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炒牛肚的家常做法应县农业、气象谚语的修辞现象
一、谚语的定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谚,传言也。”段玉裁注为:“传言者,古语也。”而翻阅现代有关中国谚语的书籍,其中对谚语的定义大致是:谚语是劳动人民创作并广为流传的定型化的艺术语句,它是人民智慧和各种生活经验的总结,是带有讽喻性、训诫型、经验性和哲理性的语言形式。由此可见,谚语是在大众口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文学形式。1686年
当天拼音谚语有雅俗之分,俗谚是指来自民间口语的谚语,凝结着广大劳动众的经验,蕴含着科学真理和生活哲理,给世人以教育和启迪。俗谚包括农谚、健康谚语等,而本文所要介绍的山西应县农业、气象谚语就属于俗谚的一部分。
二、丰富多样的应县谚语
应县地处雁门关以北、大同盆地南端,独特的方言和地理造就了独特的谚语,又由于应县属农业大县,农谚自然占了当地谚语的大部分。
应县谚语主要以口耳相传,为便于记忆,常采用一些巧妙的手法,如修辞手法,这样又增强了谚语的知识性,融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体现了特定的思想,表现出不同的感情彩,使其具有音律美感、民
族特和地方风格。
三、应县俗谚的修辞情况
(一)讲究修辞格律
谚语通常简短顺口,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且容易记忆。押韵、儿化的运用等是应县俗谚体现其节奏美的重要手段。如:谷雨前后,点瓜种豆。
这则谚语中“后”和“豆”押韵,生动形象地透露出“谷雨”这一节气前后应是种植瓜类、豆类的最佳时机。
又如:大寒不寒,人马不安。
谚语中“寒”与“安”押韵,意思是大寒时节不寒冷,人和牲畜都有生病的危险。
应县俗谚中还可看到许多儿化现象,这也与应县方言儿化音重有很大的关系。儿化表示“小称”、“爱称”,也有调节语句节奏的功效。如:鸡儿上架早,明儿个天气好。
其中“鸡”“明个”都用了儿化,前者是指“鸡”这一类,表示“爱称”,后者使整句节奏感增强。总之,儿化使语言更加亲切、通俗。
(二)修辞格的运用
、比喻。也叫打比方,用一种性质不同却有相似点的事物去比另一事物,达到生动鲜明的效果。比喻在应县俗谚中经常被使用,它将一些深奥、抽象的东西浅显化、具体化。如:苗前一根草,赛过毒蛇咬。
本谚语将庄稼周围的草比作毒蛇,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锄地的重要性和杂草对庄稼的毒害,正所谓“人勤地不懒”,“人勤
地生宝,人懒地生草”。
、夸张。就是言过其实,故意将事物的某些特征作夸大或缩小的描述,富于强烈的感情彩。如:离九十天冻死狗,离伏十天热死狗。
狗是比较好养的动物,却也受不住数九之前十几天的寒冷和数伏之前十几天的炎热,竟连生命都有了威胁。这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道出了应县当地当时的天气状况,表达了人们对这两种天气的深切感受。
又如:处暑不出头,割了喂老牛。
处暑前后,应县天气开始转凉,很多庄稼都应逐渐成熟,而那些仍未出穗的庄稼,收成大打折扣,有时甚至就毫无收成可言,苗大多可以割了喂牲畜了。这里也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说明节气与庄稼收成的重要性。
、排比。用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表达具有关联性的内容。应县俗谚中也常用排比方式表达完整、周全的意思。如:云朝东,摸个空;云朝南,没个完;云朝西,渍泥糊糊没圪膝;云朝北,打倒麻子带倒谷。
这里“朝”是朝向的意思,即乌云的走向。雨前乌云的不同走向可以预测下雨的情况,这个排比句从乌云的四个不同走向展示了即将来临的雨是“雷声大,雨点小”还是“拖泥带水”,生动形象而又周全,音律和谐,节奏感强。这是应县人民在长期
的生活生产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对他们做好生产生活的准备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手法。在应县俗谚中经常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其人的思想,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如:太阳出宫,冻得穷人发昏。
俗谚中将太阳拟人化,为它安置了一座宫殿,将太阳升起比作太阳出宫。“冻得穷人发昏”指的是在寒冷的早晨,太阳升起时温度很低。这则谚语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也有押韵的韵律美,句末“宫”、“昏”押韵,它们的韵母都是[],体现了应县方言前后鼻音不分的特点。
、其他修辞形式
应县俗谚所用修辞格绝非以上几种,对比、对偶、顶真等等,从不同方面赋予应县俗谚以特。如:早晚烟扑地,必定有雨意。
这是一个流水对,意思是早晚烟囱里冒出来的烟扑向地面,是下雨的征兆。
又如:粪肥土,土肥苗。
这则谚语中前句的最后一字作了后句的开头一字,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恰当地表明了粪、土、庄稼三者之间的关系。
响铃公主
应县谚语中还有多种修辞格综合运用的现象,如:正月十五雪打灯,八月十五云遮月。
这则谚语形式上是对偶,内容上各分句又运用了比拟的手
灭蝇方法
法,赋予“雪”、“云”人的思想和动作,用“打”、“遮”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雪和云的动态美。这则谚语表达的是如果正月十五晚上下雪或八月十五晚上阴天或下雨,那么这一年很可能是个丰收年。它也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什么是教育
四、结论
谚语作为民间语言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反映,不仅给人以启迪和教益,而且还能使人在轻松的状态下获得知识和美的享受。应县谚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再加上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其艺术魅力,突出了应县谚语本乡本土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