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人教版 高中政治 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第七课第一框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展开阐述,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文化本质与功能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概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具体要求,尤其是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这是走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
第一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包括两目。第一目“什么是文化”,阐述文化的内涵、文化于文明的关系、文化的载体等;第二目“文化的功能”,阐释文化对人、对社会、民族、国家发展和进步的作用。
学情分析
通过和学生谈话,结合高二学生的特点,反映出以下问题:
①在思维方式方面,作为高二学生,他们已经具有了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能够对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进行了理解,但是看问题仍然较为片面和浅薄,缺乏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②在知识的理解方面,学生对于文化内涵与功能的理解上难度不大,但是课本知识和本地文化之间的衔接还有待于加强。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理解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3)理解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4)理解文化的功能。
2.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认同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科学精神:明确文化的科学内涵及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
公共参与:支持家乡建设,努力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新期待,致力于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教学思想
文化作为抽象的概念,来源于实践也在影响着实践的发展,因此学生理解起来会稍具难度。地方文化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又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生活,为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本次教学通过生活化的导入,以及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教学方式,来让学生深化对文化的认识。
把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中,是传承、发展和创新地方文化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更是新时代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难点
文化的功能
预习任务
(课前准备)
预习本课,对教材进行初步了解;
搜集有关萧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材料。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互动教学方式,核心教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下合作学习与课上自主探究相结合。
具体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探究法;
具体教法——案例分析法、讨论归纳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案、教材
课程资源
百度词条:伏羊节、萧县伏羊宴、萧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宿州市非遗项目、国家非遗项目;
视频资源:萧县伏羊节美食文化——萧县许堂五香羊肉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场景导入
课件播放视频:回味家乡美食,感受家乡文化。
教师:2017年11月,萧县伏羊宴习俗被评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文化,你是如何理解的?
教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课的内容。
二、课堂教学
探究活动一:对于文化,你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活动:结合课前预习和视频内容,讨论交流。
教师活动:点评并总结。
1、文化的含义
(1)广义的文化
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2)狭义的文化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课堂练习:下列不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1)第28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召开
(2)习近平发表建党100周年七一讲话
(3)萧县举办伏羊饮食文化节
(4)河南卫视中秋奇妙游晚会
(5)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6)中国将举办2022年冬奥会
(7)购买华为手机
(8)回味乡愁文化体验游
(9)乡愁教案杨洁篪将会晤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
探究活动二:课件展示图片和问题:这个漂亮的小岛是文化吗?
学生活动:结合课前预习和课本内容,讨论交流。
教师活动:点评并总结。
2、文化的本质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自然地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注意: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文化,应该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经济现象或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商品交易等。
第二,政治现象或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参加选举活动等。
第三,纯自然的山水、景观不属于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
第四,文化既包括静态的文化产品,也包括动态的文化活动。
课件展示材料:中国特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越发健全,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国家推进新农村建设决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通过家乡建设,体验游拉动旅游经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探究活动三:探究:为什么人们从过去离开乡村进城务工,转变为现在越来越重视家乡建设?
学生活动:结合课前预习和视课本内容,讨论交流。
教师活动:点评并总结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和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给予经济政治重大影响。
(3)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注意: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如不能简单地把精神文明看作物质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一样,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4.文化与文明
(1)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
(2)文化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反映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进文化,反映腐朽落后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落后文化。
(3)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课件展示图片:
图片1:萧县红革命文化景区:淮海战役旧址
图片2:萧县博物馆
图片3:萧县非遗公园雕像:鞭打芦花车牛返
探究活动四:体验家乡文化,需要相应的建筑、器物?为什么不能脱离它们?
学生活动:结合课前预习和视课本内容,讨论交流。
教师活动:点评并总结
5.文化的载体
(1)内涵:所谓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
(2)作用: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3)表现: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
课件展示图片和材料:萧县伏羊饮食文化节——为进一步提升萧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萧县伏羊文化节”再次创新,不再局限于“伏羊宴”这一张文化名片。广大游客不仅可以吃羊肉、喝羊汤,还可以看书画、摄影、花腔渔鼓、萧县石刻、文艺汇演等,尽享文艺、美食大餐。
探究活动五:文化体验游成为新宠,体现了文化有哪些功能?
学生活动:结合课前预习和视课本内容,讨论交流。
教师活动:点评并总结
1.文化的作用: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2.文化对人的作用
(1)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
(2)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4)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3.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1)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发展。
三、课堂小结
学生尝试自己构建思维图,教师指导,点评并总结
     
四、总结升华:愿中华文化繁荣岁月长
    课件展示资料:萧县、宿州市和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
学生谈感受,教师总结: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我们对中华文化有着强烈的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今天之后,我们要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弘扬中华文化,推进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变、创新性发展。
作业设计
结合你所在乡镇的文化特,提供一份“弘扬家乡文化”的方案。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