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雨霖铃》的抒情艺术
作者:叶远生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0年第05期
作者:叶远生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0年第05期
抒写离愁别绪是婉约词的常见题材,柳永的《雨霖铃》从多角度铺叙,抒情深切、委婉,曲尽缠绵之意,堪称杰出之作。下面,笔者浅析一下《雨霖铃》的抒情艺术。
一、关于词牌的选择
《雨霖铃》相传为唐玄宗所作。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声,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行宫见月伤心,夜雨闻铃肠断声”可作证明。《雨霖铃》声调哀怨,篇幅较长。柳永以此写离情可谓尽情尽致。
二、借景抒情
1.时间、地点、场景的选择都带有浓重的感伤意味
“寒蝉凄切”暗示离别的时间,“寒蝉”即秋蝉,用“寒”比用“秋”更具感伤意味。蝉鸣无所谓凄切,因离人心情悲伤,所以听到衰弱的蝉鸣便产生凄凉之情,此是移情之法。长亭并非实指某个长亭,而是离别之地的代称,如王褒《送别裴仪同》:“河桥忘行旅,长亭送故人”,一提及长亭,离别的伤感不言自明。词作开篇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一场秋雨过后,景物愈发萧瑟,周围是凄切的蝉声,又正值暮苍茫时分,面对着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令人愁思的境界啊!
2.运用景物烘托人物心情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描绘了这样的情景:词人踏上船,兰舟渐行渐远,岸边泪眼相望的情人的身影也渐渐模糊,直到消失得无影无踪,唯有千里烟波,沉沉暮霭,楚天空阔。这一句也是融情入景的写法。描绘的景物是模糊的,模糊的景物既能衬托离人的黯淡心情,又能表现环境的空阔。试想,假如江上风光明丽,这里一只小船,那里一个小岛,看得真真切切,
而视线受了阻碍,还会有空阔之感吗?词人为何将环境描绘得如此空阔雨霖铃 柳永?因为环境越是空阔,越能衬托个人的渺小、孤独、空虚、失落。那诉不尽的离愁,那虑及前程的渺茫之感不就在这空阔的大背景下弥漫得无边无际了吗?
三、借描写抒情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几句是这首词中对离别场面的具体描写。在汴京城门外,恋人设帐饯行。可是离别在即,纵有佳肴美酒也食之无味。“帐饮无绪”已经写出了离别的伤感,“留恋处兰舟催发”又将离情推向一个高潮。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越是到了离别的最后时刻,离情越浓得化不开。“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进一步刻画了两人难分难舍的形象。这一刻画,看似简单,实则深挚动人。离别当有万语千言,为何此时竟无语凝噎?其实,这是悲痛到了极点的反应,不是不想说,而是说不出来。再者,千言万语说不尽,不如干脆不说,留下更多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想象、
补充,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写法正是运用了古典诗论中常提到的“空白”的艺术。
古代京城画院组织了一次考试,题目是《深山藏古寺》,不少画师费尽心机,将巍峨山、千年古寺表现得淋漓尽致。只有一位画师未画古寺,只画了一座山,山腰间有一个挑水的小和尚迤逦而行。这副画得了头名。推想其成功的原因,其实也正是运用了空白的艺术。有和尚必有寺,这种构思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不仅更好地体现了一个“藏”字,而且更让人觉得画面意境幽远、韵味无穷。这个故事能充分证明“竟无语凝噎”这一句的艺术感染力。
四、借议论抒情
诗歌中的议论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下阕开头的议论就是这样的点睛之笔。“多情自古伤离别”将个人的离情泛化,增加了抒情的广度;“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运用了递进的手法,增加了抒情的深度,与吴文英的名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句
是对全词内容的极好概括。
五、借想象抒情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是词人在行舟之上的推想。写酒醒比写酒醉更令人伤感。酒是用来消愁的,酒醒愁复来。周邦彦《关河令》的“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就表现了酒醒后的无奈。“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妙处不仅在于用清冷的景物表现离别后心境的悲凉,还在于这些景物本身都与离别有关,都能触动离愁。杨柳与离别的关系众人皆知。“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古时行人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常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韦庄《荷叶杯》中写道:“惆怅晓莺残月,相别。”“杨柳岸晓风残月”之所以成为名句,也与这句词本身的意蕴丰富有关。
人们常说:“时间可以淡化一切”,而《雨霖铃》中的后几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却将离愁扩展到离别后的一年又一年。柳永写的离愁无论是长
度、广度还是深度,都可以说愁得无以复加了。
(责任编辑 吕 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