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经典古诗五⾔律诗赏析【⼀】
《送梓州李使君》
唐代: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响杜鹃。
⼭中⼀夜⾬,树杪百重泉。
汉⼥输橦布,巴⼈讼芋⽥。
⽂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赏析
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情,抒发惜别之意。王维此诗,⽴意不在惜别,⽽在劝勉,因⽽⼀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治今四川三台县)的⾃然风光,形象逼真,⽓韵⽣动,
古诗中的山水风光令⼈神往。
“万壑树参天,千⼭响杜鹃。”⾸联是说,梓州⼀带千⼭万壑尽是⼤树参天,⼭连⼭到处可听到悲鸣的杜鹃。
开头两句互⽂见义,起得极有⽓势:万壑千⼭,到处是参天的⼤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有听觉感受,读来使⼈恍如置⾝期间,⼤有⽿⽬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象阔⼤,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于发端的范例。
“⼭中⼀夜⾬,树杪百重泉。”颔联是说,⼭⾥昨夜不停的下起了透彻的春⾬,树梢淅淅沥沥或像泻着百道清泉。
⾸联从⼤处落笔,⽓势不凡;颔联则从细处着墨,承接尤佳,不愧⼤家⼿笔。诗⼈展现了⼀幅绝妙的奇景:⼀夜透⾬过后,⼭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上⼀般,充分表现出⼭势的⾼峻突兀和⼭泉的雄奇秀美。“⼭中”句承⾸
联“⼭”字,“树杪”句承⾸联“树”字,两句⼜⼀泻⽽下,天然⼯巧。这两联挺拔流动,⾃然奇妙,画⾯、意境、⽓势、结构、语⾔俱佳。前⼈所谓“起四句⾼调摩云”(⾼步瀛《唐宋诗举要》引纪昀语)。“兴来神来,天然⼊妙,不可凑泊”(清王⼠禛《古夫于亭杂录》),诚⾮虚夸。
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景物之后,诗的后半⾸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
“汉⼥输橦布,巴⼈讼芋⽥。”汉⼥⾟劳织布纳税,巴⼈地少诉讼争⽥。
梓州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那⾥的妇⼥按时向官府交纳⽤橦⽊花织成的布匹,那⾥的⼈们⼜常常会为芋⽥发⽣诉讼。“汉⼥”、“巴⼈”、“橦布”、“芋⽥”,处处紧扣蜀地的特点,⽽征收赋税,处理讼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写在诗⾥,⾮常贴切。
“⽂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末两句是说,望你发扬⽂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翁”是汉景帝时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才,使蜀郡“由是⼤化”(《汉书·循吏传》)。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翁,翻新教化,⽽不要倚仗⽂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所作为。
联系上⽂来看,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如此淳朴,到那⾥去当刺史,⾃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整⾸诗寓劝勉于⽤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得体。
这⾸赠别诗不写离愁别恨,不作泛泛客套之语,却有对于国家⼤事、民⽣疾苦、友⼈前途的深切关⼼。
在艺术上这⾸赠别诗写的很有特⾊。前半⾸悬想梓州⼭林奇胜,是切地;颈联叙写蜀中民风,是切事;
尾联⽤典以⽂翁拟李使君,官同事同,是切⼈。这样下来,神完⽓⾜精当不移。诗中所表现的情绪积极开朗,格调⾼远,是唐代送别佳篇。
王维经典古诗五⾔律诗赏析【⼆】
《汉江临泛/汉江临眺》
唐代: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有⽆中。
郡⾢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留醉与⼭翁。
赏析
此诗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表达了诗⼈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的思想感情,也隐含了歌颂了地⽅⾏政长官的功绩之意。⾸联写众⽔交流,密不间发;颔联开阔空⽩,疏可⾛马;
颈联由远⽽近,远近相映,笔墨酣畅;尾联直抒胸臆,可⽐作画上题字。诗⼈采取的⼏乎全是⽩描的写意⼿法,从⼤处着墨,于平凡中见新奇,将登⾼远眺、极⽬所见的⼭川景物写得极为壮阔飞动,奔放雄伟,全诗犹如⼀巨幅⽔墨⼭⽔,意境开阔,⽓魄宏⼤。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形肖,⼀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作为画幅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湖南等地都属于楚国,⽽襄阳位于楚之北境,所以这⾥称“楚塞”。“三湘”,⼀说湘⽔合漓⽔为漓湘,合蒸⽔为蒸湘,合潇⽔为潇湘,合称三湘;⼀说为湖南的湘潭、湘阴、湘乡。古诗⽂中,三湘⼀般泛称今洞庭湖南北、湘江⼀带。
“荆门”,⼭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九派”,指长江的九条⽀流,相传⼤禹治⽔,开凿江流,使九派相通。诗⼈泛⾈江上,纵⽬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奔涌⽽来的“三湘”之⽔相连接,汹涌汉江⼊荆江⽽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诗虽未点明汉江,但⾜已使⼈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势。诗⼈将不可⽬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渲染了⽓氛。
“江流天地外,⼭⾊有⽆中”,以⼭光⽔⾊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前句写出江⽔的流长邈远,后句⼜以苍茫⼭⾊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着墨极淡,却给⼈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调浓丽的⽔彩。⽽其“胜”,就在于画⾯的⽓韵⽣动。
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有⽆中,是诗家俊语,却⼊画三昧。”说得很中肯。⽽“天地外”、“有⽆中”,⼜为诗歌平添了⼀种迷茫、⽞远、⽆可穷尽的意境,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外”。⾸联写众⽔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疏可⾛马,画⾯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接着,诗⼈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正当诗⼈极⽬远望,突然间风起浪涌,所乘之⾈上下波动,眼前的襄阳城郭也随着波浪在江⽔中浮浮沉沉。风越来越⼤,波涛越来越汹涌,浪拍云天,船⾝颠簸,仿佛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风浪之前,船⼉是平缓地在江⾯⾏驶,城郭是静⽌地⽴于岸边,远空是不动地悬于天际;风浪忽⾄,⼀切都动了起来。这⾥,诗⼈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上下波动,却说是前⾯的城郭在⽔⾯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故意⽤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步渲染了磅礴⽔势。“浮”、“动”两个动词⽤得极妙,使诗⼈笔下之景活起来了,诗也随之飘逸起来了,同时,诗⼈的⼀种泛⾈江上的怡然⾃得的⼼态也从中表现了出来,江⽔磅礴的⽓也表现了出来。诗⼈描绘的景象是泛⾈所见,⾈中⼈产⽣了⼀种动荡的错觉,这种错觉也正好符合诗句中的汉⽔的描写,所以这两个词⽤得极其恰当。
“襄阳好风⽇,留醉与⼭翁。”⼭翁,即⼭简,晋⼈。《晋书·⼭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的园林,风景很好,⼭简常到习家池上⼤醉⽽归。诗⼈要与⼭简共谋⼀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的景⾊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尾联诗⼈直抒胸臆,表达了留恋⼭⽔的志趣。
王维经典古诗五⾔律诗赏析【三】
《终南别业》
唐代: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知。
⾏到⽔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还期。
赏析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陲。”叙述诗⼈中年以后即厌尘俗,⽽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后,完全被那⾥秀丽、寂静的⽥园⼭⽔陶醉了。他在《⼭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信中说:“⾜下⽅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中,憩感兴寺,与⼭僧饭讫⽽去。北涉⽞灞,清⽉映郭;夜登华⼦冈,辋⽔沦
涟,与⽉上下。寒⼭远⽕,明灭林外;深巷寒⽝,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这段描述可以说明诗中第⼆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上⼀句“独往”,写出诗⼈的勃勃兴致;下⼀句“⾃知”,⼜写出诗⼈欣赏美景时的乐趣。与诗⼈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不多,兴致来时,他惟有独⾃游览,赏景怡情,能⾃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知,只求⾃⼰⼼会其趣⽽已。
第三联,即说“胜事⾃知”。“⾏到⽔穷处”,是说随意⽽⾏,⾛到哪⾥算哪⾥,然⽽不知不觉,竟来到流⽔的尽头,看是⽆路可⾛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情悠闲到极点的表⽰。云本来就给⼈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以⽆⼼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到、⼀坐、⼀看的描写,诗⼈此时⼼境的闲适也就明⽩地揭⽰出来了。此⼆句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近⼈俞陛云说:“⾏⾄⽔穷,若已到尽头,⽽⼜看云起,见妙境之⽆穷。可悟处世事变之⽆穷,求学之义理亦⽆穷。此⼆句有⼀⽚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句诗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幅⼭⽔画。《宣和画谱》指出:“‘⾏到⽔穷处,坐看云起时’及‘⽩云回望合,青霭⼊看⽆’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学尊他为“诗佛”。他的两句话“⾏到⽔穷处,坐看云起时”,“⽔穷处”指的是什么?登⼭时溯流⽽上,⾛到最后溪流不见了。有⼀个可能是该处为⼭泉的发源地,掩于地表之下。另⼀个可能是下⾬之后汇集⽽成的涧⽔在此地⼲枯了。这个登⼭者⾛著⾛著,⾛到⽔不见了,索性坐下来,看见⼭岭上云朵涌起。原来⽔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可以变成⾬,到时⼭涧⼜会有⽔了,何必绝望?
⼈⽣境界也是如此。在⽣命过程中,不论经营爱情、事业、学问等,勇往直前,后来竟发现是⼀条没法⾛的绝路,⼭穷⽔尽的悲哀失落难免出现。此时不妨往旁边或回头看,也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即使根本没路可⾛,往天空看吧!虽然⾝体在绝境中,但是⼼灵还可以畅游太空,⾃在、愉快地欣赏⼤⾃然,体会宽⼴深远的⼈⽣境界,不觉得⾃⼰穷途末路。
此句有两种意境第⼀种,⾝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的⽔是因⾬⽽有的,有云起来就表⽰⽔快来了。另⼀种境界是,即使现在不下⾬也没关系,总有⼀天会下⾬。从⽔穷到云起到下⾬的过程,正如⼀个⼈在修⾏过程中遇到很⼤的困难,有⾝体的障碍,有⼼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如果因此⽽退⼼,要把念头回到初发⼼的观点上。初发⼼就是初发菩提⼼的时候。初发⼼时什么也没有,对修⾏的⽅法、观念都不了解。你先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前,不是已经⾛了相当长的路了吗?所以不要失望,不要放弃。⼈⽣的每个阶段也都可能发⽣这种状况,如果⽤这种诗境来看待,处处会有活路的
最后⼀联:“偶然值林叟,谈笑⽆还期。”突出了“偶然”⼆字。其实不⽌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去,带有偶然性。“⾏到⽔穷处”⼜是偶然。“偶然”⼆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个特⾊。⽽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的遇合”,更显出⼼中的悠闲,如⾏云⾃由翱翔,如流⽔⾃由流淌,形迹毫⽆拘束。它写出了诗⼈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读者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这⾸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川景物,⽽重在表现诗⼈隐居⼭间时悠闲⾃得的⼼境。诗的前六句⾃然闲静,诗⼈的形象如同⼀位不⾷⼈间烟⽕的世外⾼⼈,他不问世事,视⼭间为乐⼟。不刻意探幽寻胜,⽽能随时随处领略到⼤⾃然的美好。结尾两句,引⼊⼈的活动,带来⽣活⽓息,诗⼈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王维经典古诗五⾔律诗赏析【四】
《终南⼭》
唐代:王维
太⼄近天都,连⼭接海隅。
⽩云回望合,青霭⼊看⽆。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处宿,隔⽔问樵夫。
赏析
王维之诗⾃古有“诗如画”之说。品其诗如赏中国画。清新淡雅;读其诗似游神州万⾥江⼭,恢弘壮阔。诗中⼀句⼀词,点点滴滴,尽是诗⼈豪情万丈。《终南⼭》就是这样⼀⾸王维⼭⽔诗的亮点之作。
“太⼄近天都,连⼭到海隅。”⾸联是说,巍巍的终南⼭⾼⼊云霄,与天帝的都城临近。绵亘不绝的⼭峦,延伸到遥远的⼤海之滨。
⾸联写终南⼭的远景,借⽤夸张的⼿法勾画了终南⼭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知于远眺,⽽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
这⼀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是终南⼭的别称。中南虽⾼,去天甚远,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终南⼭西起⽢肃天⽔,东⾄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连接不断,直到海隅,⼜何尝符合事实?然⽽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连⼭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愈见真实。
“⽩云回望合,青霭⼊看⽆。”次联是说,我在深⼭前⾏,缭绕的云雾分向两边,回头望去,⽩云⼜在⾝后合成了茫茫的⼀⽚。我朝濛濛的青霭⾛去,⼀到⾯前却杳然不见。
次联写近景,“回望”既与下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终南⼭⽽“回望”,望的是刚⾛过的路。诗⼈⾝在终南⼭中,朝前看,⽩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步,就可以浮游于⽩云的海洋;然⽽继续前进,⽩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云⼜合拢来,汇成茫茫的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经历的⼈并不陌⽣。
“青霭⼊看⽆”⼀句,与上句“⽩云回望合”是“互⽂”,它们交错为⽤,相互补充。诗⼈⾛出茫茫云海,前⾯⼜是濛濛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合拢来,濛濛漫漫,可望⽽不可即。
这⼀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清泉,奇花异草,那些值得观赏的景物,⼀切都笼罩于茫茫⽩云、濛濛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惟其如此,才更令⼈神往。另⼀⽅⾯,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云”、“青霭”俱合,刚才呈现于眉睫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朦胧。由朦胧⽽隐没,更令⼈回味⽆穷。这⼀切诗⼈并不明说,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阔天地。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颈联是说,终南⼭是这样的辽阔,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阳光照耀
⼭,千岩万壑或明或暗,深深浅浅。
颈联⾼度概括,尺幅万⾥。⾸联写出了终南⼭的⾼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北遥望所见的景象。⾄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分野中峰变”⼀句来表现。游⼭⽽有这样的认识,则诗⼈⽴⾜“中峰”,纵⽬四望之状已经依稀可见。终南⼭东西的绵远,南北的辽阔,只有⽴⾜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这全景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来表现千岩万壑的的千形万态。
“欲投⼈处宿,隔⽔问樵夫。”尾联是说,我想在⼭⾥⼀个⼈家投宿,隔着涧流,询问林中的樵夫。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对此,清沈德潜说:“或谓末⼆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远⽽⼈寡也,⾮寻常写景可⽐。”(《唐诗别裁集》)然⽽通过玩其语意,我们似乎可以领会更多的东西。第⼀,“欲投⼈处宿”,这个句⼦分明省略了主语“我”,因⽽有此⼀句,便见得我在游⼭,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欲投⼈处宿”⽽要“隔⼭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中,明⽇再游,⽽⼭景之赏⼼悦⽬,也不难于⾔外得之。第三,诗⼈既到“中峰”,
则“隔⽔问樵夫”的“⽔”实际上是深沟⼤涧;那么他是怎样发现这⼀樵夫的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响动,使⼈循声辨向,从隔⽔的树林⾥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必然有⼈居住,因⽽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答⼿指,诗⼈侧⾸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兼画家的王维,深懂此中奥秘,因⽽能⽤只有四⼗个字的⼀⾸五⾔律诗,为偌⼤⼀座终南⼭传神写照,“以不全求全”,从⽽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诗旨在咏叹终南⼭的宏伟壮⼤。⾸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之⾼远。颔联写近景,⾝在⼭中之所见,铺叙云⽓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蕴。颈联进⼀步写⼭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穷胜,想投宿⼭中⼈家。“隔⽔”⼆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有声有⾊,意境清新、宛若⼀幅⼭⽔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