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们老师:
你们好! 我今天说的课题是《乡愁》,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说板书.
一、教材分析:
《乡愁》是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所选的几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 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 抒发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 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 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了解了教材之后,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学生的学情:《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 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 “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基于此, 对整首诗的教学设计上我推出了这样一条主线: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根本朗诵技巧, 学会划分节奏重音, 能有感情的朗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
这3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 并结合学生实际, 确定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一二点, 难点是第三点.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到达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 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 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 引导他们积极思维, 热情参与, 具体做法如下:
1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 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 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 节奏美
3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4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其中诵读法最根本的方法. 指导好学生的诵读, 不仅可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而且可以开启学生智慧, 点燃思维火花, 是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开展性、创造性, 从而到达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在学生的学习中, 注重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开展. 〕
学法具体如下: 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听——美美的听 读——美美的读 品——美美的品 迁移——美美的说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
音乐家陈刚说的好:“乐为心声. 〞所以音乐比其他语言更容易沟通人的心灵. 因此在本篇文章导入的时候, 我选取播放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湘潭祭祖时的录像片段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 通过音与画结合, 引导学生感受思乡之情、欣赏乡愁之美 . 然后再简要介绍一下余光中的经历及其作品, 总结出来余光中的作品的主题就是:乡愁.
在听这个环节上, 要让学生听的引人入胜: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 让学生仔细聆听.
第一遍听, 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 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 要让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听是为了读, 让学生声情并茂的读,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是本课的重点, 可以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比方个别读, 小组读, 齐读, 相结合, 可以给学生做一个例如:如诗歌的第一个章
节,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比方, 让学生通过重音、语调、语速、节奏等方面来进行指导. 在第一层次的要求上, 一是声音层面上要求, 读出节奏与重音, 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是感情层次上的要求, 把感情加进去.
三是在二读的根底上进行指导, 争取读得更美
接下来是品, 让学生品头论足, 从语言、节奏、情感品评诗歌的句子.
乡愁教案最后是说, 让学生试着说一两句富有诗意的句子. 仿照乡愁是……的句式来造句. 比方:乡愁是天边那轮圆圆的月亮, 我走到哪, 它便伴随我到哪……乡愁是那根细细的丝线, 捻的越细越长越牵肠……
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 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 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时机. 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
接下来是拓展与实践环节:可以从背诵、搜集古代有关乡愁的诗歌, 还有开展想象补全诗歌这三个方面进行练习.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故土》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鲁迅的《故土》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小说.
结合教材分析, 全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把握“闰土〞“我〞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以及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而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人物所蕴含的意义, 以及“肖像描写〞、“比照〞等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
掌握小说的根本知识, 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 作为知识目标;把培养学生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能力, 理解小说运用重复、比照来刻画人物, 展现主题的写法, 作为能力目标;把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帮助学生树立为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作为情感目标.
三、学情分析
《故土》写的是少年生活, 在一定程度上贴近学生的心理, 但是鲁迅的小说内涵深刻, 哲理丰富, 且十三四岁学生对生活的体会不够深刻, 要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 以及理解作品所表现的主题, 对于初三学生来讲, 存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流程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主题的理解, 应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和合作交流来体验和创新. 因此, 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具体可以分四步走:
第一步:初读课文, 让学生自主学习, 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以及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第二步:通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主要运用引导的方法,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这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 提高学生解答能力.
第三步:研读课文, 理解文意. 主要运用引导和比照分析的方法. 由于学生对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已有所了解, 我将以引导、启发为主,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主动积极地去理解掌握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主题的理解, 应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和合作交流来体验和创新. 因此, 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具体可以分四步走:
第一步:初读课文, 让学生自主学习, 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以及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第二步:通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主要运用引导的方法,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这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 提高学生解答能力.
第三步:研读课文, 理解文意. 主要运用引导和比照分析的方法. 由于学生对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已有所了解, 我将以引导、启发为主,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主动积极地去理解掌握
人物形象的内涵. 如在师生一起探讨分析闰土的形象之后, 让学生依据此方法分析杨二嫂的形象, 让学生掌握比照的分析方法. 同时, 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 在讨论中明确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义, 学会从人物形象上升华到文章主题的理解.
第四步:扩展教学. 从《故土》入手, 对学生人物写作上进行指导, 重点是“肖像描写〞、“比照〞等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第四步:扩展教学. 从《故土》入手, 对学生人物写作上进行指导, 重点是“肖像描写〞、“比照〞等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