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故乡榕树》说课稿
2023年《故乡的榕树》说课稿1
  各位领导、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故乡的榕树》。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及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
  《故乡的榕树》是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六课。本单元是学会感知和领会,体会情感。“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
  《故乡的榕树》是一篇触景生情、思乡怀旧的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所谓“形”是指散文选材自由、灵活,材料是“散”的。所谓“神”是指主题明确、集中。怎样迅速准确地抓住
散文的“神”呢?可以从抓中心句、关键句入手,比如课文最后三段,它们是理解这篇散文主旨的关键。
  我认为《故乡的榕树》一文,作者是由眼前住所的榕树,想起故乡的榕树及当时的人和事,抒发了对故乡深情的思念。
  乡愁教案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文体特征及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抓住__线索,理清__思路的阅读方法,体会__语言的诗意。
  2、过程与方法:掌握__情以物兴、寄情于物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于大陆故乡和乡亲们的真挚眷念的感情。
  学情分析:在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已经学了《荷塘月》《梦和泪》等优美的散文,有了一定的散文鉴赏能力,所以要求学生在朗读品味的基础上,选出最喜欢的一段文字进行评价,可以从字词品读、修辞、意境等方面阐述,挖掘出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我认为,__的教学重点有二:
  一是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二是出与故乡的榕树有关的人与事,体会作者的思想之情。
  __的难点是品味__富有文采的句段,赏析出现的语言超常搭配。
  四、说教法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任何一节课的教学都不可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对于《故乡的榕树》这篇优美的散文,我选择采用诵读法、提问法、讲授法、引导法、讨论点拨法、探究拓展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我将本课设计为七个步骤,一个课时完成。
  (一)导入新课
  我用题目中的榕树导入:常言道,独木不成林。可是自然界唯有榕树能“独木成林”。榕树是属于桑科的常绿大乔木,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它的树冠之大,令人惊叹不已。榕树虽然没有鲜花那样灿烂和芳香,却一向是文人墨客抒情写意的对象。特别在福建、台湾一带,人们在爱榕、崇榕的活动中充满着人情味和神圣感。在这些地区的老百姓心目中,榕树最有灵气,最富情感,最能庇荫造福乡人,乡村内外,必有一株以上的大榕树。然后利用多媒体放榕树的图片,介绍榕树的植物属性及福建、台湾一带的“崇榕”习俗
  (二)作者简介
  简单介绍下作者的生平,使学生对黄河浪有一定的了解,对理解__思想也是有帮助的。
  (三)正音
  这些中专生的预习习惯不是很好,一些字词的注音及意思不会自己去弄懂,故而把一些学生容易读错的字列出来供其参考与学习。
  (四)根据课题
  思考问题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基本都能出__所写的是故乡的榕树,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
  (五)思乡作品赏析
  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联系古今的一些思乡名作感受这种古今长叹的思乡之情。
  我用到了李煜《虞美人》、席慕容《乡愁》等著名诗歌。
  (六)课文分析
  1、整体感知阶段
  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思考文中一共写了哪些地方的榕树,并出文中重要的两处过渡句,从而理清__的写作思路。
  2、讨论研究阶段
  这是本课的重要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大问题。
  第一,围绕故乡的榕树,作者写了与之相关的哪些事情?
  第二,通过写故乡的人和事,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通过两个问题的回答,引导学生总结__的写作特——情以物兴、寄情于物。这篇散文写久居异乡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大榕树下散步,由眼前景引出故乡情,这眼前景和故乡情的触发点、联系点就是榕树,作者把对故乡和乡亲们的深情厚意都寄托在榕树上,通过对榕树的描写抒发思乡之情。
  情以物兴,寄情于物,首先要求作者有真情实感,“不精不诚,不能感人”。作者的感情是真挚的、热烈的、蓄积在胸,不得不发。榕树写得愈美,爱乡,思乡之情就愈加跃然纸上。虽是写景,却“句句是情、字字关情”。无论是写景、写物、写人、写事无不渗透着浓郁的思乡之情,从而形成整篇__的基调,以情为经纬把故乡琐碎平凡的生活掠影贯串起来。
  3、品读欣赏阶段
  让学生在朗读品味的基础上,选出最喜欢的一段文字进行评价,可以从字词的品读、修辞等角度去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和思乡之情。
  这个环节最能体现学生的阅读功底和表达能力。讨论之后播放罗大佑演唱的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在音乐声中一起感受浓浓的乡愁乡情。利用多媒体的效果,创设了富有诗意的,有着浓浓的乡愁氛围的音乐情境,在这个空间中,余光中的诗和罗大佑的音乐中的那种乡愁、乡情和乡思,随着音乐符号,流过学生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是更深层面的心灵对话。任何的道德说教都无法起到这样的效果。
  4、知识迁移
  请以某一景、物或细节作为载体,从记忆深处寻一份曾经的感动。
  从具体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感受体验了文本的语言美、情感美。然后通过层层铺垫,明显地体现出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而这种共鸣因为有了生命主体参与,又可以进一步激发主体的生命体验,使他们在本质上产生道德情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有过这样的审美和道德情感体验的主体一定比那些缺乏体验的主体,更能生成有价值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这是一切牵强附会的德育渗透无法做到的。
  5、作业布置
  风在路上,人在风中,生命不断拐弯,故乡总在身后。故乡总是具体的,在人们的记忆中,她就是一棵小树一朵云彩,一缕炊烟,一种产物假如有一天,你要离开你的家乡,你会记住家乡的什么“物”?假设30年后的你,在异乡,每当有月亮的晚上,故乡之歌的主角又是哪个呢?请模仿__创作手法,完成《故乡的__》。
  “述文相效,自古而然”,习作模仿范文是读写结合的一条重要经验。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所以我运用了教材这一典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触类旁通,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