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雨霖铃》MTV;朗读flah。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语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学期我们也一直徜徉于诗的园林,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铿然之音、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的苍凉之叹。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杰出词人柳永。
二.柳永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整体感知
1.播放《雨霖铃》MTV,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这首词,并谈谈观看后的一个整体感受。、
那么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
冷清秋之景今宵酒醒何处?
情景交融
伤离别之情杨柳岸晓风残月。
四.诵读指导
1.派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
2.教师指导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
;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
3.再请学生试读
4.教师稍做提点再自己示范朗读
5.学生听录音朗读
6.跟读
五.鉴赏本词的艺术特
1.提问:大家一起说说,本词最大的艺术特是什么?
——情景交融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①用哀景和乐景同写悲情
B.“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烟波浩淼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C.“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良辰好景”原为欢乐愉快的场景,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使这种欢乐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是沉入了无边无际的愁伤之中,所以,这个地方是以“乐景写悲情”。与前面几处的景物描写是有区别的。
②景情水融,妙合无痕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a.“柳”的情感内涵。
“年年柳,灞陵送别”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