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泰山有“五岳之首”、“五岳独尊”的称誉。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时期有
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历代文化也留下了数以干计的诗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马迁的《封禅书》、曹植的《飞龙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名诗《望岳》,体会青年杜甫的豪情壮志。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了解诗歌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诗。
2、能借助想象,品赏诗句,描述诗中景象,感受诗人情怀。
3、激发学生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豪情壮志。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的美誉。杜甫诗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军官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背景链接】
《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东岳泰山。望岳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的那种蓬勃的朝气。
【题目释义】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此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还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故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读音停顿】
望岳
杜甫
岱(dài)宗/夫(fú)如何?齐鲁/青未了(liǎo)。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疏通文意】
●岱宗:指泰山青:指山未了:不尽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
●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割:分
●曾:同“层”
●眦:眼眶
●会当:终要凌:登上
译文: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它横跨齐鲁大地,青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首一览,山显得那么渺小。
【整体把握】
1、诗的题目是“望岳”,杜甫望到了哪些景象?
明确:(1)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
2、出这首诗的主旨句。
明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合作探究】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怎样描写泰山的形象的?
明确:侧面烘托。诗人使用设问修辞,自问自答,写远望所见景象。借助齐鲁两地来侧面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硕大形象。
2、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明确: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3、“钟”和“割”二字用得好在哪里?
明确:这二字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钟”的意思是聚集,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将它的神奇秀丽景全分给了泰山。“割”字写出了泰山“无情”地切断了山的阳光,使山的南北两面阴阳截然不同,也凸显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硕大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得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诗人凝望泰山“曾云”“归鸟”,不觉时间已久,连眼睛都酸困了,表达了诗人对泰山情有独钟,热爱有加。
5、诗人由“望岳”产生了什么愿望?由此可看出他什么样的豪情?
明确: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愿望。
这两句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和哲理?
明确:这句话告诉我们: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7、“一览众山小”句中的“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加以赏析。
明确:小:矮小,反衬泰山的高大,表达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
8、诗人眼中的泰山雄伟高大,神奇秀丽,我们眼中的诗人充满了豪情壮志,胸
怀天下。泰山对诗人意味着什么?
明确:景吸引着他,顶峰召唤着他,登顶是杜甫的目标;
未来吸引着他,理想召唤着他,攀登是杜甫的使命。
9、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明确: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10、归纳主旨
明确: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流露出诗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11、是什么使得全诗显示出一种激越、高昂的格调?
明确:(1)当时处于盛唐时期,天下太平,黎民安康;(2)当时诗人正处壮年,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广阔的胸襟;(3)泰山的昂扬挺拔给了诗人无限奋发向上的力量。
【写作特】
(1)意境深远,形象鲜明。
读这首诗,在领略泰山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同时,也仿佛看到了诗人那卓然独立的形象;特别是读到它的最后两句,更使人浮想联翩,仿佛跟诗人一道神游于泰山的绝顶之上,进一步感受到泰山俯瞰山的气概,对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也就洞若观火了。正因为有如此深远的意境,这首诗历来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2)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一、二句实写,三、四句虚写,五、六句实写,七、八句虚写,虚实交错,意蕴悠长。
【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流露出诗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只是对泰山的观望和遐想。但是尽管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包含“望”意,“望”成为贯穿全诗的线索,只是望的角度不同,距离是由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蕴含哲理的诗句。
明确:(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课堂检测】
1、用原文语句填空。
(1)《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2)《望岳》中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答案:B
3、《望岳》一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练传神,如“钟”“割”二字,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