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绘画与传统古典园林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都源于自然,且高于自然。作者绝大多数都是文人墨客,普遍有着相似的审美品位和艺术情怀。中国古典园林也别称为文人园,缘为在其创作和建造中很大程度上运用了文人墨客的思想。这些诗词绘画与园林在题材的选择和艺术表现上都强调“师法自然”,都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追求和理想境界借物咏志,借景抒情,传达崇尚自然、高雅悠然的情怀。在意境的创造中,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境。甚至可以说中国传统诗词绘画的文化内涵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思想的精神指导核心。二者在一定的程度上推动了园林的发展,使其达到了一种“诗情画意”的艺术意境。
标签:古典绘画 古诗词 中国古典园林 艺术意境
中国古典绘画概述
中国古代绘画是我国漫长文化发展过程中艺术家用绘画的形式描绘和记录的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简称“中国画”、“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做到“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在类别上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类。其中,以绘画
自然风光中的山水画最受人们推崇。此类画种多为表现自然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观为主体对象,同时抒发了作者的广阔胸襟,寄情山川自然的情怀。在隋唐时期,山水画正式独立,发展成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一幅大型独立绘画。五代时期,传统山水画绘制逐步趋于成熟,这一时期的画作,构图上多以全景式为主,偏向于表达宏阔的自然景观现象。而发展到元代,文人画占据了主流,画者将生活意志、理想情操融入到绘画作品中,他们笔墨潇洒、境界旷达,赋予画作“逸”的风韵。从历史演化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山水画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再现,也是中国文人思想文化的凝聚,是“天人合一”的体现。通过各种现实主义或写意手法,将自身的思想情感糅合于绘画中,赋予山水文化一定内涵和审美意向。
中国古诗词概述
词,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具有独特的格式韵律。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根据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告别诗,边塞诗,山水诗,咏史诗,死亡诗,诗歌诗,军事诗。在唐宋时期,写意山水诗让诗歌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从而影响到园林创建。以诗情画意融人园林,不但体现自然本身的美,且用艺术手法加深了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中国传统的古典园林是世界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它包含各种艺术,如传统的山水画。古诗词、书法、等。其内则体现了至高无上的自然精神境界。在我国历史上,建有无数精美的古典园林,有“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之称。追本溯源,园林作为文字,最早出现于西晋时期的诗文中。在《杂诗》中写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而北魏杨玄之在《洛阳伽蓝记》中提到:“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唐宋以后“園林”这个词被广泛应用。直到明朝,园林便真正成为了一个特定的概念。
其实,早在商周时期,古人就已经开始对于造园活动进行探索,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发展,闲暇时光会进行郊游狩猎等活动,而往往被选作为狩猎区域的自然空间被称之为“囿”,“囿”水草丰茂、林木葱郁,这也是古典园林最早的雏形。在秦汉时期,“囿”逐渐发展起来,除了提供狩猎功能外,还增添了一定的建筑宫殿。便称之“苑”,“苑”初步具备了园林的特性。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园林开始频频出现,园林也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到了隋唐时期,古典园林的剙造进入了成熟期,造园者将园林与诗词绘画等其他文化相结合,同时开始了对园林意境营造的探索。经济文化繁荣的两宋时期,古典园林的建造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艮岳”便是这一时期园林的巅峰之作。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明清时期终于达到了一定高度的艺术境界。中国第一部关于中国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园冶》,是对中国古代园艺艺术理论和设计思想的总结。他认为:“大凡造园,不分乡村城郊,地段以偏静为胜,伐木迹地,则应刈除杂草;景物可因借随机,在涧畔就整理兰芷。”
书中对园林的选址地段、营造手法等都进行了归纳。园林在经历过各个朝代的发展后,逐渐形成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其中由于历史原因,皇家园林多分布在北方地区,而私家园林多分布于南方地区,因为地域文化的不同,还出现了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等。无论何种园林都具有一定独特的美和神韵,其特征大致归纳为几点:1.“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指导思想;2.注重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上的追求;3.“写意”手法的运用,赋予有限形象深远含义。
意境构造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意境几乎渗透到所有艺术领域。它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成就,是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场景的结合的反映。意境并不是一堆现成的形式,不可能像从货架上取货那样,随意取舍。但是,我们是可以通过很多形式体会这样相对抽象的存在,并
在适当的场合巧妙地应用。无论是中国古诗词绘画还是园林,意境于它们而言都是追求的中心内容。创造含蓄幽深的美的意味。
中国画、古诗与园林的联系
中国画讲究“意在笔先”。“夫像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可见立意是绘画之本质。而园林的立意《园冶》中呼其为“相地”。即造园者在设计建造之前,对自然环境因素和造园的各种条件进行仔细考察,深入思考,然后在自己脑海中形成主要思想和各景象。如不先立意压根谈不上创作,只有根据自然条件、审美品味和使用功能等方面进行构思。利用环境,叠山理水,修筑建筑、规划绿化。依山取山景,得山林意境,傍水得水景,便观水意境。意因境存,境因意活,相辅相成,方造得优良的园林艺术。而山水画也常将园林建筑纳入,如仇英(明)《梧竹书堂图》,竹林间绘小屋,而屋子又置身于自然环境中,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巧妙的融汇,别有一番自然意趣。而园林的设计、陈设中又包含着中国画,如扬州的和何园,悬挂的山水画作,点缀室内空间的同时,也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诗古诗词对园林的影响最为明显的一点,在园林中的造景立意、取名,直接取材于
诗词句子来营造环境氛围。例如苏州的留园,留园北岸傍水有幢楼房,阁楼名“远翠阁”,取方千诗“前生含远翠,罗列在窗中”之意,楼下的则取于陆游的一句“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麻麻自在花”故名之“自在处”。因景诗相符的缘故,所以在很多的古典园林中,我们都可见到两种文化的互相渗透及映衬。中国古典绘画、古诗词在古典园林中的体现——拙政园
以具有传统古典园林代表性的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为例,从中国画、古诗词的角度出发,剖析二者在造园艺术上的体现。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一座建于明代的著名古典私家园。与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也是至今保留得相对完整的文人园林。明正德初年,御史王献臣将大弘寺原址进行拓建,修筑园林,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拙者之为政也”川之意,寓意园主“不得志于朝,寄情山水,筑园以明志”3,故而起名为“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内,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园主人的出行问题,但是位于城内的园子并没有依山傍水,因此缺乏了一定的自然山水野趣。那么如何弥补这一点,让园主人在自己家中也能感受到自然的气息呢?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营造开阔的环境,成为了重要考虑点。而在造园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参考了传统绘画的技法思想。1.关于视角,以散点透视代替焦
点透视,让空间有包容性;同时,利用山水画中“平远”、“高远”,将游览者观赏视线基本控制在“平视”和“仰视”两种方式,这样就避免了暴露园林的短处;另外在构景上,根据实际环境,巧妙的运用借景这一手法,合理进行远借和近借,充分利用景观要素的同时,还延伸了空间;2.在距离问题方面.,山水画通常会将树、建筑等元素根据需要放大缩小,在与周遭的环境中形成一个适合的比例。加以各种绘画技法,体现空间上的疏密虚实关系。通过对建筑、山石、草木、水体等要素的运用,赋予园主人的情怀和所追求的精神思想,营造出富有内涵的景观。不仅对中国画的技法思想的学习借鉴,同时也很巧妙的结合运用了古诗词的文化精髓。如园子的“与谁同坐轩”轩名取自苏轼一词“与谁同坐,明月 清风 我”。
总结
古诗中的山水风光中国传统园林蕴含了建筑、绘画、文学、诗歌、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其中,都说一座精美的园林就是一部耐人寻味的典籍。古人垂青于书画,便常在园中以楹联、门匾展现审美情趣,彰显文化品位,于此同时也丰富了园子的文化内涵。似乎可以这样说,没有古诗词绘画点缀的园子是没有灵魂的空洞肉体,二者赋予了它深蕴的精神文化、人文气息。在当今科技发达的时代,各种新科技技术,新型材料铺天盖地的袭来,为现代的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表
达展现方式,这些新技術带来的科技感、现代感实古典园林没法展现的,但这些现代技术却缺乏古典园林那种韵律美,缺乏一定的文化内涵,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何古典园林能如此经典,在学科理论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仍被膜拜,其中的造园技术、意境等等,仍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学习,结合到现代的园林景观造园设计中,创造出更多有内涵有实质精神文化的园林,而不只是停留在空有一副好皮囊上。
参考文献
[1]计成.园冶[A].陈植.园冶注释[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51.16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3.13.
[3]罗哲文.中国名园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5.2
[4]熊平.中国传统山水画空间创作与古典园林空间设计的共通原理及应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7.6.1
[5]汪峰.浅谈文人画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影响.2018.8.5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