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特殊句式
文言句式的基本类型有四种: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下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判断句无翼而飞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常见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一是用“者”“也”表示判断。
最典型、最常见的判断句式,是以“……者,……也”来表示。主语后面加“者”字表示提顿,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也”附在谓语后,对主语加以判断或解说。“者”和“也”不必译出。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译为“廉颇是赵国的良将”。再如:“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译文为:安陵国凭借五十里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这是用“……者……也”表示判断。
也可以单用一个“者”或单用一个“也”来表示判断。如“粟者,民之所”。译为:粟是老百姓种的
粮食作物。这是单用“者”表示判断。“夫战,勇气也”译为“战争是靠勇气的”;“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译为“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这是单用“也”表示判断。
还有是用“者也”表示判断的。如: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译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菊花是花中的隐逸者;牡丹花是花中的富贵者。这三个判断句都是用“者也”表示的。
二是用用副词表示判断,常见的有:乃、则、本、则、即、皆、非。这些副词可以根据其本身的意义来翻译,然后加上一个判断词“是”。比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译为:应当立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臣本布衣”译为“我本来就是一介布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梁父即楚将项燕”译为“梁父就是楚将项燕”;“环滁皆山”译为“环绕滁州的都是山”;“予本非文人画士”译为“我本来就不是文人画师”。马三立 侯宝林
三是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来表示判断。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译为“人家是刀板,我是鱼肉”。“问今是何世”译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这是用“是”表示判断。再如:“不知木兰是女郎”“汝是大家子”也都是以“是”表示判断。
四是不用任何标志,直接用主谓语表示判断。如:“秦,虎狼之国”,译为“秦国是像虎狼一样穷凶极恶的国家”;“刘备天下枭雄”,译为“刘备是天下的英雄”。
二、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也就是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一是用“为”“所”构成被动句。如“若属皆且为所虏”是用“为所”表示被动,译为“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为天下笑”是用“为”表示被动,译为“被天下人耻笑”。
脚脖子疼是痛风吗二是用介词“于”表示被动。比如“不拘于时”译为“不被当时的习俗所束缚”,“于”译为“被”。
三是用“被”表示被动。比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译为“英雄业绩总是被风吹雨打而消失了”。
四是用“见”表示被动。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译文为“我确实担心恐怕被秦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这是用“见”表示被动。
五是用“受”表示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译为:我不能拿整个吴国的土地和十万多人,来被他人所控制。这里的“受”译为“被”。
三、省略句
省略句是指在句中省略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常见的有省略主语、宾语、介词等。
一是省略主语。如《桃花源记》中的“见渔人”是省略句,省略主语“桃花源人”,翻译的时候要补出来,译为“桃花源人看见渔人”;“具答之”也是省略句,省略主语“渔人”,译为“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
二是省略宾语。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介词“为”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之”代指“桃花源人”,译为:这个渔人一一给桃花源人详细地说了他知道的事情。
三是省略介词。主要是省略介词“于”,如《桃花源记》中的“尽水源”要理解为“尽于水源”,省略介词“于”,这里的“于”译为“在”,句子可以译为“在水发源的地方结束”。
莫柔米断食排毒四、倒装句
倒装句是指句子当中的成分有所倒置的句子,主要有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四种情况。
一是主谓倒装句。如《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主语是“汝之不惠”,谓语是“甚矣”,翻译的时候要按照现代汉语的顺序将其调整过来,理解为“汝之不惠甚矣”,直译为“你不聪明太厉害了”,可以意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二是宾语前置句。主要有三种情况。其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译为“沛公在哪里”,这里的“安”是疑问代词,放到了动词“在”的前面了,要理解为“沛公在安”,并按照现代汉语的顺序进行翻译。再如“何以战”,这是把疑问代词“何”放到了介词“以”的前面,要理解为“以何战”,译为“凭借什么条件作战”。其二,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可以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余”是代词,放到了动词“欺”的前面了,要理解为“古之人不欺余”,译为“古代的人不欺骗我”。其三,用“之”“是”等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罪之有”,“何罪”是宾语,放到了“有”的前面,以助词“之”来表示,理解为“有何罪”,译为“有什么罪”。再如“唯利是图”,理解为:唯图利,意思是“只是追求利益”。
危险化学品经营
三是状语后置句。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
代汉语时,除了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取之于蓝”理解为“于蓝取”,译为“从蓝草中取得”,“青于蓝”理解为“于蓝青”,译为“比蓝更深”。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申之以孝悌之义”要理解为“以孝悌之义申之”,译为“把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教育他们”。
四是定语后置句。文言文中的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语之前,这与现代汉语是一样的。但有些定语可以置于中心语之后。数量短语作定语后置。如“尝贻余核舟一”,句中数量词“一”放在中心词“核舟”的后面,“一”的意思是“一只”,做“核舟”的定语,因此,这个文言句式叫作“定语后置”,翻译的时候移到前面定语的位置,译为“曾经送给我一只核舟”。还有用“者”字表示定语后置,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这里的“桃核修狭者”理解为“修狭桃核”,“修狭”是定语,修饰中心词“核桃”,“者”字表示定语后置,因此译为“长而窄的桃核”。句子译为“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