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行•观察
jcjx533@丨63.c o m栏目编辑吉萍教学路上27
打开“绝唱”之门领略“三美”之景
—《雨霖铃》教学策略浅探
陈玉侠,种即飞
(安徽省怀远县双桥中学,安徽蚌埠233433)
摘要:柳永的《雨霖铃》被誉为“千古绝唱”,其中富含的“音乐美、意境美、章法美”是阅读者咀嚼、把玩的焦点。用“品味音乐美、感悟意境美、涵泳章法美”的教学策略,实现对文本“三美”之景的体认,从而达到品鉴语言、共鸣情思、洞悉结构、审美词风之目的。
关键词:《雨霖铃》;绝唱;三美;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55(2020)12 -0027 -03
《雨霖铃》是北宋婉约派词人柳永的代表作,该词作被后世词评家誉为“千古绝唱”。它写的是柳永仕途失
意,心情压抑,离开都城汴京时长亭送别的情景。在表现手法上,此 词写景近远相连,虚实结合;写 情则极尽渲染,层层推进。教 学前,笔者在班级里布置任务:(1)扫除文字障碍,读 通原文;(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背景;(3)概括上片、下片大意和全词感情基调。
合作探究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能给予解答,并生发出新的问题。比如有问“今 宵”的“宵”的读音,有问“更那堪”的“那”是否通假,有问文本“音乐美、意境美、章法美”美在何处……这些问题,大多都在里相互回应:“宵”阴 平,“那”通“哪”;词的上片实写眼前之景、惜别,下片设想别
后情景、思念,感情基调“无奈、
伤痛、眷恋”,等等。可是,较难
的问题,比如文本“三美”美在
何处,学生很难解决,对此,笔
者课堂教学时实施了如下
策略。
一、品味音乐美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
诗余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
盛于宋。词最早起源于民间,
此后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
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
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
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
词。词有词牌,《雨霖铃》词牌
的由来是这样的:安史之乱时,
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
闻铃声,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
其声为《雨霖铃》以寄恨焉。
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
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
恻的离情,可谓尽情尽致,读之
令人忧愁不宁。
针对词有“文人依照乐谱
声律节拍而写”的特质,笔者的
教学策略是请男、女生分角
朗读。
学生朗读后,我发现两个
问题:
一是“一字逗”不清楚,节
拍把握不准。“一字逗”就是
领起的字需要“逗”,如“对/长
亭/晚”“竟/无语/凝噎”“念/
去去”“更/那堪/冷落/清秋
节”“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
何人/说”,其中的“对” “竟”
“念” “更” “便” “更”等领起
字,读时应稍微停顿,并适当拖
音,做到声断气不断。因为
“逗”相当于八分或十六分休
止符,所以不可在领起字的后
面不停顿。
二是词中的韵脚字处理不
zhongxue yuwen jiaoxue cankao • gaozhong
当。如“切” “歇” “噎” “波” “阔’’ ‘‘别节月设’, “说”,一共有四次韵,每一次 韵的韵脚都要做重音处理,要 读得鲜明。可是两位同学没有 这样处理,而是轻重不分,生硬 冰冷,一点节奏感、音乐感都 没有。
教师把好“脉”之后请学生 再次朗读,之后是教师示范读 (声情并茂朗读完全词)。
雨霖铃 柳永第三次请学生有感情地朗 读,发现有学生读得已哽咽不 能语了,有一种“凝绝不通声暂 歇,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韵致; 更有“词即我作,我即柳永”的 情调。
本环节师生小结:挖掘《雨 霖铃》的音乐美,要在“一字 逗”和韵脚的处理上下工夫。 要以长短、高低、强弱、音的 不同为抓手,以节奏、旋律、和 声、对位的纵横组织为依托,表 达出本词哀婉、惆怅、伤感的情 调。它在形式上包括旋律的 美、音阶调式的美等。
二、感悟意境美
进人这一环节,笔者依然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出“词眼”,检索出词的“景语” “情语”“情景合语”。这样的 要求难不倒学生,学生的回答: 景语—
“寒蝉凄切,对长亭
晚,骤雨初歇”;情语—
“都门
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情景合语—
“多情自古伤离
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 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
立行•观察
教学路上栏目编辑吉萍
jcjx 533@ 163. com
人说”。
笔者认为,这是在词的表 面滑行,于是继续增加“砝 码”:刚才同学们的只是“鸡 蛋外壳”,现在需要打开鸡蛋, 看看里面的蛋清、蛋黄。换言 之,本词的意境美,美在何处? 请结合语言文字加以鉴赏。没 有多久,不可预约的精彩出 现了—
生:“寒蛘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三句,简单来看,只 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 细心留意景物特点,秋后的蜂 在凄凉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 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夹带的 凉意,一个词人“呆”对着清冷 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的愁思 图呀!
师:是的。所以这三句要 读得凄凉、落寞。哪位同学读 一下?(生读)
师:好的。有韵味,请大家 接着欣赏。
生:“都门帐饮无绪,留恋 处,兰舟催发”两句,是实写不 忍别离,但又不能不别的情况。 “都门”“帐饮”“无绪”六个字 明显地写出了地点、动作和情 绪是高度浓缩的精练的写法。 “留恋处,兰舟催发”,一边是 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 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林逋 《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 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 已平。”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 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 “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 画桡,舟人频报潮。”虽然较明 显,但仍未脱出林词窠臼。可
是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 笔写离别之紧迫,虽然没有他 们含蕴缠绵,却直而能纡,更能 促使情感的深化。
师:以诗解词,妙哉!再接 着欣赏。
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 语凝噎。”语言通俗而感情真 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寥寥 十一字,力敌千钓!后来传奇 戏曲中常有“流泪眼看流泪眼, 断肠人对断肠人”的唱词,却不 如柳词凝练有力。那么,词人 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 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师:是的。如何解读他的 内心独白?
生:“念去去,千里烟波,暮 霭沉沉楚天阔。”想到从此天各 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 景,那暮天光便披上了阴影, 就更显苍茫、更有孤独意味。
师:是的,绵邈的情思,都 是用清幽的意象来表达,凄凉、 冷落令人忧心忡忡。苏轼评论 王维的作品说:“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 诗。”我们套用来评价柳永的词 说,“味柳永之词,词中有画” 是否妥帖?
生:这首词所创造的意境 之美,可以用“都门外寒蛘凄切 图”“长亭处泪眼执手图”“都 门帐饮浇愁图” “楚天下暮霭 离别图”“杨柳岸晓风残月图” 等来绘出。可以说,“味柳永之 词,词中有画”是很妥帖的。柳 永以
白描的手法,把农烈的情 感毫无痕迹地揉进一个个意象 之中,不明言情而情却无处不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2020.12
在,真正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化一的境界,真正是“至情言语即无语”,“一切景语皆情语”了。
师:讲得好。你真的参悟了柳永这首词的意境了。
就这样,师生互动、共生,领略了柳词意境的旖旎风光,真的让人如痴如醉。千百年来,这首千古绝唱,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形成婉约与豪放的两座高峰,至今无人超越,其主要原因,或许与柳永的才气与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有关吧。
三、涵泳章法美
章法是作者灵动丰赡之情感的外在表现,章法结构的特点,常常能够彰显作者构思谋篇的审美情趣。《雨霖铃》自问世以来广为流传,而且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种版本教材都能人选其中,这与其章法美不无关系。
师:《雨霖铃》的叙事角度如何,与我们学过的其他篇章有何区别,地位如何?
生:《雨霖铃》是以一个失意文人(男子)的视角来写的。这与《诗经.氓》女子视角、《孔雀东南飞》多种视角的叙事角度明显不同。柳永以男子视角写失意文人与所爱歌伎之间的离别,扩大了词境,转变了 词风。
师:是的。但是,这种浪漫的词风与他的家庭环境是格格不入的。
生:所以,叶嘉莹说,“他浪漫的性格跟他的儒家传统的仕宦家庭环境相矛盾....他的音
乐才能跟浪漫的性情与他自己
要追寻政治上志意的现实
矛盾。”
生:这是柳永在仕途上坎
坷的主要因素,对此我们要能
在字里行间读出来。
师:很好。叙事视角就讨
论到这里。那么,就层次而言,
美在何处?
生:全词围绕“伤离别”而
构思,先写别前之景,次写别时
情态,再写别后想象。三个层
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写离
情别绪。打破了写景抒情的章
法结构,营造了情景交融的审
美境界。
师:概括得很简洁。那么
在伏笔照应上,作者又是如何
处理的?
生:《雨霖铃》在结构安排
上承上启下,前后照应,环环相
扣。比如,上片“念”字作为领
字,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
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
下片“清秋节”映射起首三句,
“今宵”蝉联上句而来。而“此
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
“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
时间上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
扣,步步推进,可见结构之
严密。
生:一言以蔽之,词人在章
法上既不拘一格,又针线绵密,
跌宕起伏,声情双绘,付之歌
喉,确能奕奕动人。
这一环节,笔者引导学生
从叙事视角、层次安排、伏笔照
应三个方面对文本的章法美进
行深入剖析与鉴赏,多数学生
jcjx533@163. com
对教师的引导能“心有灵犀一
点通”,回答问题积极踊跃,精
彩纷呈,收到了很好的教学
效果。
总之,探析《雨霖铃》要在
其所表现的“三美”上下工夫。
要依据学情确定重点、难点,并
通过学法指导,引领学生涵泳
独具质感的精致语言,领略文
本特定的意境,体悟作者独特
的构思。要把对恋人的不舍、
对京城生活的留恋、对旅途的
劳顿等这些深刻的内涵挖掘
出来,并定为教学目标,这是
一条凸显文本教学价值的星光
大道。口
参考文献:
[1]葛未来•心有“灵犀”方
能“点”“通”:以《雨霖铃》教学
内容的确定为例[j].中学语文
教学参考(上旬),2016(3).
[2]郭根福•高中语文新课
程创新教学设计[M].长春:东
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本文系2019年安徽省教
育科学研究院立项课题“基于
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学
策略研究”(课题编号:JK19101 )
阶段性研究成果]
栏目编辑吉萍教学路上上”
zhongxue yuwen jiaoxue
cankao • gaozhong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