亚的中心,其他国家则成为附庸,所以东南亚国家在充分享受中国崛起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又对中国保持警惕。东盟国家继续欢迎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一方面利用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霸权维持该地区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利用美国以平衡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
(三)南亚合作始终得不到突破,地区不稳定因素增加。南盟自1985年成立以来,在许多领域提出了合作计划,但大多数计划只是停留在文件上,而没有落实到实处。南亚区域经济合作仍将受制于政治因素,包括印巴冲突、恐怖主义问题、尼泊尔等国的国内局势变化,此外还包括普遍存在的人口压力和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南亚区域合作进程,还导致南亚地区不稳定,是新时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又一巨大隐患。
(四)中俄两国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利用双方在地缘政治上的优势,积极开展地区安全合作。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就是两国加强地区安全合作的产物,中俄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大力加强与中亚国家在睦邻友好和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多边合作,积极抵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在中亚的全面渗透,以图在保证该地区大国势力均衡的同时,确保中俄两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和安全利益。
(五)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的美国因素
美国虽然不是中国的邻国,但是美国因素深刻影响着中国与邻国的关系。⑥与美国关系的好坏影响着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冷战时期,中美敌对时,中国外交政策"一边倒",导致中国与周边的美国盟友也处于敌对状态。然而到了七十年代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在中美关系带动下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所以在影响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的外部诸因素中,美国因素无疑是最大的因素。
进入新世纪,中美两国的任务是全面扩展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布什总统上台之初否定了克林顿政府时期中美"战略伙伴"关系的定位,使中美关系冷淡了一段时期。但是9・11事件为中美关系发展提供了契机,中美两国在反恐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合作。
但是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他试图防止任何一个有可能挑战美国霸权的国家出现,而中国的崛起已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所以布什政府执政后,美国在世界上一再散播"中国威胁论"的同时,又打着"反恐"的名义进一步强化了与中国周边盟国的盟友关系。比如,加强与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的关系,频繁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另一方面,加强与非盟国的军事合作,建立准军事同盟关系。比如,与印度发展"战略伙伴关系",包括军事安全关系;向中亚进行渗透,特别是9・11事件后实现了在中亚地区军事存在的历史性突破;美国甚至大力发展同蒙古的军事合作关系,从而使其影响力扩展到中国正北方。因此,环绕中国周边,美国势力几乎全方位涌进,美国实际上正在中国周边构筑新的"满月形遏制圈"。⑦美国这些做法,无非是想遏制中国的崛起以防止中国挑战现存的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秩序。
总之,新世纪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总体较好,但安全相互依赖性较强,如果处理得当,相互依赖可能成为中国周边安全的有利因素;如果处理不得当,相互依赖可能引发冲突,给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在今后中国处理与中国周边国家关系中,美国因素将会长期存在。如何处理与美国关系,维护自己的周边安全环境,并推动中邻关系的健康平稳发展,是中国必须长期面对的一个问题。⑧
三、中国周边外交新思维与外交实践
进入新世纪后,在总结和概括中国周边外交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新时期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这是十六大确定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重要方针的具体阐述,同时也丰富了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内涵。党的十七大正式使用"周边外交"这一概念,使周边外交在实践上和观念上都有了进步。这一时期在"睦邻,安邻'富邻"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同周边各国的关系有了新的突破与进展。比如,中日首脑外交的恢复,中印关系的突破性发展等。与此同时新时期中国周边外交突破了双边外交的范畴,积极开辟多边外交机制,并在多边外交舞台上发挥积极作用以维护周边安全和稳定。比如,中国积极倡导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机制,为建立朝鲜地区长期和平、合作的地区机制提供了一个建设性的平台。中国-东盟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确立,推动了东亚地区的合作;积极参与南亚区域合作,并于2005年成为南盟的观察员等等。
四、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周边外交战略互动的启示
环境安全综上所述,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下转第301页)
或者:
Have your catalog in front of you?Enter style to order,SUB-MIT>>
Want to flip through the print catalog?VIEW CATALOG>>
2、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
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最为宜补的是礼貌原则,该原则丰富和发展了格赖斯的"会话含意"理论。通常,礼貌原则划分出六类: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在广告这种交际行为中,广告创作者在广告设计时合理使用该原则,可使对方觉得在交际中获益,得到尊重,从而获得广告受众的认可。例如:
Fly wherever you want!
All begin with Air China's revamped First Class and Business Class cabins.
3、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从交际和认知的角度对话语进行研究,注重认知语境和语用推理,为研究网络广告提供了很好的解释依据。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示意--推理的认知心理过程,因此,关联理论涉及到交际双方的认知能力。在语言交际这一认知活动中,广告人将交际意图表达出来,并让广告受众注意到其交际意图,广告受众加工处理这些语言信息的过程是一个依赖认知语境不断进行语境假设的过程。比如:
做中国的Mr.Bean,
当然要有Mr.Bean@China.Com
China.Com免费电邮全面服务您
[中华网广告]
这里,运用关联理论将憨豆先生同广告受众关联,会快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使其进入广告所创造的氛围之中。
三、网络语言的定位及发展趋势
目前,网络语言高速发展并广泛传播于网络使用者中。虽然网络语言尚不足以威胁到传统或正式的语言文字,但对网络语言到底该如何定位,却似乎不该再回避了。据悉,国家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的一位负
责人表示:网络语言已引起了委员会的重视,但还处于研究探讨阶段。事实上,我们需要首先对网络语言要有一个比较全面和客观的认识,然后才能决定何时规范,以及如何规范。这其实就是网络语言的定位问题。个人认为,网络语言只是基于网络平台的一种流行表达形式,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一种语言,不用刻意去赞扬或贬低它。
基于这种认识,网络语言的发展趋势应该是缓和的、渐进的、接受选择的。就比如对是否该在词典中收录网络语言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室的助理研究员张铁文认为:"网络语言能否被收录还要经历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比如,他举了个例子,前几年大家都把手机叫作"大哥大",但是现在大家却都叫手机了。这个词从产生到被淘汰出局,不过数年时间,这就是一个词语接受选择的过程。
网络语言是否能够长期存活甚至影响传统语言,关键是靠大家的共同认可,如果人们长期使用并使之具有明确、合理和健康的词义,那它就有生命力,甚至词典也有必要收录这一部分新词。一言以蔽之,网络语言的发展将会"分道扬镳":即一部分像"大哥大"一样自生自灭;另外一部分将从网络上走下来,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甚至进入词典或教科书。
四、结论
作为一种网络交际的"副产品",网络语言已经广为传播。本文对网络语言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出网络语言的几个典型特征,包括:缩略、修辞、派生和符号特征等;以网络语言在网络广告中的应用为例,
对网络语言进行简单的语用分析,说明网络语言的应用价值;定位网络语言为"基于网络平台的一种流行表达形式,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一种语言",并客观地给出了网络语言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Stephen C.Levinson.Pragma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于奎.网络广告效果评价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 6(4):72-75.
[3]张小玲.网络语言中的英语语用初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3):161-163.
[4]朱小艾.浅议网络语言中的英语外来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8(7):96-97.
作者简介:孙晓玲(1979-),女,陕西大荔人,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学方面的研究;
(上接第305页)中国的周边外交思想和外交政策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也不断成熟。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以及周边外交之间的互动关系得出的几点启示:
首先,塑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必须摒弃现实主义的"零和"思维,树立共同安全观念。按照现实主义的逻辑,国家之间的关系是"零和"博弈,国家处于"每个人反对每个人"的"自然状态",为确保国家安全必须增
强国家的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其必然结果便会是国家之间的军备竞赛。然而由于当今国与国之间相互依赖的加深以及核战争的毁灭性,这种思维不再适应当今世界。国家必须摒弃这种"零和"思维,树立共同安全观念,通过增进共同安全利益的方式维护国家安全。
其次,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构筑多边安全机制,深化合作,实现与周边地区经济合作到经济,政治和安全全方位合作的转变。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国家之间是存在多渠道联系的,通过多种联系渠道可以增进国家之间的沟通理解,寻求共同利益(绝对收益),从而实现国家之间的合作,并把这种合作机制化和制度化。所以我们在正确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要积极寻求共同利益以实现双边和多边合作,并适时地深化合作,使合作不再局限于经济合作领域,而是涵盖政治安全等各方面。
再次,加强文化交流,增强互信,与周边国家互构"朋友"身份,构建地区认同,为实现东亚安全共同体这一长远目标而努力。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国家之间关系可以通过对彼此身份认同的构建而发生改变。如果构建的是"敌人"身份,那么两国之间的关系会是紧张或者敌对;如果构建的是"朋友"身份,那么两国关系就会如朋友般友好和亲密。我们要努力与中国周边国家相互构建"朋友"身份。而构建这种身份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经济安全合作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以增强共同文化归属感。
总之,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过程中,无论在多边舞台上还是在双边关系中都应该寻求、塑造和扩展与周边国家以及周边国家之间的共有利益,以促成和深化政治经济安全等各方面的合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塑造一个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
注释:
①罗会军《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的美国因素及其对策》Culture And History Vision(Theory)Aug.2008
②Robert Keohane and Joseph Nye,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Revisited,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Autumn1987.
③Joint Statement of US-Japan Security Consultative Committee [R].Washington,D.C.February19,2005
④Ralph A.Cossa,Bras Closserman.US-Japan Defence Cooper-ation:Has Japan Become the Great Britain of Asia?[J].Issusesand In-sights,V ol.5,No.3,March
⑤刘爽《中国与东盟关系及对策研究》世界知识2006年第21期
⑥王逸舟《中国对外关系转型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p49
⑦郑永年1中国当理性回应亚洲版"北约"[N]1[新加坡]联合早报,2007年3月27日
⑧张小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演变:模式与过程》,《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
作者简介:杨兰,女,汉,1987年3月,湖南益阳人,大学本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方向:
中国外交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