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沈从文《边城》的审美内涵
  谈沈从文《边城》的审美内涵
边城 沈从文  《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品。沈从文在作品中构筑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表现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使人真切感受到了湘西自然、人情和人性的美。本文将从环境、爱情、人性三个方面分析《边城》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边城 环境 爱情 人性 审美内涵
  一、精神神庙的湘西美
  《边城》开篇便将读者引领到湘西的一片旖旎风光中。湘西地处川、湘、黔三省交界,边城茶垌较少受到现代都市资本主义文明的侵蚀。加之那里是少数民族杂居,受过去统治者大汉族主义压迫,增加了少数民族的内聚力和团结性,而民族内的阶级、等级观念相对淡薄。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桃源。白塔下的老人、女孩和黄狗居住在一条小溪边,“溪流如弓背……清澈透明……”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大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大自然的美令人陶醉,而大自然养育出的子民更
令人赞叹。如此自然的神来之笔在《边城》随处可见,文字美传递着环境美。
  沈从文的故乡就是湖南湘西的凤凰县,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城,古朴的民居与青山绿水浑然天成,现已成为是我国一个著名的旅游点。在湘西世界里,沈从文在山与水的自然环境中度过了一般乡下孩子应有的童年,青年时在令人烦乱的军营里挣扎生存,到后来弃军从文远走北京,从此就有了他艰辛地文学创作生涯。这期间,沈从文在都市生活中看到的是太多的血腥、伪善、残酷和丑恶。于是他转过身来,从过去,从民间寻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用乡村原始的美来达到改造社会,重塑民族品德。因此湘西这块被人们称为“中国的瑞士”的故土终被沈从文发现并钟情。对湘西故土的思念,在潜意识里催动着他的创作激情,也使他从中得到心灵的慰藉。湘西世界虽然是原始的、贫穷的、封闭的,但又是自由的、浪漫的、独立的。湘西山美、水美、人更美。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心中虔诚供奉的神庙,她完善、自然、淳朴、宁静、自给自足。她是沈从文理想的精神家园,心中永远皈依的圣地。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就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作者在《边城》中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作者将湘西极力渲染成世外桃源,其实也就是沈从文的文化价值寄托。作者正是将现实中的湘西边地进行艺术的加工再塑造,从而展现给我们一个美丽的、充满田园牧歌式的湘西桃园世界,让人无限的神往。
  二、凄美清纯的爱情美
  在沈从文看来,爱情是生命得以优美、健康延续的惟一保证。因而在《边城》中,生命的乐章是借助翠翠和傩送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弹奏而出的。作为小说情节核心的是翠翠和傩送兄弟俩的缠绵绯恻的爱情故事。三人都显示出热烈、深沉、忠贞和崇高正直的品质。傩送的勤快、热情、大方、勇敢,翠翠的聪明、纯朴、善良,以及符合乡下审美标准的容貌与形体,造成了他们灵魂的相互吸引。翠翠对傩送的爱,虽是一个下意识的朦胧感到明确体验的发展过程,但傩送是翠翠的初衷所在,在全部的发展过程中,翠翠始终面临着这种考验,是信守使自己梦魂牵绕的最初选择,还是因为人事的相左而改变初衷?最终她拒绝了天保的托媒提亲,情感始终倾注在傩送身上。在爷爷死去以后,她从杨总兵口里得知爷爷猝死、傩送下行的前因后果后,“哭了一个晚上”,最后孤寂地守着渡口,等待傩送的归来。而傩送对翠翠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明确的追求。为了得到翠翠地爱情,他半夜里到那些月亮照及的高崖上去为她唱情歌。当一座碾坊横在他俩之间,是要渡船,还是要碾坊?这实质上是要爱情还是要金钱的选择,傩送选择了渡船。可见,傩送对翠翠的爱也是纯真的,经得起考验的。只因偶然与误会,使这一应完美的爱情成了悲剧。但是,结局的不圆满并不能否定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是纯洁、自然的,丝毫没有受到金钱、财富和社会地位影响的。他们的爱
情是边城人爱与美的化身。
  翠翠与傩送这对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蕴东方的传统美德。在他们的爱情中,人格品性是善良的,情感欲念是纯真的。基于这种品性情感的爱情是赤诚的,具有纯洁美、朴实美和真挚美。
  三、纯朴善良的人性美
  《边城》所表现的生活单纯和宁静,反映了湘西山民淳朴善良的美。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古君子遗风。边城中生活着各式各样的人:有老船夫、翠翠、船总顺顺、天保、傩送、过渡的客商、吊脚楼上的歌女等人物。他们都真实地生活着,构成了近似完美的理想社会。在这里存在贫富之差,却人人享受着平等待遇。他们依靠着劳动过活,与人为善,以诚相待,没有都市文明的虚伪、污浊、狡诈、自私,只有充溢着原始本性的天性和淳朴品性。
  老船夫忠厚老实,重义轻利,一副古道热肠。他管理着碧溪咀的渡船,活了70年,从20岁
起便守在这溪边,50年来不知来去渡了多少人。他爱这里青山绿水,爱渡船,爱过渡的人们。他和外孙女却过着相依为命的清苦日子。却安然自得,其乐融融。几十年来,无论晴雨,必守船头。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他善良、质朴、忠实,遇到过渡人要付钱时,他便俨然吵嘴似的申明:“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尽管如此,还是有人给了钱,老人便用这钱买了茶叶和草烟,草烟慷慨送给会吸烟的过渡客,在六月里,将茶叶用开水泡在大缸里,供过路人饮用。真诚的老船夫同时获得了人们对他的关爱,卖肉的不肯收他的肉钱,水手们送红枣给他,小商贩们送粽子给他。他宽厚热情,慷慨大度,有时他进城买酒,遇到熟人必请人喝酒。女儿因和人私通怀孕带来了不少麻烦,他没有一点责怪,仍然平静地生活。女儿殉情后,自己一个人默默地承担抚养孙女责任。特别是为翠翠的婚事,老人家可以说殚精竭虑,比他自己的任何事情也尽心,也卖命,他因为自己没有促成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最后在忧郁中死去。在渡船老人身上,体现了美好淳朴的人性美德,这是生命原生态透溢出的生命存在形式之美,也是生命存在形式的本真。这种超越阶级关系、金钱关系的情感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见的,但沈从文却通过这种感情揭示了人物身上所蕴含的美好的人性。
  翠翠青春美丽,湘西的青山绿水给了她动人的灵气,生活简朴的她不慕钱财,体贴老人。
翠翠的爱情,是处于一种朦胧状态的,她渴望爱情,喜欢与青春有关的事物,但怕别人察觉,自己就陷入一种迷乱和凄凉。她对所有发生在自己和傩送之间的事情都很敏感,但始终保持着少女的矜持。她善良无邪,不染纤尘,使她成为我们读者心中的女神。《边城》的人物里没有一个是坏人和恶人的,除了老船夫和翠翠之外,船总顺顺的仗义疏财,傩送兄弟的刚健爽直,老马兵的无私友爱等无一不折射出人性美的光辉。
  《边城》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小说着力通过人物之间的原始醇厚的纯美世界,构建了一个没有现代文明侵蚀、没有都市喧嚣与堕落的美好的湘西世界,这里是人生的乐园,这里是人间至美所在。作者通过作品中人物和环境将自己的感情融注其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人间美好、善良和友爱的愿望,人性美与自然美将读者带入一个美好的世界,让读者在领略湘西风土民情的同时,接受爱与美的洗礼与熏陶。
  参考文献:
  [1]沈从文,边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沈从文,沈从文小说集[M],上海:仿古书店出版,1928
  [3]吴福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三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钱振刚、邵子华, 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5]王继志,沈从文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6]王晓洁,边城牧歌[J],现当代文学研究,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