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准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点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157-01
随着学校多媒体设备的完善、电子教室的兴建、校园网络的开通,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有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一线教师在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整合的尝试和实践,但由于技术与经验有限,在整合教学中还存在浅、单、牵的现象。比如:为了体现教学现代化,搞“搬家运动”,把板书的内容、教参上的内容挪到屏幕上;为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来几张图片辅助教学;为了指导学生朗诵,用单放机播放一下录音。教师大多只会制作简单的课件,学生的思维被课件牵着走……信息技术直观、丰富、快捷、互动的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准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点,把信息技术充分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1 创设教学情境,形成理解突破点
利用信息技术可将各种不同的知识信息,如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合成在一起,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学生在多重感官的刺激下,对知识的感受力增强,到理解的突破点。
比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周总理,你在哪里》这篇课文的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学生初步认识到读这篇课文时应使用低沉的语调来表现人们失去总理的悲痛之情。然而由于学生对于周总理的了解不是很深,不能理解文章蕴含的深刻情感,因而无法酝酿出真切的感情来读课文。延长声音的朗读法,使文章读得怪声怪气,本来一篇十分严肃的抒情诗文被学生读坏了。因此,创设语境便成了必需。于是教师先给学生放一段总理日理万机为国为民操劳的录像,再放一组全国人民沉痛悼念总理的感人镜头,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总理。这时,让学生再读一遍课文,这一遍,学生的感情非常真挚。接着,播放播音员声情并茂的朗读,并配上感人的画面,学生感情饱满、津津有味地欣赏着。最后,让学生再把课文读一遍,这一遍效果非常好。因为学生已经看到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动人画面,感受到周总理为革命日夜操劳,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领会到亿万人民思念总理的内在情感驱动,又加上一流的范读引领,自然能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文章的情感。
2 丰富学习资源,形成能力发展点
语文学习中,资源权往往就是话语权。教师大多不愿让学生拥有教参之类的资料,是因为资源的独占可以树立话语的权威。但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习
的,而不是知识的霸主。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拥有必要的资源,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课内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在资源的支持下,学生会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还可能产生独到的见解,提高表达的欲望和水平,语文能力得到较好发展。同时这样做还能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教学陈毅的《梅岭三章》,笔者在教学网页上设立“作者简介”“朗诵天地”“理解指津”“鉴赏技巧”“考题集锦”“相关资料”几个栏目。“作者简介”介绍陈毅元帅的生平事迹、称号及、郭沫若等人对他的评价;“朗诵天地”中链接字正腔圆的诵读;“理解指津”中有“武子胥城门悬头”“孟子舍生取义”“烽火戏诸侯”等资料;“鉴赏技巧”则介绍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针对本课还介绍了借喻、借代、用典等修辞方法;“考题集锦”是把近几年与本课有关的考题汇集到一起;“相关资料”给出本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其他诗作。这些资料并不需要学生一一浏览,而是学生在学习的某个环节中感觉到有困难时,可以寻求帮助。
3 快速反馈评价,形成效率提高点
信息技术利用到语文教学中还可以实现快速反馈、快速迁移,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和智能的发展,提高学习效率。比如阅读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语文能力,需要通过阅
读文段来检测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将要阅读的文段输入计算机(可用扫描仪、汉字识别系统,或键盘输入),学生就可以翻阅答题了。一节课可以阅读35个文段,如果答题类型设计成选择,师生还能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由电脑作出即时评价。尤其是生字、词语、古诗文等的复习课,这种方法更受欢迎。
4 强化互动合作,形成交流探究点
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使用自己的微机和多个学习伙伴进行交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均能达到一个新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练习仿写,如果是一般教学环境下交流,两分钟也就是听3个学生的作品,而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一个学生2分钟可以阅读8个同学的作品,其信息的交换率大大提高。并且作品是文字,具有可存留性,利于评析、交流、修改、保存。
乡愁教案当然,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整合点还有很多,可开发的空间还很多,也很广。要科学使用,做到适时、适度、适量,使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