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难而上,积极就业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社会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永久动力。我国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寻求职业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苗仲华曾经指出,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是社会检验、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影响学校生源质量和促进在校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是学校的“天字号工程”。要以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对学校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和前景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而我国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增幅较大,又造成了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这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压力和难度。然而,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绝非一片黯淡,只要正确分析和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必能拨云见日,纵横广阔职场。
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将会更大。全球竞争以及中国总体生活
水平的提升导致中国不能永远享受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产业结构升级是必然趋势,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应该有比较大的空间。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国家创新战略,这将使得我国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有赖于基于长期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高端劳动力体。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初步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这为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增长准备了广阔的空间。
政府就业政策的持续优化将会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政府消除对高校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政策抑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实施大学生自由就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以及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打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优化我国高素质人才的配置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维护就业市场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1.就业心理准备不足。一方面,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大学
结束时,学生的自我角转换不够及时。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
2、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
3、择业能力水平不高。具体表现在:
(1)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和地位的现象。表现为:择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学校去工作。
(2)在选择就业单位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被动和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3)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和职业目标的筛选能力还不强,虚荣,和侥幸心理往往使他们改变原
有的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
(4)职业规划能力还比较欠缺,很少有人会自己做出详细的探查,明确自己的素质、实力、个人特点、能力、兴趣和学习、工作方式以及对工作环境的喜好.并依此做出决定和计划。
三、大学生如何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
1、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  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 
2、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俗话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
3、做好职业发展规划,进行职业定位。大学生在工作前应建立明确的职业定位。职业定
位就是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与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避免就业的盲目性,降低就业失败的可能性,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做好职业定位,必须做到:了解自我。正确评价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个性特点、天赋能力、缺陷、性格、气质、兴趣等等,问问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对自己各方面能力进行摸底,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其他应聘者的经验、经历,选择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从而彻底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了解职业。包括职业的工作内容、知识要求、技能要求、经验要求、性格要求、工作环境、工作角等。仔细地分析比较自己和职业要求的差距,根据自己的特点仔细地权衡选择不同目标的利弊得失,还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确定最终达到目标的方案。
4、降低姿态,正确评价自己,合理定位是每个大学生应该思考和服从付诸实施的问题。大学生参加工作的低要求就认为自己是贬值的观念是错误的。要认识和理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员,是普通劳动者。要低姿态的面对职场,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普通劳动者。
四、对学校就业指导课教学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1.转变观念,真正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做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作为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除了具有帮助学生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并进而实现“充分就业”的功能之外,还应具有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等作用。同时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员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之中。同时还要改变家长的不正确就业观念问题,因为家长的不正确择业观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帮助家长分析就业形势,积极倡导学校、家庭、学生共同承担大学生就业的责任,呼吁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的就业工作。
2.狠抓落实,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各项建设,促进就业指导工作向专业化、正规化迈进。首先应建立和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各项职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发挥信息采集、就业政策与职业咨询、择业技术、技巧指导等功能作用;其次应当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与基层的院系及相关专业人员的联系与沟通,在高校内部组成上下贯通的指导网络。同时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软硬件建设,当前尤其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专兼职人员队伍。同时做到形式与政策宣传到位,信息传达及时到位,就业服务到位。
3.加强研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学科加以建设,在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同时,加强就业指导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体系。
4.主动架桥,强化高校与地方劳动人事部门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联系与沟通,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社会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机结合,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逐步实现高校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
>大学生就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