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雨霖铃 柳永
———柳永《雨霖铃》赏析
说
课
稿
芜湖师范学校 李晨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 柳永《雨霖铃》赏析
谁渐行渐远,只剩了当时明月照柳岸。别有声,别有泪,别有景,别有情,正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柳永《雨霖铃》赏析。我将从教材内容、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这五个方面来说说这堂赏析课。
一、教材内容
《雨霖铃》选自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古诗文欣赏,重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这首词是柳永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既是一首绝好的词,又是一幅优美的画,因此我设计了一节赏析课,引导学生以画入词,把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感受幽怨伤感的离别之情,培养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中职一年级幼师专业的学生,她们都有古诗词的学习经历,但是对古诗词往往缺乏兴趣,不想学,学了就忘,难以领略古诗词的魅力。不过幼师学生学习音乐、美术,具备一定的审美感受力,喜欢信息化媒体,乐于接受感性的、直观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课堂形式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策略
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诵读品味,感受离别之韵。2.以画入词,进入离别之境。3.合作问答,探究艺术手法。教学重难点是把握作品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我运用“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将课文的主要知识点录制成“微课视频”,内容包括四部分:明确内容、把握情感、品读佳句、体会手法。课前,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观看视频,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与文本对话。课堂上,师生合作,探究文本,进行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深度对话。在“翻转课堂”的情境下,传统的课堂讲解“翻转”成课前学习加课堂合作探究。课堂的翻转,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实现与文本的多重对话。为更好地实现目标,落实重难点,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了诵读法、活动法和合作探究
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教师授课在网络,学生自主学习,与文本对话。
上课前一周,教师将课文主要知识点录制成“微课视频”上传到优酷网,将网址链接到班级QQ论坛,要求学生自主安排时间观看视频,完成学习,根据学习情况填写个人学习任务单。学生组成九个学习小组,完成小组活动任务,并提交小组学习任务单。这样,个人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合作相结合,完成第一轮的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学生个人学习活动包括:读文本、答问题和问疑点。在读、答、问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掌握内容,体会情感,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 )个人学习任务单
读 | 答 | 问 |
(自评) ( )1星 读准字音 ( )2星 读准节奏( )3星 读出情感( )4星 提交朗读 音频材料 ( )5星 提交配乐朗读材料 | (回答下列问题) 1.1.作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2.为了表达主题描写了哪些意象? 3.3.按照离别的时间顺序可以将词分成 、 、 。 4.4.作品的情感基调是 。 5.作品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 | (我的问题) |
小组学习活动包括议意象、画作品和问疑点。在议、画、问的过程中,学生明确意象、感悟意境,解疑质疑。
第 小组学习任务单
小组成员:
议 | 画 | 问 |
小组讨论,建议画 表现 。 | 由 同学完成“离别 ”的作品,名为 。 | 小组内合作解决的问题: 小组未解决的问题: |
学习任务单课前反馈给教师,教师整理汇总,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探究的内容。
第二步,学生活动在课堂,师生互动,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
第一环节:你读我听,体味感情。
首先请之前提交朗读音频材料的三名学生分别诵读,其他学生从节奏、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明确在朗读时应放慢语速,用低沉哀婉的语调来读。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学生都认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中“凝噎”二字要读得哽咽欲哭。据此,学生从三名展示者中评选出“朗读之星”,并由她领读,全班一起诵读。(约10分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听、评、读,对词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第二环节,你画我评,赏析意境。
完成同一内容的小组依次展示绘画作品,其余学生评价,选出“最佳作品”。评价过程由问题来驱动,画中有哪些意象?从画中你感受到了哪些词句的意境?学生在评画过程中明确,画中出现了长亭、兰舟、杨柳、晓风、残月、酒这些意象。通过课前微课视频的学习,学生指出:“长亭”乃送别之地,从来都是天下伤心处;“杨柳”谐音“留”,表达惜别之意;“晓风”和“残月”自古也是最能触动离愁别恨的事物,寓意悲凉。在评选出的三幅最佳作品中,学生感受到“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凄凉,“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痛楚,“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落寞。
学生表示,词中的意象营造了缠绵悱恻、冷落凄清的意境,承载着作者深沉的离别之情。在此基础上,教师明确,在这首词中作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约15分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结合了学生的专业特长,引导学生以画入词,进入情境,进而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第三环节,你问我答,探究手法。
教师将学习任务单中最具代表性的问题呈现出来。关于意象解读和情景交融的问题,学生表示已经理解;关于作品情节和佳句赏析的问题,请能够解答的学生来当“老师”进行讲解。对于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启发引导。我展示了齐白石的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学生很容易理解,蝌蚪是实景,而蛙声是想象出来的,是虚的。虚实相生,构思绝妙。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明确词中的实景和虚景。
带着任务单中提出的“为什么要虚写”的疑问,学生再次进入文本,通过对作者别后生活设想的分析,学生体会到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也更加体会到“伤离别”的主旨,进而了解到虚实相生对表达离别之情的妙处。(约15分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合作学习,在平等的氛围中实现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也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