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特殊教育是面向残疾人和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人的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殊教育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残疾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分别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家庭和学校的合作,能够为智力障碍儿童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家校共育是特殊教育不容忽视的部分。
关键词:特殊教育 家校共育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教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奠基的作用,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都有各自不同的优势。当这两种优势实现有机结合时,就能够增强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的整体合力。面对学生能力差异大,残疾类型和残疾不一的培智低年级班级中,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 、家校共育相关研究和评述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想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就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这就提出了“家校共育”的概念,所谓“家校共育”,就是要充分发挥好家庭和学校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把孩子培养好[1]。然而,特殊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特殊儿童在身体特征和学习能力与正常儿童有着显著差异(高于或低于),这种显著差异使他们必须接受个别的特殊教育方案以及相关的服务才能满足他们的教育需求[2]。所以,特殊教育家校共育需要国家、社会、特别是学校和家庭的通力合作,才能为特殊儿童在身心发展,减少问题行为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家校共育现状
1.
残疾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
而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培智低年级的学生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差异较大,家长保持陈旧的教育理念,认为儿童自身有残疾的情况下,与之对应的要求和期望值会大大降低,学校举办的亲子活动、游园活动、主题教育活动中,一些家长很乐意与孩子一起参加亲子活动,也愿意配
合教师和学校,但也有一些家长表现消极,甚至不愿意参与其中[2]。他们对这些孩子的期望两极化。一部分家长是放弃式管理,认为这些孩子将来没有作为,没有必要花太多精力在他们身上,这也直接影响到家校共育工作的开展;另外一部分家长则是期望太高型,即使是智障儿童,他们也抱有很大期望.认为我的孩子只要在特殊教育学校好好学习,与普通的儿童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在这种期望之下,使得他们对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工作尤为关注。一旦对特殊儿童教育工作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便会产生反感、抱怨等不良情绪,进而影响到家校共育顺利开展。在这两种情况影响之下,使得特殊教育学校家校共育工作很难开展下去,很难得到家长的配合[3]。
1.
特殊教育学校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
特殊教育教师1.
教师与家长的地位不对等
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家长更多地是肯定教师在教育方面的专业水平。认为教师是专家,自
己则主要负责孩子的日常生活,在孩子的学校教育中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或者是没有作用[3]。在进行日常的家校沟通中发现,教师以及班主任在关于残疾学生在学校内的生活、学习以及纪律上占主导地位,家长较少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来。
1.
社会支持较少
学校是实施德育的主体,主要负责所有的德育活动,而各地区的政府、社区以及村委会参与的程度低,大部分地区的社区没有参与到家校共育的帮扶工作中来。在政策的推进和帮扶工作上没有要做好本地的家庭做好调查工作,对这些家庭的特殊学生采取适当的政策帮扶。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在政策上不重视,在经济上的帮助较少。在实际生活中,残疾儿童的康复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焦点,残疾儿童由于年龄、生理等因素的多重影响,特殊儿童的家庭在社会上受到歧视,处于弱势地位[10]。
三、 特殊教育学校家长共育的有效措施
1.
加强家长心理健康建设
通过研究不同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家长心 理健康的过程。由于儿童的障碍类别不一样,不同类别特殊儿童家长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其心理健康也存在差别[10]。蒋骊(2004)对上海市200名辅读学校学生家长的调查研究发现:由于儿章 的缺陷,儿童家长的心理健康处于亚健康状态,情绪比较低落,社会适应性差,性格偏于内向;应关注家长的心理压力,重视家长工作,探索推进残疾儿童家长支持与服务政策和保障机制的建立,为残疾儿童家庭提供必要的精神和物质支持[11]。
1.
建设线上、线下家校共育模式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教育对象都是学生主体,教育目标都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展,[12]依托学校家长委员会和班级、QQ,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教师能更加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掌握学生行为习惯、情绪及其他方面的变化。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将在校的日常生活以视频、图片的形式,通过及QQ与家长进行分享,家长更多
的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和进步的点点滴滴,协助家长建立积极向上的心理。在家长会方面,除了邀请家长进入学校参加家长会之外,利用钉钉教育软件,协助家长随时随地参加线上直播家长会,让双方在新时代的交流方式上,增强家校共育的力度。
1.
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培智类班级的10名学生里,就有可能有十种不同的症状[3],相比听力障碍班级存在着更为显著的差异性,这种显著的差异性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使用不同的行为干预方法和教学策略。2007 年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 “学校应全面推进个别化教育,为每个智力残疾学生制定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为每一位残疾学生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是每一位特殊教育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培智类的班级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残疾水平和现有的认知能力,可分为A、B、C三种类型。A类学生能使用口语进行表达,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最佳,能独立完成作业,B类学生需要教师的部分肢体或口语辅助,C类学生需要教师肢体辅助。在进行家校活动时,家长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与教师使用同样的教学方法,解决家长不会教的难题,共同为学生创造最佳的教育方法,这也是属于家校共育的一
部分。
参考文献
[1]李婷.特殊教育学校家校共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特殊教育.学周刊.2020,9(25):181-183
[2]雷江华,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49
[3]吴晗清.赵芳祺.程竺君.家校共育现状及可能的改变〔J〕.当代教育论坛:来自家长的声音,2020.1:80-8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