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
内容提要:
本文从三个方面浅要分析了李清照在其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愁绪。引论部分着重分析了李清照词中的愁与其他词人词中所表现出的愁的差别与原因;正文部分从李清照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对人生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关注等不同层面去透视李请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对个人生活、国事变迁所表现的感情与沉痛从而揭示其词中所表现出的“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点。结尾,补充说明透过李清照词中的愁,我们看到了什么和应该欣赏的方向。
关键词:闺愁、离愁、闲愁、家愁、国愁
引论:李清照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她能书会画,文学方面诗、词、散文兼长,
但以词尤工。李清照的词主要内容是抒写她个人的生活与情怀,可以说是她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的诗的记录。由于生活遭遇、思想感情的变化,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限,可以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词主要是表现其作为一个少女少妇的生活,表现其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喜爱。词的基调是开朗、欢乐的,但闺愁闲怨也时有流露。在许多词家把“诗言志,词言情”的文学理念十分推崇的当时,抒写闺愁闲怨的词并不少(尤见“花间”、“婉约”),但都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出之。李清照的词却是女性思想感情的自
我表现,因此对女性的感受抒发得更加细腻、深切,也更动人。词是最富女性美的一种文体,李清照作为一位词坛奇女子、闺中伟丈夫,是把词的美发挥到极致的高手之一。她在词中所表现的强烈的抒情主体意识,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李清照后期的词作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但她的词与同时代其他爱国词人所表现出的悲愤、愁苦或慷慨激昂又有所不同。她不是一个人站出来历数时代的不幸、社会的痛苦,民生的愁怨,而是以自己做为抒写的主体,在自己凄凉的身世中,包含了国破家亡的深愁与悲歌,因此,李清照的词更具有超时空的感人魅力。
当然,李清照词的内容绝非“一个‘愁’字了得”,而她的词中的“愁”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达手法都与其他词家有所不同。下面就李清照在其词中所表现出的愁及表现这愁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上的特点作以浅要分析。
一、李清照前期词中的愁——离愁、闲愁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出生在一个文化素养很高的书香门第,祖籍山东济南。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在北宋文坛上颇有名声;母亲王氏,知书识礼,工于词翰。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自少便有诗名。李清照的少女时代是在那“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半城湖”的历史名城济南度过的。那“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优美环
境陶冶了她的性情,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使得她除了具有一般女子阴柔、善良、细腻的特性外,又有文化女性的特质,比如喜欢寄情山水、爱好文学艺术、关注国事、多愁善感等。因此,少女时代李清照的词多能在鲜明生动的形象中,揭示大自然的美,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和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是她那时生活的很好写照。但是,这时“愁”对她来说还是一个遥远的东西。如果说有的话,也只能说是那种为赋新词强登楼之愁。也只能是那个“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蹴罢秋千”)的天真少女的青春萌动的朦胧之愁。
十八岁那年,李清照结束了他纯真的少女生活,与比她大三岁的太学士赵明诚结婚。赵明诚是山东诸城人,自幼喜好收藏考订金石刻词。热爱文学艺术的李清照嫁给这样一个醉心于文学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丈夫,自然是如鱼得水。夫妇两人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满。这在婚姻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里,能遇到志趣相投、情意相和的对象,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十分幸运的。可是,丈夫又要经常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极大的悲愁和苦闷。思恋之中,自然不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诸笔端。表现爱情生活是李清照前期词最重要的内容。她深于情,专于情,而且勇于在作品中表露爱情。她吟风咏月,是为了爱情;伤离惜别,也是为了爱情;征鸿过雁引起他的怀恋,春花秋月惹动她的相思。因此,这期间她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是“离愁”、“闲愁”即闺中之愁。所谓“闲愁”者,闲极无事而生愁也。而李清照之所谓“闲愁”无不因相思而生,实则是串串闺中离愁。我们来看她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
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
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上阙,写一个“思”字。起句领起全篇,景物描写由户外到户内,设清丽,意象蕴藉,既刻画周围景,又烘托词人情怀,它使词在开始就显示出特有的环境气氛和感情彩。接下五句,以“独上”暗逗离情,以“雁足传情”之典,轻启惦念之情。下阙,重写一个“愁”字。换头一句,即景比兴,过渡到纯
抒情怀,直吐胸臆,尤其“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组四字对句,结构工整,表现手法巧妙,真是“语言飘逸,令人省目”(李廷机《草堂诗馀评林》)。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则将思念之情深化为离别的愁情;同时又把这种相思与离愁一而二,二而一的进行分合,以见出夫妻二人的两心相印、爱情之笃。此愁不仅见于此,而且见于彼。象这样由己推彼,设想心爱的人也孤单凄苦的词章,还见于《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深挚的感情跃然纸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丈夫的依恋与信任,对美满婚姻的珍视,对爱情的珍视。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一首也是写离愁。它截取了别前别后两个横断面,加以深入开掘,把沉挚、凝重的离别之苦、相思之愁,写得婉曲、典雅,又不失语言的平易、畅白。作者以自身——一位文静、深情而又心灵细腻的少妇作为抒情主人公,写自己的离怀。将自己的主观感情融入到周围环境和
物品上,虽未直吐胸臆,但人物心中的离愁却不待言说。这里所有的情慵意懒,都是因为“生怕离怀别苦”。“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为什么呢?留给读者自己想象去。笔法极为曲折。而别后的情景更加冷清孤寂,词人所有的愁苦、期盼都铭刻进了“凝眸处”的那“一段新愁”里。
写离愁是李清照前期词作的主旋律。愈是志趣投契、情如胶漆,离别之苦就愈甚。然而丈夫经常宦途奔走,远别长离使多情的词人饱受别离之苦。再加书信不便,音讯杳然,更使词人心灵上产生凝重的离思。急于宣泄的离愁就形成了一篇篇感情浓郁的诗篇。《醉花吟》(薄雾浓云愁永昼)也是以委婉含蓄的手法表达了闺中的寂寞和离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的黄花比拟人的消瘦,更是极富于创造性的形象;用消瘦表明长时间的痛苦的相思,不说破情而情愈深,不说破愁而愁愈长。
作为一位知识女性、一位女词人,李清照在词里展示出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流露出她对爱情的向往,这就违反了封建社会为女性所规定的伦理教条。她主观上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对封建礼教的冲击,但客观上却具有了反封建礼教的意义。作为表现思妇闺中寂寞愁苦的诗词古已有之,从《诗经》到宋词,可说比比皆是,然而这些诗词都是由男性来代言,于是乎就成了“乐而不淫”,而一旦出自女性之手,却成了“闾巷荒淫之语”(王灼《碧鸡漫志》)。其实这正是李清照前期词的思想价值之所在。以女性之手,写女性之心;基于深厚的现实土壤,从个人肺腑自然流出,体现健康深挚的伉俪之情;率真、诚挚、热情、凝重、深婉。
二、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愁——家愁、国愁
每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总是与这个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她)不是,也不可能是孤立的;而社会的变化又总是在这个社会里的每一个人身上得以体现——它不是,也不可能是虚无的。李清照后期的词作就深深地打上了两宋社会变迁的烙印。从靖康元年起,李清照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打击,长
期颠沛流离。时代的动乱使她写出了更为动人的词作。这些词中表现的感情极其沉痛,内容也不仅仅是个人的不幸,而带有时代和社会的因素;所表现出来的愁,也不再仅是离愁别绪的闺中之愁,而是家愁、国愁。
她从北方流亡到南方,但总是忘不了沦陷于金的故乡。《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说:“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说:“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这种深沉的家国之痛、凄凉的身世之感,悲哀缠绵的情绪、愁苦深沉的感伤情调是李清照后期词的突出特点。最有代表性的是她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
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
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
字了得。
这首词十分生动的表现出一个身经国破家亡悲惨生活的孤苦妇女,在一个秋日黄昏时分的真实的生活感受。全词就写长久郁积心中的一个“愁”字。秋天的黄昏,秋雁、秋菊、秋桐、秋雨、秋风,无不触动词人的愁绪。词人选用了这些古典诗词里常用的物象,使人们容易理解,恰当的表达了自己的心境。又将这些常见的物象给予不同寻常的描绘,赋予它们以特别浓重的感情彩,使它们具有独特的格调。最后词人还将这些物象做了匠心的安排:写寒冷,出之以淡酒难敌;写过雁,说它是旧时相识;写菊花堆积,则责怪无人采摘;写梧桐细雨,则伴以孤独倚窗凝望的痴人。从而,物象与感情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使它们更有力的表达了词人的感情。词写词人一个黄昏的悲情愁绪,虽只是一时一地的景物与心境,但它又是极具典型意义的。由于南宋统治集团的逃跑卖国,使无数百姓遭受了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苦难。李清照就是这千千万万受难者之一。她的词中所表现的个人的深愁惨痛,也正是南渡时期许多背井离乡的人的共同感受。因此,她的这些词就具有时代和现实的意义。李清照这种由个人生活的今昔之感所引起的深愁,是一个身经丧乱而具有爱国心的人所必然有的感情。她在词里虽然没有象在诗里那样表现出慷慨悲壮的英雄气概,没有“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的万般感慨;没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浩然之气,但是,这正是因为她对词有着深刻独到的认识的原因。她主张“词别是一家”,强调音律,崇尚典雅、情致,反对以诗文之法作词,重视词自身的艺术特点,这就使得她的词永远
是抒情的。当面对没有希望、没有光明,只有苦难的流亡生活时,词人的笔会是多么的沉重,流淌出来的文字又怎会不充满了愁苦呢?纵然是自然界里春光明媚,又怎能燃起“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的活泼生趣呢?当然也不会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少妇时代的绵绵闺愁了。通过李清照于绍兴五年(1135)春作的《武陵春》我们或许可知一斑: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
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里的“日晚倦梳头”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的“起来慵自梳头”语意是相同的,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其深浅自然可辨。这样的深愁都是来自“物是人非”。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重大的变化,无数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即使春光尚好,想去泛舟,也怕这轻舟,“载不动许多愁”了。
在李清照晚年的词作《永遇乐》(落日溶金)里,她没有直言其愁,而是用对比的手法:乐景与哀情,乐景与哀景,昔日盛装、乐情与今日憔悴、哀情,他人乐情与自己哀情,构成鲜明对照,使愁不言而自溢于言表,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哀怨愁苦之情。结句“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所透出的孤寂悲凉,使我们看到,词人在经历了历史的巨变、人事的沧桑之后,已经再也不愿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只是在
愁苦隔帘笑语中聊温旧梦。这里我们还能从另一个侧面看出,词人的孤寂与凄凉还不仅仅感于个人身世,还有她对社会的关注。在她看来,帘儿外面的繁华与笑语中,多少已经掺进了“,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悲哀了。因此,此时家愁已远不如国愁更甚了。
如果说不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是高尚的生活追求,纵有千愁万愁,也就无以表达;纵是国破山河碎,也会熟视无睹、麻木不仁。在李清照生活中,文学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深厚的文化素养使她冲破封建社会强加给女性的种种桎梏,使她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哪怕是基于无限的孤寂与悲凉!这就是李清照后期词的思想价值之所在:以个人的文学素养为基础,以个人的生活境遇为素材,以个人的思想感情为向导,抒写一个国家的剧痛、一个民族的悲苦。这种方式虽然少了一份激昂,多了一份忧郁;少了一份慷慨,多了一份愁苦;少了一份轻松,多了一份沉重,但是,它却具有了一份光彩照人的人格魅力,有了一份超时代的感染力,有了一份所谓壮词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就李清照词的内容来说,确是局限于个人的生活天地,她抒写的是个人的欢乐、痛苦、悲哀和理想,展示的是她自己的内心世界,反映的是她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有才华、有抱负、有理想的女子,是怎样被禁锢在寂寞深闺和萧条庭院之中的;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女怎样变成了一个忧郁寡欢、多愁善感的人的;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国家衰亡、中原沦丧,是迫使她怎样流离失所,最后在愁苦不堪中结束自己一生的。
谈李清照词中的愁,不是欣赏他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低沉的调子、柔弱的感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