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凡取与〔第一课时〕
一、教材内容:
《国学》第一册第13课《凡取与》
二、教学目标:
请君入瓮的意思
1.能正确诵读课文,读准文中的生字和难字,例如:“与〞,“己〞,“仆〞,“势〞等,能读出语言的韵律感。
2.通过老师的串讲,学生能简单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能够结合实际来谈谈如何按照这句话去做。
3.学生知道如何对待他人的帮助和怨恨,明白如何能让人信服自己。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对课文能熟能成诵;学生能简单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能够结合实际来谈谈如何按照这句话去做。
教学难点: 学生知道如何对待他人的帮助和怨恨,明白如何能让人信服自己。
四、教学过程:
一.自主质疑
老师利用场景设置来进行:老师问学生,如果你们在一趟很挤的公交车上,车到了一站,你还愿意有人挤上车吗?如果这时,想上车的是你,那你又是怎么想的呢?以此引出“己所不欲〞课文内容。
二.自主探究
〔一〕识读生字
1.教师根据本班学生识字的情况,将课文中的生字、难字选出来,用幻灯片显示出来。例如“仆〞等。
2.老师将这些字拼读两遍,其中的多音字“与〞可适当展开,形近字“己〞“已〞
可稍加辨析。
3.学生根据教师的范读,自己进行拼读,同桌互助,教师下位巡视帮助。指名读,齐读。
〔二〕朗读感悟
1.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朗读时思考:与人交往,怎么样才能让人信服?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要读出声来,还要边读边想。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下位巡视,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教师为学生范读全文一遍。范读时,注意押韵和停顿。要求学生仔细聆听。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
5.在学生熟读的而根底上,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串讲。教师尽可能将文章的内容转化到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内容上来。
三.自主应用
1.在理解的根底上,教师引导学生齐读
2.教师提上句,学生接下句
3.老师说出大意,学生对出原句。
第13课:凡取与〔第二课时〕
一、教材内容:
《国学》第一册第13课《凡取与》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汉字“分〞形体的演变。
2.知道“分〞的各意思。
3.感受汉字的神奇。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分〞字演变中形体和意思的变化,感受汉字的神奇。
教学难点: “分〞各字体不同变化。
四、教学过程:
一.自主质疑
1.ppt出示甲骨文的“分〞,带着学生观察字的结构,猜猜它是什么意思?
二.自主探究
1.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用“从图中我看见什么〞完整地说出图意。
2.教师揭示“去〞这个字的甲骨文字形,像学生进行讲解:外面是个“八〞字,中间是一把刀,意思是用刀把一件物件剖开。所以它的本来意思就是分开、别离。
3.出示“分〞字形态的变化
利用课件介绍“分〞字的不同书体
教师板演“分〞书体形态的变化。
学生尝试自己照样写写。
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最喜欢哪种书体的“分〞,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三.自主应用
1.连一连
利用课件,请学生上台来手指着屏幕连一连,如果手指对了,课件对应的自动连上。
2.贴一贴
将写有不同形体的“分〞字发到学生手上,让他们贴到黑板上对应的书体名称下。
第13课:凡取与〔第三课时〕
一、教材内容:
《国学》第一册第13课《凡取与》之《日积月累》
二、教学目标:
1.积累《请君入瓮》这个成语和它的故事
2. 复述来俊臣对付周兴的片断。
3.从故事中懂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智慧。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积累《请君入瓮》这个成语和它的故事。
教学难点:懂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智慧。
四、教学过程:
〔一〕.自主质疑
1.讲述故事的第一段,提出问题:“会是什么好方法呢?〞
〔二〕.自主探究
1.出示图,引导学生观察
“我从这幅图中看见了什么?〞鼓励学生由图猜测来俊臣是怎么对付周兴的。
2.引出《请君入瓮》的故事
教师为学生讲故事。
教师不必强调这个故事的内容,因为这个故事的内容有点残酷,学生不容易接受。只要让学生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即可。
3.联系课文
你怎样评价故事中周兴的遭遇?你能用我们之前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来形容吗?
4.想象联想
文中周兴听了来俊臣的话后,是什么反响?周兴为什么会大惊?周兴能
乖乖地成认自己的罪行,他心里会怎么想,谁能试着表演一下这个“大惊〞。
5.总结道理
教师借机向学生传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6.自由读读
学生自己自由读读来俊臣和周兴的对话及周兴大惊后的反响。
三.自主应用
1.角扮演
同桌分角表演来俊臣和周兴。
2.说说感想
以“我想对谁说什么〞自由选择故事中一个对象说说你的想法。
第13课:凡取与〔第四课时〕
一、教材内容:
《国学》第一册第13课《凡取与》之《诗歌鉴赏》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江上渔者》,背诵《江上渔者》。
2.初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和诗的大意。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读、背诗歌。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自主质疑
1.出示图,引导学生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