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望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洛夫诗歌奇特意象及丰富意蕴
2.过程与方法:赏读结合,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
【教学重点】
解读课文,通过分析理解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教学难点】
乡愁的丰富性、独特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学中有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如夜空中的明星一样闪耀着久远而长新的光辉,它如敲击在人们心头的鼓点一样震颤着人们的心灵,它就是乡愁。从古到今有多少漂泊在外或远离祖国母亲的游子在千年不衰地吟咏着它,当我们抬头共望同一轮明月时,我想他们的心情是“怎一个愁字了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诗人洛夫的《边界望乡》,共同体味一下他的愁思。
二、朗诵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请学生说说初读本诗的感受。
此诗为诗人1979年访问香港时所作,当时诗人赴台已整整30年,当他应邀访港,从望远镜中隐约望见故国山河时,诗人的心情异常激动,“昔我往矣”,风华正茂,“今我来思”,两鬓飞霜。诗人的心境当然是很沉痛的。
2.个别诵读
3.感知诗歌内容
《边界望乡》是台湾诗人洛夫1979年访港时写的一首怀乡抒情诗,贯穿全诗的是诗人惆怅的故国情怀,令国人特别是海外游子黯然神伤。
三、分析意象
1.出诗歌中诗人表达乡愁的三个意象是什么?(杜鹃、白鹭、鹧鸪)
2.我们学过的古典诗歌中与这些意象有关的诗句分别有哪些?体会这些意象蕴涵的情感。
3.在这首诗中诗人借这些意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回答,师总结:
①杜鹃 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示凄婉哀怨的情调。诗人这里用这个具有传统文化意蕴的咯血的杜鹃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不能回归故乡的哀怨悲苦之情。(联想:杜鹃—杜鹃鸟—杜鹃啼血)
②白鹭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现对安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诗人在这里借白鹭来表明自己自由飞到故国的渴望。而“又猛然折了回来”写出了诗人亲吻故国土地无望的黯然神伤的感情。
③鹧鸪 其声凄厉悲惨,似云“行不得也哥哥”。诗人用“以火发音”发出“冒烟的啼声”的鹧鸪使自己“双目尽赤,血脉贲张”,抒发了自己回望故国时的急剧沸腾、摧肝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
通过这三个意象,诗作将历史与现实交叉在一起,既抒发了诗人的乡愁情绪,又增加了这种情怀的历史纵深感。
四、细读全诗,赏析诗句
1.挑选自己印象深刻的精彩诗句,对其意象、情感、表达效果进行点评
2.对于理解有困难的句子做记号,进行思考,分组讨论
3.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全班共同讨论
理解困难句子:
①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
无形的“乡愁”以有形的望远镜来“扩大”,写出了乡愁之广之深,而“乱如风中的散发”则写出了乡愁纷乱,不绝如缕,极大地冲击了人的视觉感受。
②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
以“心跳”的距离写自己“近乡情更怯”的心理,“远山”把我“撞成”“内伤”,显示自己那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沉重悲苦之情。
③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
诗人即景设喻,把自己比成一朵在“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的凋残的杜鹃花,诗人是以一个具体的“咯血”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伤痛,伤痛的根源就在于“禁止越界”,历史的、人为的原因隔开了自己和故土,能望见,却不能走近,不能踏进,这给内心带来的哀怨悲苦就犹如咯血一般。
④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一句句/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喷张/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冷,还是/不冷?对比,感觉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诗人的悲苦。
⑤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主观的愿望与现实的存在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刻画出诗人内心的愁绪
4.总结艺术手法
一是反衬。望乡时,作者由“心跳加速”到“撞成内伤”,从“手掌生汗”“伸手可及”故国乡土,到“抓回一掌冷雾”,形象地显示出诗人由看到故国时的激动、喜悦到最后偿愿无望的沉痛悲苦,以喜衬悲,更显其悲。
二是联想。在诗的第三节,作者由杜鹃联想到杜鹃鸟再到杜鹃啼血的典故,三次联想飞跃,使意象叠合,蕴味无穷。
三是想象。作者由望乡进而想象自己听到故国乡音,看到故国景,伸手触及故国土地,最后由想象回到现实的偿愿无望,浸透了诗人浓浓的乡思。
五、拓展阅读
《边界望乡》与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蓉的《乡愁》同是表达思乡之情的,但三首诗在主题的表达、意象的选用、艺术手法等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讨论,推举代表发言。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在意象的组合方面,
《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小小”、“”窄窄“矮矮”“浅浅”在同一位置的重叠词的连用,使得全诗低回往复,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的数量词的运用,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乡愁教案
发布评论